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上一篇文章的控枪问题,感觉有一些问题说的还不够透彻,本文就从中美两国治安状况的对比谈起,横向地来深入剖析一下治安——这一社交网络上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初中同学微信群里发生了一次争吵,让我记忆犹新。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拿了奖学金去USC读研。有一天在朋友圈里发出了她头部受伤的照片,于是大家就纷纷关心地讯问状况。她非常气愤地抱怨说,她就在大白天走在洛杉矶街头,然后就被路边的黑人袭击了。没有为什么,这群黑人就是像过往的路人丢石块取乐,可能看见她是黄种人有是小姑娘,毫无缘由地袭击了她,然后就起哄地看着她离开,也没有进一步的侵害行为。最为关键的是,当她报警之后,警察表示不管,只是提醒她要在注意安全。她当时就非常的崩溃,我大白天,走在洛杉矶不是很偏僻的街道上,你让我还怎么注意安全啊,难不成戴个安全帽上街啊。于是大家就忆苦思甜,赞美了一下国内的治安环境,分享了一下撸串到深夜安然回家的众多案例,那位姑娘也表示以后说什么不能留在美国,回国就是少挣点钱也比这样担惊受怕的好。
这时微信群里有另一位同学表达了反对观点,我这位同学家里是做房地产生意,在石家庄本地也小有名气,初中毕业就移民美国,父母都是投资移民,高中是读的私立精英学校,大学好像并不是很有名,因为迟迟难以混入美国的上流阶层(跟他在国内富二代的身份有落差),所以对美国颇有微词,但是在“美国治安差”这个论点上,他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我这位移民同学反驳留学同学的大致论点主要如下:第一,你肯定是去了“危险的地方”;第二,我在的社区治安非常好,我晚上经常夜跑完全OK,你们晚上非要去黑人区那活该危险;第三,我们社区只要报警,警察就必须在十分钟内赶到,否则你可以投诉他,不可能出现你说的那种不作为的情况,难道他不怕投诉吗?
于是两个人站在各自立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当时也并没有深入思考他们的争论,后来再回想起这事,发现这是一个可提炼可归纳的社会问题。我那位留学的同学,家境在中国也算是中产,但是留学美国一年三十万左右的花费,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应付的,她就算拿到奖学金,住所应该也不是特别豪华的地方,应该也就是中等偏上的老旧小区。所以随便走一走就走到治安堪忧的少数族裔聚集区,也是情理之中。而我那位投资移民的同学,虽然混不进美国的顶层精英圈,但是住所是环境优越的精英社区也是妥妥的,这些住宅小区的安保工作都是外包给专业的安全公司,雇员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退伍兵、前警察什么的,再不济也是个特别能打的地下拳击手。所以说他能够安心夜跑也不是什么意外之事。
至于警察问题,这个就更有趣了。美国的警察体系分为联邦警察、州警察和地方警察,其中联邦警察都是些高大上的如国土安全警察、FBI、DEA之类,真正管治安的都是地方警察,而地方警察是靠地方财政养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富人社区缴税充足,给到的财政支持肯定是充足的,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保障充足的富人社区警察规定报警几分钟内必须赶到也是题中之意;然而少数族裔聚集区、贫民窟等地,基本没什么税收,警察玩忽职守磨洋工也就不意外了。甚至于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警察管,只能靠当地人组成的“社区联防队”来维系治安。
所以说我两位同学争论的焦点也就明晰了,说白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你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你能享受到的治安水平。
(二)
说到中国的治安问题,网络上普遍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治安首屈一指,是“最安全的国家”,所举的例证深夜撸串、居民和蔼可亲、警察蜀黍给力,然而这同样是值得分析的。
现在网络上主要发声的年轻人,有一些鲜明的特征90后、95后甚至00后,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占比很高。所以说我们分析任何网络上的主流言论,要把它当做城市90-00后主流价值观来判断,并不意味着整个真实社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有一个显著地特点,经历了2003-2013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年,这十年经济的爆发如果按照一个历史维度来看都是可以跟古代任何一个盛世相提并论的。由曾记得,09-12年期间,网络舆论被众多“公知”把持 ,这些公知有着鲜明的特征:崇洋媚外、造谣传谣;但是几年间掌握整个网络话语权的就成了一些被称作“小粉红”的年轻人,曾经的微博主人——明星团体,也不得不向这一股势力低头。其实可以理解,那些四五十岁的“公知”们生长的环境正是矛盾激化丛生、社会转型的时期,同时我们国家跟美国的差距犹如霄壤之别,别说美日可以碾压我们,台湾一个省的GDP超过整个大陆的日子也才过去了二三十年。而那些年轻人,赶上了我们国力崛起、世界地位跟美国接近于平起平坐的时期,他们并没有什么挫折,也没有受到社会动荡带来的切肤之痛,感受到的经济红利自然会激发起朴素的爱国心,所以这几年来网络话语权的交接转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大发展,蛋糕做大了,可以缓解众多矛盾。
(四)
如果说中国的良好的治安来自于自上而下的体制构建,那么美国的治安特色是什么呢。我在书里就说过这个问题,穷人在恶劣安全环境中自生自灭,而富人,用钱来购买安全。
(来源:TED演讲《贫穷的根源》,Gary Haugen)
中国的治安体系就像计划经济,国家公权机构和基层组织在治安中扮演决定性角色;而美国的治安理念则是妥妥的市场经济,穷人自生自灭,警察都不愿意管你,富人购买昂贵的安全服务,人家也很乐意——市场经济,一切都看似公平合理。
那么介于穷人和精英阶层之间,有一定积蓄和财产,但又没有很高地位的中产阶级怎么办呢?这又回到我们上一篇文章中的话题:枪。
拥枪人士有着很鲜明的特征:白人,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他们很符合我们上面的描述,有自己需要保护的家庭和财产,但居住地址很可能接近治安混乱的底层居民区,警察也不太能指望得上,正所谓“手中有枪,心里不慌”,他们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有一个问题并没有说明白,包括在我上一篇文章下面奇奇怪怪的留言里,持枪真的是对准统治阶级的吗?
说到底,在美国枪的作用不是用来反抗上面的统治阶级的,而是用来防备下面的流氓无产阶级。那么我们继续来分析这个价值观的虚妄之处,每个人都有枪,真正就安全了吗?
我,是一个守法良民,我每天要工作、有生活,我不认为我用枪的熟练程度能比那些职业犯罪分子和黑社会成员强。人家身经百战见的多了,我可能端起枪来要手抖。更何况用枪支进行犯罪,主动的犯罪者和被动的防守者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你拿个刀向我冲过来,我好歹有个反应时间,你要用枪想杀我,我就算同样有枪,能留给我把枪反击的余地还有么?所以说,真正对于一个守法良民来说,全民持枪,是让他们的安全更有保障了,还是增加了他们潜在的安全风险呢?
犯罪心理学上也有类似的理论,远程射击和近身肉搏在心理预设上就不一样,我远处敢拿枪打你,但近身说不定就不敢用刀砍你了。同样是伤害武器,刀和枪造成的伤害程度也不是可同日而语的。每人持枪,对于守法良民来说,其面临的危险的增加幅度,是远超于拥有枪支带来的保障提升的。同样,考虑到社会总收益和社会总成本,全民持枪就像一个囚徒困境中的最差解。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一个虚妄价值观的构建。
说到底,我对于持枪问题的反对,来自于对美国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不认同。我一向认为,人类还有更好的理论构建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新书已出版:《生而贫穷》正式出版,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