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U学在线
U学在线,致力于通信领域媒体和行业整合顾问服务,并助您掌握领域动向和重构行业圈层。只要您关注通信圈,这里就是您的天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婆姨又把我骂了一顿。 ... ·  昨天  
财宝宝  ·  多说好话-20250216135610 ·  2 天前  
财宝宝  ·  中考是命运之考。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U学在线

清明丨向这些通信人致敬

U学在线  · 公众号  ·  · 2018-04-05 11:55

正文

点击上方 U学在线 一键 关注 回复 以下数字即可查看更多 彩内容

【91】三大运营商最新中高层领导名单

【92】中国移动网优集采10省开标结果!

【93】通信工程施工指导、施工安全大全

【94】干通信三年,我是如何被朋友拉黑的

【95】来了!通信行业的惊天巨变



清明,人们总是忧愁的,

时光带走了那些我们不愿割舍的故人,

留给我们的,只剩追思……



今天,我想为你介绍几位前辈,

他们一点一点为你建立起了通信网络,

搭建 你和朋友沟通 桥梁;

他们帮你实现了高速、便利的网络生活,

但你可能不知道他们是谁……


那些曾为通信事业做出贡献的故人,

今天,应该被记得……

中国光纤通信奠基人

他,一直在领跑

张煦


张煦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1909年,“无线电之父”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隔整整100年,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大学校长高锟则称赞:张煦获得“中国通信元勋”的称号当之无愧。


这位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一级教授,2015年9月12日晨间在沪病逝,享年102岁。


「他是行业骄傲,也是大学老师」


一双老式的中国布鞋、一身半旧的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制的行头。即便是1996年上海交大百年校庆之际,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回母校会见师生,坐在他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这样穿着。


晚年之后,张煦生活更是简朴到“单身、单调、简单”的地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教授学生、阅读书籍和撰写科普文章上。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有趣的是,张煦坚持认为大学生应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因此在奖学金设立之初曾经规定:获奖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一时在校园里被传为佳话。


张煦常常把一些名言警句作为学术报告PPT的最后一页,展示给学生。年逾八旬时,他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犹可登讲台”。每年新生入学,他常常要上第一课。2005年,92岁的张煦还在学校“饮水思源”BBS网站与学生们在线聊天。如今他的学生,大多是活跃在中国通信领域内的栋梁之才,甚至成为后一辈的两院院士。


「他总在领跑」


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的几十年间,通信科学与技术发生了重大演进。张煦总是快速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任凭信息高速公路万变,他却总在路上领跑。


上世纪40年代,张煦受聘母校交大,先后开出“无线电工程”、“长途电话工程”和“电话传输”等课程。他及时掌握了通信技术中刚问世的三大经典著作:达林顿的网络综合,波特的反馈放大理论和山农的信息论。


上世纪50年代,张煦结合教学实践,编著出版了12部高校教材和科技参考书。其中《长途电话工程》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长途载波技术的教科书,而《通信论简述》译作是国内首次推出的信息论领域科技书。


上世纪60年代,国外正用晶体管来替代许多通信设备中的电子管。张煦敏锐发现半导体技术将对通信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率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开出“晶体管电路”课,并指导研制成中国首批晶体管载波机。


上世纪70年代,数字通信技术初露锋芒,张煦又转而讲授数据传输,翻译出版了3本美国学术名著,其中《数据通信原理》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数据通信的系统教材。


上世纪80年代,光纤通信技术方兴未艾,张煦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光纤通信原理课程,继而编撰出版了《光纤通信原理》、《光纤通信系统》两本专著。据统计,张煦一生共编著、译著著作和教材56部,公开发表文章400余篇,先后培养出近千名各类高级专业人才。


他是我国“ 通信鼻祖

一人可抵一个军队

王诤


1945年军委三局三位领导人(从右起刘寅、王诤、王子纲)


他靠半台电台,

成了红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多次靠着电台“通风报信”,

救部队和人民于水火中;


他用100瓦电台,

建立起了红军第一个广播电台

——红色中华通讯社,

这是新华社的前身;


时至今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产业集团,都尊他为行业的奠基人;


他也被称为 “我国通信事业的开山鼻祖”;

他就是开国中将王诤。


王诤,原名吴人鉴,出生于一个清贫的耕读人家。19岁那年,他考入南京国民党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同年该校并入黄埔军校六期。王诤本想学门技术赚钱养家,不料因历史的机缘,却步入国民党军界。1929年4月,提前离校的王诤先后被分配到国民党9师、51师、18师任无线电台中尉报务员。


