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18年第1期目录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旅游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一)
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局改委”政策评估 hot
李光勤 胡志高 曹建华
儒家文化视域下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及影响
程励 陆佑海 李登黎 蒋晓婷
旅游凝视下凤凰古城旅游典型意象元素分析——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hot
孔令怡 吴江 魏玲玲 曹芳东 周年兴
基于UGC图片元数据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北京为例
邓宁 钟栎娜 李宏
旅游者感知价值对重游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旅游者满意和风险可能性的作用
郭安禧 郭英之 李海军 孙雪飞 宋长海
以“藏银”之名:民族旅游语境下的物质、消费与认同
李菲
原真性的二元结构——一种现代性视角的解读 hot
陈宇斌 翁时秀
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Ⅲ的计量分析 hot
邓爱民 张馨方
旅游者社会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常居地-旅游地二元情境
李志飞 夏磊 邓胜梁
旅游体验研究的新视角:具身理论
吴俊 唐代剑
制度变迁与旅游经济增长——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局改委”政策评估 hot
李光勤 胡志高 曹建华
摘要:为了考察旅游局变更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将进行“局改委”的地级市作为处理组,将未进行“局改委”的地级市作为控制组,构建286个地级市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局改委”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从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境外旅游人数,以及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率等方面来考察,“局改委”确实显著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增长。为了验证结果的可靠性,文章还采用Probit模型对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问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水平与决定是否进行“局改委”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旅游经济的增长与“局改委”之间存在自选择问题。此外,对“局改委”影响旅游经济增长机制的分析还表明,“局改委”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提高地区旅游资源禀赋实现的。
关键词:制度变迁;旅游经济增长;双重差;“局改委”;政策评估
程励 陆佑海 李登黎 蒋晓婷
摘要:旅游目的地会向游客传递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特质,旅游者由此形成对目的地品牌个性的认知,研究该现象将有助于理解目的地与游客的情感联系。基于目的地品牌个性理论,研究探索儒家文化语境下旅游者对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的感知及其对旅游意向的影响。以成都地区的游客为例,以儒家文化“五常”(仁、义、礼、智、信)道德体系为依据,提炼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词汇与量表,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儒家文化视域下的美食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维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确定该目的地品牌个性对旅游意向的影响,并检验旅游经历对目的地品牌个性与旅游意向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儒家文化的5个维度的认可度比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差异;“仁”“义”“礼”“智”和“信”5个维度对旅游意向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经历对目的地品牌个性“义”与旅游意向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对“礼”与旅游意向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印证了特定文化语境下目的地品牌个性具有独特性的观点,同时也启示美食旅游目的地在品牌营销中可考虑纳入目的地品牌个性的这一创新路径。
关键词:目的地品牌个性;儒家文化;美食旅游目的地;旅游经历;旅游意向
旅游凝视下凤凰古城旅游典型意象元素分析
——基于隐喻抽取技术(ZMET) hot
孔令怡 吴江 魏玲玲 曹芳东 周年兴
摘要:旅游凝视概念由英国社会学家Urry首次提出,如今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旅游凝视是旅游诉求、动机与行为相融合的产物,而摄影则是旅游凝视的物化体现,是游客记录个人经历、保留个人记忆、重塑目的地景象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隐喻能力很强的视觉符号,照片能够深层次地触发游客心中最真实的想法与感觉。文章从摄影内容和照片视角切入,以凤凰古城为研究对象,运用隐喻抽取技术(ZMET)对多种渠道、多种拍摄主体所获取的旅游照片进行了质性分析,最终解读出凤凰古城旅游目的地的典型意象元素。研究表明:凤凰古城的典型意象元素有动静之分,而凤凰古城的整体形象也因动静相偕变得立体和饱满;不同的意象元素寄寓着旅游者的不同认知,并由此使旅游者产生对凤凰古城紧密的情感依附。在未来,凤凰古城应有针对性地强化凝视风格,打造富于质感的旅游意象元素,而其他旅游目的地亦应重点关注旅游者的感知范畴,不断深化其游览体验。
关键词:旅游凝视;隐喻抽取;凤凰古城;意象元素
基于UGC图片元数据的目的地形象感知——以北京为例
邓宁 钟栎娜 李宏
摘要:互联网及社交媒体已成为目的地形象传播的主流平台,通过社交图片所构建的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影响潜在游客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社交图片网站Flickr中北京相关图片元数据集作为研究素材,采用计算机文本分析的方法,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两个方面对基于社交图片元数据的北京在线旅游形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认知形象方面,除了北京较为知名的景点外,传统外国人聚集区域已成为北京新的城市形象名片;而在情感形象方面,“令人愉快的”(pleasant)和“兴奋的”(exciting)是北京展现给游客的主要情感形象。此外,该研究对利用UGC图片元数据进行目的地形象感知提供了方法参考。
