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我省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成为全省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启动全媒体蹲点调研采访,组成8个采访组分赴全省8个沿边州市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探寻沿边村寨的发展变迁,描绘对未来的幸福期许。
云南日报开设“‘一路向前——看见幸福的模样’全媒体蹲点调研采访”专栏,今日请看来自富宁县田蓬镇上寨村的报道。
坐落在中越边境线上的上寨村,隶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这里,曾是一个典型的“空巢村”,全村62户人家,人口外流一度超过六成。
伴随着云南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春风,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上寨人选择返“边”创业,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如今,外流人口不到一成。
上寨村航拍图
人气旺,喜事多。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4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倍多,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网红村”。
从“走出去”到“雁归来”,从“空巢村”到“网红村”,边境小村何以蝶变?这里藏着怎样的青年返乡“留”量密码?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蹲点上寨调研采访一探究竟。
抢抓机遇 返“边”创业
“打工一年赚不到几十万,但回村就有机会”
边境线上,雨水与阳光交替,远处的重楼地里生机勃勃。“这雨下不过来。”山边变厚的云层,没有打乱村民廖世涵的出行计划:今天要完成6亩重楼的除草、固土,还要打理30亩黄姜。
廖世涵载着妻子和暑期放假的3个孩子,黑色皮卡驶出漂亮的小楼庭院,驶向3年前种下的那6亩重楼地。大棚下,小两口除草、固土、施肥,手脚麻利。今年,小两口还在隔壁村租了30多亩地种植黄姜,等待打理。
上寨村走上“上坡路”,从兴边富民到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再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一系列党的政策在边境村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瞄准了家乡一路向好的发展机遇。
廖世涵算了一笔账:去年,自己种的黄姜每亩有2万多元的毛收入,今年的30亩也差不了;6亩重楼明年开始可采收,按现在市场价,每亩至少也得有10多万元的收入。
“在外打工,一年不可能赚到几十万元,但现在回乡做产业,就有机会。”在村里种植大户的帮带下,廖世涵选择“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路子。“老人、娃娃我们管得着了,在家挣钱不比外面少。”廖世涵的妻子徐龙艳说。
“我们着力抓好就地就近就业,把边境村寨家门口的资源要素整合起来,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下寨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陈亘灿说。
“头雁”领飞 “雁群”齐飞
“小村要快速富起来,得抱团发展”
雨后,村民黄兰艳家的一方庭院干净敞亮,两层小楼里窗明几净,满园重楼郁郁葱葱。
前年,黄兰艳带着多年在外打工攒下的钱回到上寨,种植了5亩重楼和18亩黄姜,还入股了村集体兴办的儿童乐园和中药材种植基地。
“孩子都说,我和孩子他爹过着城市人向往的生活,家里设施齐全,房外面有花有菜,在家还能有分红。”孩子的俏皮话,让黄兰艳乐不可支。
“大户带小户,先进带后进,全村入股共同富裕。”驻村3年,陈亘灿对上寨“头雁”带“群雁”的联农带农助农发展模式赞不绝口。
党员廖世兵是“头雁”的代表。7年前,他放弃在外经商“年入百万”的优渥生活,在乡村人才“归雁”工程感召下,带着回报桑梓的情怀,返乡带头发展特色产业。
“小村怎么快速富起来?单打独斗肯定不行,得抱团发展。”廖世兵回忆道,在党委、政府支持下,村里党员致富带头人先行先试,摸索发展八月瓜、黄精、黄姜、重楼等“对路”产业。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
6年多来,上寨村坚持走“党建引领、公司领航、合作社带动”的发展路子。廖世兵介绍,合作社、村集体公司通过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农户提供土地和管理模式,推广中药材、黄姜等特色作物规模化种植。同时,明确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占51%、群众占49%的比例分成。到去年底,全村种植重楼、黄精、石斛等中药材600亩、黄姜600多亩。预计今年仅黄姜一项,就能给上寨带来600万元左右的收入。
“流转土地得租金,产业发展得现金,就业务工得薪金,入股股金得分红,政策奖补得奖金。”廖世兵说,这些年,靠着“五金”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2.17元到400多万元的跨越式增长,全村人均纯收入翻了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