1930年12月30日,吴人鉴和见习生刘达瑞表示自愿加入红军。为坚定革命信念,吴人鉴为自己改名为王诤,并为刘达瑞改名为刘寅。从此,他们以自己的忠心赤胆和所掌握的无线电技术,义无反顾地投身了革命。


在得知王诤掌握无线电知识和技术后,毛泽东总政委和朱德总司令随即任命他为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队队长,让他负责中央红军的无线电通信工作。


1931年1月6日,王诤以缴获的一部半电台为基础,在江西宁都小布红军总部参谋处所在的一个院子里 建起了红军的第一部电台。


1931年4月1日,国民党军队开始对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 5月12日,王诤在成功截获重要情报后,及时报告给了毛总政委和朱总司令,并告诉他们公秉藩部那里有一部100瓦的大电台,最好能完好无损地缴获过来。经过一昼夜的激战,红军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将敌军28师和47师的一个旅全部消灭,并成功缴获了那部王诤盼望已久的100瓦电台。这是 红军第一次使用电台侦察情报的战役,开创了我军无线电侦察的先河


在王诤的组织下,前一套电台被带到前方,跟随毛总政委和朱总司令行动,新缴获的100瓦电台随叶剑英留守后方。1931年6月2日,前方电台与后方电台取得了联系, 实现了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通信 ,至此, 红军的指挥通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31年9月,中央苏区凭借那部100瓦的电台与上海党中央取得了联络,1932年春,形成了上海党中央、中央苏区、湘鄂西、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无线电通信网。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由于无线电的存在,纵使我们在农村环境中,但我们在政治上却不是孤立的,同时,纵使革命在各个农村是被分割的,而经过无线电,也就能形成集中的指导了。”


王诤是 红军无线电通信的创立者,新中国邮电事业、电子工业的先行者和卓越领导人 。他对我军无线电侦察事业、通信事业、电子对抗事业、机要保密事业、广播事业、气象事业、航天事业,以及这些领域的干部队伍、科技队伍、职工队伍的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抗日战争时期,王诤任 军委三局(通信联络局)局长和通信学校政治委员

  • 解放战争时期,任 军委作战部副部长兼三局局长、电信总局局长

  • 新中国成立后,任 军委三局局长,邮电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军委通信部部长兼电信工业局局长,通信兵部主任兼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四机部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第四部部长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78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王诤虽已离开我们40年了,但他那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刚正不阿的气概,以及对党、国家、人民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一直为人们所追忆和传颂。

用半部电台

开创我军通信事业先河

刘寅


1946年刘寅在延安


刘寅


1910年出生于江西安义。作为 我军侦察事业、通信事业和新中国电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刘寅就和王诤一起投身革命, 以半部电台开创我军通信事业的先河,并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国家的电子工业建设


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1月参加了 我军第一部电台的组建工作 1月6日,参加红军还不到10天的王诤、刘寅就完成了党赋予的光荣使命, 成功地在总部参谋处所在的一座院子里架起天线,建立了我军第一部电台 。虽然这部电台实际上是只能收信的半部电台,但 它成功侦察到了国民党的第一份情报 。而且王诤、刘寅也是靠这半部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新闻,翻译出来供领导参阅。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报纸《参考消息》的最初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三部也把这个邱家屋作为他们的纪念地。


1931年5月,在王诤、刘寅的努力下, 江西苏区与上海党中央之间用无线电波架起了桥梁 ,党中央的指示随时可以通过这座桥梁迅速地传到苏区, 大大缩短了过去利用地下交通所花费的时间 。在此时刻,刘寅立了头功。


在红军时期,任 红一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主任,中央政府电台主任 。积极参加创建我军通信事业,精心培养无线电通信人才,为毛泽东同志指挥反“围剿”,为长征途中突破封锁线,立下了功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 延安总部无线电通信分队长、军委三局秘书长和副局长 等职,为确保三大战役中党中央指挥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央进驻北京以后,任 军委电信总局副局长,军委通信部第一副部长,原第一、二、三机部副部长,四机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等职,任 第九届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 为新中国的电信工业和邮电事业、国防事业、“两弹一星”上天、电子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5年5月在京病逝,直到病重弥留之际,还在关心我国无线电工业的发展,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信息传递的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幅缩短,

从世界上第一支电话问世开始,

我们的生活就开始被通信技术改变着,

而通信事业的 奠基人,还有很多……




1837年

美国人 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 发明电报机。


1875年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 发明了第一支电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