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籍时代的消亡
在我看来,Amazon依然是落后于时代了。
他想出了一个极其有创意的图书分销模式。但是革命不彻底。
|他没有想过,连图书这种信息形式,本身都不存在了。
图书是什么。
图书本身是一连串的章节。譬如《红楼梦》1~80回。每一回大约6000字。
《红楼梦》排版顺序是,第一回,第二回…………第八十回。
那么,它简直就是80本薄薄的小册子。
用订书机,蛮力装订在一起。
我们不由得想问,这样的“格式”,合理么?
举个例子,yevon_ou在写“水库论坛”微信公众号。
从第一回《毁三观,竖新生》#1,到本篇,零零碎碎也有二三百篇了。
我们的格式是,每隔几天写一篇。
每一篇的末尾,有网友的打赏,评论,和点赞。
作者可以不停和读者互动。读者有时候还会点菜,“什么时候写写月供啊”,“最新加息政策怎么看”。
而作者写到一半,可以引用前几篇的文章。直接加个链接,例如《中产阶级如何保护自己的财富》#F730
最绝妙的,是作者还可以“改”。
譬如说,今天看到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易中天:“达康书记”也是你能叫的?》[2]
我在《论儒·法·禅宗·基督自治与道教的复兴》#F10一文中说,“儒教”也被称之为“礼教”。
儒的本质是等级制。而等级制需要确权,需要确定双方的长幼尊卑。
二个人见面需要行礼。行礼的方式和言语,其实就是“地位等级”的暗中衡量。
行礼,决定了二个人以后相处的尊卑服从次序。
这段话写的时候,苦于没有太好的“称呼行礼”参照,行文寡淡无味。今天看见易中天这篇文章,如获至宝。于是俺高高兴兴地把参考“注释”加到了#F10中去。
如果我们把“水库论坛”视为一课“炒楼学”教科书的话。
你是买一本书的效果好。
还是关注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效果好。
答案毫无疑问是“微信公众号”的效果好。
因为微信公众号他是“活”的。可以有互动,有更新,有改良。甚至每一次打开,内容都会有轻微改进不一样。
有人说,手机拍照,手机录像,自媒体兴起了以后。
报纸“报导新闻”,就再也没有人看了。
因为报纸是一种非常非常缓慢的工具。今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最快也要到明天晨报才能发刊。
朋友圈早就刷屏,刷烂掉了。
同样道理,我对于书籍的怀疑是;
“作为一种知识组织形式,‘书’是否已经过期”。
各位,我们看待问题,一定要看清本源。
书籍,不过是一种知识学习途径。
上课,也是一种知识学习途径。
刷朋友圈,刷知乎,也是一种知识学习途径。
甚至连“社会大学”,也是一种知识学习途径。
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核心都是学习知识。
目前社会上对“碎片化时代”颇有微词,学术界普遍对碎片学习时间不屑一顾。
这是不对的,屁股决定脑袋。
是教书匠为了维持自己的职业特权,而在进行辩护。
真正导致“碎片化”形象低下的,是没有考试。
没有考试,则你不能甄别学生质量。罗振宇的每一堂演讲,都必须假设台下都是完全没有基础的小白。从而降低了演讲质量。
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严格考试。
考不通则留级。
则函授,或者网络大学的效率,是会超过课堂的。
哪怕老师拉个群,让学生在群里自由讨论。老师不时点播指引(小密圈),这样的效率,都好过你在课堂里枯坐45分钟。
Amazon研究的是“书籍”的分销模式。
而我则是担心,未来连“书籍”都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