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德格尔曾在其《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引述诗人诺瓦利斯的话说:“哲学是真正的思乡,一种随处都要回家的冲动。”海德格尔自己进而则把“思乡”规定为“哲学活动的基本情绪”。参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赵卫国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8~9页。
[2]“家”在传统西方学术中更多是被当作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题,很少被作为严肃的哲学主题,以至于旅美学人笑思先生的《家哲学》一书直接以“西方人的盲点”为副标题(参见笑思:《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商务印书馆,2010年)。吴飞也曾指出:“西方人对人伦关系的重视超乎我们想象;但从其哲学思想上看,西方文化又确实没有发展出中国思想中这样基础性的人伦学说。”吴飞:《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三联书店,2017,第449页。
[3]“家的现象学”是笔者的说法。但在现象学传统中其实早已有对家的现象学讨论,如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儒家关于家的哲理含义的阐发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关于家的现象学式的思考。德国现象学家汉斯·莱纳·塞普曾有“现象学的家园学”(phänomenologische Oikologie)这一说法,但其主题与我们“家的现象学”所讨论的主题并不完全相同:它“首先要问的是,生命主体的哪些场所使人向世界的摄入成为可能,并支配着这一摄入……;然后要问的是,这些驻泊在人的身体性中的场所,是如何为人成为‘伦理存在’而创造可能性条件的。”见汉斯·莱纳·塞普:《现象学与家园学》,张任之编,靳希平等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第225页。
[4]《中庸》第12章。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6年,第23页。
[5]关于海德格尔的家的现象学或家的哲学的直接讨论并不多,可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与儒家哲理视野中的“家”》,《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三联书店,2017年,第17~54页);以及David J. Gauthier的Martin Heidegger, Emmanuel Levinas, and thePolitics of Dwelling,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11, 尤其是其中的第2、3、4章。
[6]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72页;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Max Niemeyer Verlag, Tübingen, 1998, S. 114. “最森然无家者”的德文是das Unheimlichste,它是对希腊文tò deinótaton的翻译,王庆节先生将其译为“最莽劲森然者”。
[7]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陈嘉映、王庆节译,熊伟校,陈嘉映修订,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34页;参见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Max Niemeyer Verlag, Tübingen, 2006, SS.188-189.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234页(强调为原文所有,译文稍有改动);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S.189.
[9][10][11][1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第219页,第221页,第222页,第219页;Martin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S. 175, S. 177, S.178,S. 176.
[13]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译,第173页;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SS. 114-115. 此段中译文中的“亲在”即Dasein,常译为“此在”,译者王庆节先生译为“亲在”。
[14][15][16][17][19][20]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译,第174页,第174~175页,第174页,第177页,第161页,第174页;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S. 115, SS. 115~116, S. 115, S. 117, S. 107, S. 115.
[18]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译,第160页(强调为原文所有);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S.106.
[21][22][23][24][25][26][27][28]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王庆节译,第174~175页,第188页,第177页,第188页,第188页,第175页,第190页,第175页;Martin Heidegger, 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SS. 115~116, S. 124, S. 117, S. 125, S. 125, S. 116,S. 126, S. 116.
[29]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赵卫国译,第9~10页;德7~8.
[30]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赵卫国译,第10页。“在整体中的存在”中译本译为“存在之整体”。
[31]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4(2016),第15页;Martin Heidegger, Erluterungen zu HlderlinsDichtung, GA 4, Vittorio Klostermann, Frankfurt am Main, 1981, SS. 16~17.
[32]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第31页;GA 4, S.28.
[33][34][35][36][37] Martin Heidegger, Hlderlins Hymne “der Ister”, GA 53, Vittorio Klostermann, Frankfurt am Main,1993,S. 134, S. 143, S. 150, S. 147, S. 150.
[38] Martin Heidegger, GA 53, 150.David J.Gauthier在其Martin Heidegger, Emmanuel Levinas, and thePolitics of Dwelling(前引)中也强调海德格尔后期是以“大地”为人类的家园,但他主要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参见该书第3、4章。
[39]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吴蕙仪译,王恒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62~63页;Emmanuel Levinas, De l'existence à l'existant, Paris: J. Vrin, 1981, pp. 93~94.
[40]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朱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7页,第34页,第88页,第132~133页,第132页。
[41]列维纳斯:《从存在到存在者》,吴蕙仪译,王恒校,“第二版序言”第3页,译文有改动;参见Emmanuel Levinas, De l'existence à l'existant, p. 13.
[42]Emmanuel Levinas, Autrement qu'être ou au-delà de l'essence, La Haye: Martinus Jijhoff, 1974, p. 22.
[43]莱维纳斯(列维纳斯):《道德的悖论:与莱维纳斯的一次访谈》,孙向晨、沈奇岚译,《文化与诗学》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2~203页。
[44][45][46][47][48][49][50][52][53][54][55]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朱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7页,第34页,第88页,第132~133页,第132页,第139页,第135页,第124页,第112页,第159页,第159页,第138页。
[51]“劳动通过以占有为目标的掌握而悬搁了元素的独立性:它的存在”(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朱刚译,第141页);“通过居住,我们已经悬搁了沐浴着我们的元素的存在”(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朱刚译,第145页)。
[56][57][58]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修订译本),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61页,第163页,第164页。
[59][60]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第一卷,袁树仁、姚静、肖桂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5页,第5页。
[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朱刚译,第221页,第237页,第270页,第270页,第270页,第261页,第271页,第260页,第30页,第30页,第276页,第276页,第237页。
[74][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彭林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87页。
[75]《周易·序卦》,[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第724页。
[76]人类学就把家庭首先理解为“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1页。
[77][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第724页。
[78]《论语·学而》,[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48页。
[79]《中庸》第20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8页。
[80]《周易·家人·彖》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第350~351页。
[81]《中庸》第12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3页。
[82][83]张祥龙:《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三联书店,2017年,第38页,第49~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