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投资账户收益是-14%,如果用账面上亏损值来看,大概是我过去在体制内8年工作的所有工资总和,还蛮惨的。
不过,也有苦中作乐的一面,家庭资产总数还是比去年高了不少,投资账户中持有的基金份额、股票份额大幅增加,我安慰自己说明年的分红会多的。
账面上有很大的浮亏,但也得自己承担,我对于自己的投资标有一定的把握,知道当初为什么选择它们,也清楚未来基于什么原因抛出它们,那么做几轮过山车也就能接受了。
在投资账户外,今年努力保持着20%+的活期现金,其中70%放在5.5%收益的保险理财帐里,30%放在3.4%+的b类货币基金里,它们在18年最难熬阶段起到了稳定小心肝的作用。投资环境再差劲,开源渠道再压缩,我都不用担心生活质量受到波及。
手里有足够的现金留存真的是极其重要的事情。
Ok,总体概况写完,后面具体展开说说。
01
先是全年收支等情况的整理。
18年收入要比17年少了大概2成,这里面有很大的人为因素,转折点就是在夏季,我砍掉了绝大多数开源(包括商业合作)的渠道,转身在心理学领域做深造。
当时不少人建议两手抓,我也有想过,两手抓就意味着我需要做团队,把公众号当一个商业模式来运作。但自媒体这个市场,一旦进入团队运作,再想抽身去踏踏实实做深造太不可能了,所以两手抓就放弃了。
虽然有些话写出来挺矫情的,但这的确是我的内心想法:我希望从19年开始,做的所有事情,首要目的是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能满足到这一点之后,再去考虑赚钱盈利的需求。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看到了太多人为了赚钱连生活都没有了,的确钱财滚滚啊,职位也做得非常高,可没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说“我好幸福快乐啊”,反而都在说“我好累,但是不敢停下来,否则现在的生活没有了怎么办?”
我知道钱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但很多时候带不来幸福感。
去年夏天跟朋友聊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的一个话题:
大概是在14年,那会我和朋友都是体制内极其普通的螺丝钉,他每天埋头做报表,我每天在会议室里打各种报告文件,当是我们都初涉股市没多久,手里就三四十万的小资产,心里都怀揣着一颗渴望财务自由的闪闪红心。
有一次我们聊到拆迁暴富的事情,当时我问他,如果你遇上拆迁致富,手里突然多了1000万,你想干啥呢?他说,那还不赶紧辞职啊,谁爱做报表谁去做,老子反正不做了。有这笔钱,拿一部分做做投资吃吃利息,然后去学设计。以前没人支持也没有钱,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还不赶紧为理想买单。
我当时的想法也差不多,当时的我并不清楚多少钱才算是财务自由,但我知道的事,在体制干一辈子,都挣不了这么多钱,这笔钱等于给自己赎回了很长很长的自由时间,去探索真正想做的事情,为自己好好活。
人生的确有点魔幻,15年下半年开始,我成了风口上的猪,被自媒体红利+知识付费的旋风吹了起来,整整三年,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我被机遇砸中了,被运气捧起来罢了。讽刺的是,我被幸运砸中的时候,并没有真如“14年的我所说”去做真正渴望的事情,而是被风口挟裹着,被贪婪迷惑着,渐渐也身不由己。
所以,回到去年夏天,我在一番认真反思后跟朋友说,我必须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否则就辜负老天爷给的馈赠,说不定这些好运气未来都会被收回。见好就收,回归初心。
正因为这个决定,18年收入少了,开支也相应缩减了3成,不胡吃海喝,不买奢侈品,不过度消费了。
可预见的19年甚至20年,赚钱这个渠道的收入会继续下滑,只有一些零散的稿费收入,整个生活重心会移到家庭和深度学习上,不打算做商业运营或者其他开源渠道的拓展。有一点比较好,18年加了很多次格力电器、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茅台、万科这类高股息的股票,19年的股息分红会大幅增加,未来生活质量不会收到影响。
开支会陡增,因为19年父母的改善型住房由我来承担,过去一直储备的活期资金就要派上用场,到时候家庭资产配置需要做新一轮的调整。
02
具体的投资情况。
1、先说基金吧,所有定投的基金都依然在,尤其是沪深300指数基金是18年定投的重头戏,我甚至卖掉了两个蛋卷组合来支持沪深300的定投(真的是现金不够了,唉)。
2、股票就是10只,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腾讯、融创、万科、格力、美的、茅台、碧桂园和恒大,实验账户、主账户、打新账户都保持一致。18年年初的时候还持有过igg、周黑鸭、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兴业银行、金风科技等等,但之后都卖出,加仓到上面那10只股票里。此外,18年总共中了11只新股,十几万的收益,相比于账户的浮亏,这点钱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跟18年年初相比,股票账户的亏损是非常多的,但是账户中股票的持仓数增加了2-3成,账户总市值也增加了不少。
