专栏名称: 徐远观察
教金融捶别人,做投资捶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文心一言宣布将全面免费;ABC回应“比基尼安 ... ·  11 小时前  
刀法研究所  ·  亲历《哪吒2》联名,这是我们的复盘和建议|A ... ·  11 小时前  
玩物志  ·  情人节甜蜜来袭|充电贴贴,爱不离线 ·  昨天  
刀法研究所  ·  资生堂2024年营业利润下滑73%;%Ara ... ·  2 天前  
玩物志  ·  瑞幸涨价,「背刺」返乡打工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徐远观察

东京印象

徐远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7-02 21:00

正文



这次来东京,感觉不太一样。


以前来过两次,都是开会,在闹市区的酒店里呆着,空闲期间在附近散步。虽然曾经故意留出时间“步量”这座城市,步行的距离毕竟有限,没有离开过闹市区的范围。因为一直对城市感兴趣,倒也不觉得缺憾。这次友人几乎全程陪同,驾车带我四处游历,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东京。





01. 历史民俗博物馆

历史 | 和解


此行第一站,是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位于东京东侧的千叶县佐仓市,离成田机场不远。这个博物馆远离市区,没有了热闹和喧嚣,适合静静品味。博物馆很大,从日本人的起源开始,一直讲到近代。慢慢看完,大概要一天的时间。


由于地壳变动的缘故,如今的地球表面布局,和以前并不完全一样。日本列岛和东亚大陆,以前是相连在一起的。大约1万8千年以前,最后的冰河期结束,海平面升高,日本列岛才和大陆分开,成为独立的岛屿。日本西侧,朝鲜东侧的日本海,现在是东北亚地区的内海,很多年前其实是 “内湖”。

了解日本的地貌变动,有助于了解日本土著人的来源。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散落全球各地,日本人也不例外。日本早先的土著居民,应是从东亚大陆迁徙而来,现在属于中国、朝鲜、俄罗斯的地方。


绳文时代后半期的「加曾利E式土器」


日本的早期居民,很早就会使用陶器,陶器上有绳索一样的花纹,绳文时代因此得名。这一时代持续很久,具体年代意见并不完全统一。日本史学家坂本太郎认为,绳文时代开始于约6000-7000年前,延续了4000-5000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4000-50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前几百年结束。


绳文时代的结束,是因为青铜和铁器时代的来临。中国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和铁器已经出现并普及,而日本还处在陶器时代。中国连年战乱,一些人从大陆逃到日本,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生产工具,日本也从绳文时代进入弥生时代,日本文明发生了一次跨越,从陶器时代跨越到青铜器、铁器时代。日本的农耕时代,包括水稻种植,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一般认为,当时的人类,是从朝鲜半岛渡过海峡,在日本的九州岛北部登陆。地图上看,朝鲜半岛南部和九州岛北部中间的对马海峡,宽度不到200公里,中间还有两个蛮大的岛屿,形成早期人类迁徙的天然跳板。早期人类逐水而居,对于航行并不陌生,更不会害怕短距离的航行。


因为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日本文明是相对晚熟的。公元7世纪之前,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隋唐时期,日本人大规模向中国学习,才引进了中国的文字。很多日本的古书,完全是用汉语写的。直到今日,很多日本字,还是汉字。路上的交通标志,很多都是汉字,不懂日文也能基本看懂。


日本书纪 第十卷 残卷(奈良国立博物馆)


据考证,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有两本,一本是《日本书纪》,另一本是《古事记》。不过,两本书中的记载,大多是神话传说,谈不上真正史料,不能太当真。就像中国的《山海经》《封神演义》,是不能作为历史著作看的。可是当时史料很少,人们也只能拿着传说研究。即便是神话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情况,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简单总结,从文明起源角度看,不仅日本人是从东亚大陆迁徙过去的,日本文字也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因此,说中日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是有历史基础的。


历史民俗博物馆很大,后半截只草草看了看,天色就已经暗了下来。抗日战争那一段,博物馆的笔墨很少,似乎有意回避。战争是巨大的创伤,何况还是失败的侵略战争。道义上,日本人很难自圆其说,回避是容易的处理方式。战后日本对华有很多投资和援助,算是一种补偿。智者终究不能与仇恨为伍,中日之间的那段历史,终究还是要放下。



02. 国立新美术馆

艺术 | 叙事


此行第二站,是东京国立新美术馆。朋友那天有商务,并没有陪同,我正好一个人静静欣赏画作。我不懂绘画,只是凭直觉去看,去体会作者的表达和情感。没想到,竟觉得自己看懂了,一看就是大半天。