关键词:UGC;Flickr;形象感知;图片元数据
旅游者感知价值对重游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旅游者满意和风险可能性的作用
郭安禧 郭英之 李海军 孙雪飞 宋长海
摘要:文章基于“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理论,以旅游者满意为中介和风险可能性为调节,研究了旅游者感知价值对重游意向的影响机制。以赴河南省3个景区的500名团队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旅游者感知价值维度中的实体价值、经济价值、学习价值对重游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2)旅游者满意分别在实体价值、学习价值与重游意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经济价值与重游意向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3)旅游者感知的风险可能性越小,实体价值与旅游者满意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
关键词:感知价值;旅游者满意;重游意向;风险可能性
李菲
摘要:在今天中国的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市场中,“藏银”已成为一个颇为流行的物质标签。以“藏银”之名制造、消费的商品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在旅游人类学视域下,“藏银”同时作为“物”与“物的观念表达”,折射了中国多民族国家想象与认同实践中物质性与族群性的复杂关联,其社会性建构过程也因而关涉到:(1)藏族古老的合金制造技艺如何表达了特定的族群文化传统;(2)“藏银”之物与名如何在汉藏互动的历史进程中生成与变迁;(3)借助旅游消费时代的“社会炼金术”,“藏银”之名如何经由重构、挪用与泛化而成为牟利的商业策略;(4)围绕“藏银”展开的记忆、叙事、制造和消费,如何隐喻了当代民族旅游的深层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实践逻辑。
关键词:民族旅游;物;消费;族群认同;藏银
陈宇斌 翁时秀
摘要:原真性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关于原真性,存在多种看似无法统一的“理论”。文章从研究传统的视角重新梳理了旅游研究中的原真性成果,总结了原真性研究所指涉的学术问题,并基于现代性二元结构的分析重构了各类原真性理论的关系。研究发现:原真性被引入旅游领域,最初是为了回答现代性背景下旅游的组织方式问题,之后转向解释旅游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必要价值。由这两个问题发展出来的理论无法统一。但从现代性二元结构(理性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去理解,这两个问题对应的原真性理论却有其内在逻辑:理性现代性对应“解释现代旅游组织方式”的原真性理论,可称为理性原真性;审美现代性对应“解释旅游价值”的原真性理论,可称为审美原真性。原真性的矛盾是必然的,因为这一概念描述了充满现代性矛盾的现代旅游特征。文章是一次整合原真性理论范式的尝试,有助于消除原真性内部区隔,增进该主题的学术共识。
关键词:原真性;现代性;理性;审美;旅游
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的知识图谱
——基于CiteSpaceⅢ的计量分析 hot
邓爱民 张馨方
摘要:旅游本真性作为旅游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解释旅游与现代关系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关注。文章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中1973—2016年的414篇关于旅游本真性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Ⅲ,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及突现词分析,以可视化图谱及统计表格的形式,揭示出西方旅游本真性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主题、演化路径和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建构主义本真性的发展”知识群组内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而“存在主义的本真性”知识群组内还缺乏更多的经典文献;(2)旅游本真性研究主要有3条重要的演化路径;(3)旅游本真性的研究呈现出从宏观、笼统的研究走向微观、具体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本真性;信息可视化;CiteSpaceⅢ
旅游者社会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常居地-旅游地二元情境
李志飞 夏磊 邓胜梁
摘要:旅游者离开常居地来到旅游地,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吗?文章从旅游者及其旅伴互视的角度出发,运用关键事件和扎根理论的内容分析方法,对异地情境下旅游者社会行为变化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者社会行为变化主要表现在服饰异化、语言宽化、性格转向、兴趣转移、宽容倾向、互助倾向和冒险倾向等7个方面。同时,引发旅游者社会行为变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文化环境的差异、自我需求导向、旅游认同、心理因素驱动、角色适应的需要和个人价值观导向等6个方面。其中,旅游认同是旅游者在异地情境中的一种反思性思考,思考自己是谁,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该做些什么等。在这个旅游认同的过程中,文化环境为旅游者寻求认同提供了载体,旅游者的自我需求导向成为旅游者在旅游中寻求旅游认同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心理因素驱动、角色适应和个人价值观是旅游者为适应异地文化环境所做出行为改变的具体因素。
关键词:常居地-旅游地二元情境;旅游者社会行为变化;关键事件法;扎根理论
吴俊 唐代剑
摘要:旅游者体验及认知规律为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引入适合的理论对旅游者体验与其他旅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为推动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具身理论突破了传统身心二元的理论框架局限,强调人类心智、身体及情境的不可分割性,为揭示旅游者体验的形成机制与规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日益为国际旅游学界所关注。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具身理论的哲学渊源及其理论内涵;然后对具身理论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述评;文章探讨了开展旅游体验具身研究的意义,提出应用具身理论开展旅游体验研究的框架性思路,以旅游者的身体、感知及情境的互动关系为核心,探讨了具身视角下旅游体验研究的未来命题。
关键词:具身理论;体验;旅游体验;旅游研究
hot=封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