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来东京,感觉不太一样。
以前来过两次,都是开会,在闹市区的酒店里呆着,空闲期间在附近散步。虽然曾经故意留出时间“步量”这座城市,步行的距离毕竟有限,没有离开过闹市区的范围。因为一直对城市感兴趣,倒也不觉得缺憾。这次友人几乎全程陪同,驾车带我四处游历,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东京。
此行第一站,是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位于东京东侧的千叶县佐仓市,离成田机场不远。这个博物馆远离市区,没有了热闹和喧嚣,适合静静品味。博物馆很大,从日本人的起源开始,一直讲到近代。慢慢看完,大概要一天的时间。
由于地壳变动的缘故,如今的地球表面布局,和以前并不完全一样。日本列岛和东亚大陆,以前是相连在一起的。大约1万8千年以前,最后的冰河期结束,海平面升高,日本列岛才和大陆分开,成为独立的岛屿。日本西侧,朝鲜东侧的日本海,现在是东北亚地区的内海,很多年前其实是 “内湖”。
了解日本的地貌变动,有助于了解日本土著人的来源。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散落全球各地,日本人也不例外。日本早先的土著居民,应是从东亚大陆迁徙而来,现在属于中国、朝鲜、俄罗斯的地方。
日本的早期居民,很早就会使用陶器,陶器上有绳索一样的花纹,绳文时代因此得名。这一时代持续很久,具体年代意见并不完全统一。日本史学家坂本太郎认为,绳文时代开始于约6000-7000年前,延续了4000-5000年。也就是说,从公元前4000-5000年左右开始,到公元前几百年结束。
绳文时代的结束,是因为青铜和铁器时代的来临。中国的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青铜器和铁器已经出现并普及,而日本还处在陶器时代。中国连年战乱,一些人从大陆逃到日本,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生产工具,日本也从绳文时代进入弥生时代,日本文明发生了一次跨越,从陶器时代跨越到青铜器、铁器时代。日本的农耕时代,包括水稻种植,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一般认为,当时的人类,是从朝鲜半岛渡过海峡,在日本的九州岛北部登陆。地图上看,朝鲜半岛南部和九州岛北部中间的对马海峡,宽度不到200公里,中间还有两个蛮大的岛屿,形成早期人类迁徙的天然跳板。早期人类逐水而居,对于航行并不陌生,更不会害怕短距离的航行。
因为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日本文明是相对晚熟的。公元7世纪之前,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隋唐时期,日本人大规模向中国学习,才引进了中国的文字。很多日本的古书,完全是用汉语写的。直到今日,很多日本字,还是汉字。路上的交通标志,很多都是汉字,不懂日文也能基本看懂。
据考证,日本最早的历史文献有两本,一本是《日本书纪》,另一本是《古事记》。不过,两本书中的记载,大多是神话传说,谈不上真正史料,不能太当真。就像中国的《山海经》《封神演义》,是不能作为历史著作看的。可是当时史料很少,人们也只能拿着传说研究。即便是神话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情况,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简单总结,从文明起源角度看,不仅日本人是从东亚大陆迁徙过去的,日本文字也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因此,说中日一衣带水,同文同种,是有历史基础的。
历史民俗博物馆很大,后半截只草草看了看,天色就已经暗了下来。抗日战争那一段,博物馆的笔墨很少,似乎有意回避。战争是巨大的创伤,何况还是失败的侵略战争。道义上,日本人很难自圆其说,回避是容易的处理方式。战后日本对华有很多投资和援助,算是一种补偿。智者终究不能与仇恨为伍,中日之间的那段历史,终究还是要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