那天最清晰的感受,是和日本的画家并没有隔阂。看到的表达和情绪,和之前看画展并无区别。在美国、英国、中国,画家们似乎在表达相通的东西,形式有所不同,但内涵并无二致。而且,日本画家的角度,和中国画家很接近,很容易看明白。当然,我可能是错的,看不到作者想表达,然而我看不到的侧面。



我的理解是,艺术从生活点滴出发,抓住一些精彩的侧面和瞬间,触摸人们内心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艺术的对立面,是所谓的宏大叙事。见过太多空洞的宏大叙事,细微的艺术表达,更加能够触动你的心弦。


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位于六本木一带,这里非常繁华,房价也很贵。高端的住宅,每平米要20-30万人民币,比京沪最贵的区域还要贵,下午我走出美术馆,步量这里的街区。不远处就是一个小公园,蜿蜒曲折,依地势而建,公园旁边是一个很大的购物中心。都市与自然,高楼与绿地,就这样毗邻,见缝插针,和谐共处。




03. 富士山

火山 | 图腾


此行第三站,是富士山。在日本文化中,富士山有特殊的位置,甚至是一个图腾,所以专门去一趟。富士山位于东京西侧约80公里处,远远看去,山坡很平缓,像一个很大很大的土堆,提醒我们富士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富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最近一次喷发是1701年,目前处于休眠状态,不过依然可能喷发。


地质结构上,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火山、地震比较频繁。比较大的地震,有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1995年的大阪神户大地震,尤其是1923年关东大地震,给日本国民造成很大创伤。时间上比较近的,是2011年的东北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上万人死亡,还引发了福岛核泄漏,引发了不少口水和争端。

说来也巧,我到东京的第二天夜里,手机竟收到了地震提示,不过并无明显震感,也没有要疏散,于是就接着睡觉。这次亲身经历,让我真切意识到日本地震真的很频繁。不由得猜想,地质灾害频发,有可能会影响到日本国民的性格。不过,东京依然高楼林立,应该是有所准备的。

虽然是活火山,不影响富士山的美丽与壮观。富士山海拔3700多米,山顶温度低,因而常年积雪。远远望去,山顶积雪与云雾交汇,山尖隐约可见。


这次去是5月底,不是旅游旺季,游客不多。山下的湖边,景色宜人,草地上的泥土芬芳,告诉我们这里有多么接近自然。驾车到山顶,要经过浓雾,还下了点小雨,能见度很低,颇有魔幻之感。到了山顶,天公作美,竟出了太阳。阳光穿过云层,洒在山顶积雪上,与蓝天辉映。近处,则依然是浓浓的白雾,亦真亦幻。



04. 大学校园

青年 | 民族


后面还呆了两天,就四处看看,去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青年学生的脸上,会刻下一个学校的气质,折射一个民族的未来。可惜是周末,没有遇到很多学生,只能看看校园。


东京大学校园不小,不过远没有国内大学校园的规模,比北大校园也要小很多,目测只有北大的三分之一。校园很干净,树木郁郁葱葱,有很多很大的树。校园中间一棵很大的银杏,并没有标明树龄。东京大学成立于1877年,也就是明治维新开始后第10年,至今147年的历史。据说,东京大学建校时,那棵银杏就在那里,所以这棵银杏可能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树木的好处,是一直站在那里,记录风雨,记录时间。



东京校园里,也有一个湖,让人联想到北大的未名湖。循着地图找过去,竟只是一个不大的水潭,掩盖在浓密的树丛中,并没有未名湖的风姿,不免有些失望。不过,水是有灵性的,还是给校园增添了不少灵气。


和东京大学比,早稻田大学的校园要凌乱一些,占地也小一点,可能是私立大学的缘故。早稻田大学的布局更加开放,几栋教学楼组合起来,就是大学的全部了,有点像纽约大学。不过,在校园里见到不少学生,朝气很足的样子,三三两两在讨论问题。


这两所大学,在日本都是顶级名校。和国内大学相比,感觉很不一样。国内的高校,往往有超大的校园,气派的大门,耸立的高墙,还有行色匆匆的学生。学生时代,本是静心学习思考的年纪,不知为何行色匆匆。生命很长,有时候慢比快重要,何况是青年人。




05. 看看农地

农地 | 权利


城市的另一半,是农村。东京虽然是日本最大的都市,也有很大的农村,主要在城区的西侧。朋友想买块地建房,我也想看看日本农村的样子,于是一起四处看看。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是永久产权,不像国内是几十年的使用权。而且,外国人也能买,不需要日本身份。


土地私有的含义,其实超越了财产本身。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很多时候是以财产权为基础的。何况,很久以来,人类的生存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土地产权的私有,意味着社会权利是分散在千家万户手中,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权力分布和治理结构,是截然不同的。这种底层的社会结构,决定表层的资源配置,也决定经济发展的潜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