之前有一个160万本金的实验账户里没有任何变动,周末的时候盘点下它在18年年底的市值是:194.7万。这个在18年年初,上证3000多点完成建仓的股票账户,面对着上证指数跌倒了2500的惨况,它依然还是盈利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熊市的日子需要靠好公司来抵御。
写文章的时候又看了19年刚开始这几天的情况,指数没怎么涨,但是这“十兄弟”的表现还不错:
3、网贷这边情况比较复杂,谁能想到18年6月份大批跑路清盘的平台,能够吧正常运营的平台拖垮,加上中国金融市场的糟糕表现,很多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都爆仓了,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本身网贷就已经是“出的人多,进的人少”,流动性接近枯竭,再来个资产端的频频展期,真的是雪上加霜。但能怎么办呢?整个金融市场息息相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我当下最主要的投资平台就是团贷、洋钱罐和懒财,前两家是15年就开始投资的老平台,非常熟悉,她们两家在这一轮网贷危机中,愣是抗了下来,目前了解的情况是,平台的资金流入状况进一步好转。尤其是洋钱罐由于资产端属于彻底的小额分散,稳定性最好。
但是懒财的情况不太好,资产端中涉及到上市公司的部分,出现了展期,这个展期的背后是当前民营上市公司的流动性危机,再往下挖,就跟当前整个股市低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在平台里有32万多的借款,最近要到期的债权是本月底,如果遇到展期,那就只能继续等待,如果及时回款,我会拿这笔钱继续买入打折债权(这是我个人行为,不建议跟风)。
这倒不是赌博行为,一来我不需要网贷的钱来解决生活问题,二来我认为上市公司的资产还是ok的,只要不退市,债务上总归要还清的,只是时间问题,三来这家公司团队一直在努力解决(懒人俱乐部这个公众号菜单栏里的“高管面对面”有大量的直播视频,需要了解情况的朋友应该去看看,甚至可以看看网络暴力能多可怕)。真遇到漫长的展期,就耐心等着。
此外,我在陆金所、点融、布谷农场、人人贷还有几万元的零碎钱,今年上半年全部到期后会陆续合并到陆金所中,然后网贷投资就不会再追加新的资金,只用旧有资金重复投资。
我有想过,什么时候退出网贷呢,这就要分情况来说,首先要看国家是否允许这个行业继续留存,如果继续运营,旧的投资资金继续滚动投资。然后等股市表现,我有信心从19年坚持到下一个牛市到来,当我认为牛市已经到了可以全部卖出的时候,我会把股票和基金全部抛出,同时网贷所有到期资金也会逐步赎回,进入休战期,重新思考投资规划。
So,19年依然会坚守在金融市场中,少操作多思考,去年是金融去杠杆,地产打压,贸易战不断,游戏版号的限制,医药行业整顿,总归无一行业幸免,既然都千疮百孔了,今年再出什么黑天鹅也见怪不怪了。市场暴跌的时候,我想着手里的股票数没少就行,市场暴涨的时候,我欣赏市值的新高就成,总有一种“阿q乐观法”。
去年花了很多时间学心理学,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对投资者行为很感兴趣,18年股市暴跌、网贷暴雷不断,我看到了太多人性上不理性的东西,更看到非常多恶性事件背后的动机,一度让我对人性丧失了信心,我想不到为什么有些人内心能如此之坏,能干那么多恶劣的事情。
在接触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开始理解这些不理智的行为,能够理解人性在面对金钱损失和盈利时候的波动原因(虽然还不够深入)。这些思考让我把研究重心从纯粹的“积极心理学”往“行为金融学”引导。在19年的学习时间里,我会由此切入,对“市场情绪”做更多的观察。
03
资产配置上的思考。
从我接触投资理财这个概念以来,我就是以“做好家庭资产配置”为目标的,而不是要成一个牛逼的股票大师。所以,我不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看中的是资产配置的合理化(舒适化),以及这个配置逻辑的持久生命力。
这段日子对于资产配置的思考有了新认识,还不成熟,但值得记录下来,为以后继续深入思考提供素材。
1、早些年对于资产配置的理解是股票和债券的动态平衡,比如七三开,或者五五开。但这个配置格局太小了,只能对投资账户这个主体起到作用。
2、之后开始加入开源、应急和投资三个账户联动的模式,也就是我去年写的“三层投资体系”的版本,这个模式在开源渠道良好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正向效应,开源越多,资金就可以源源不断输入到应急账户和投资账户,既可以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也可以在熊市里源源不断买股票。
尤其是在熊市能有大把钱去买股票,这感觉不要太爽。
但这个模式严重依赖“开源能力”,并且对于人的精力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既要拿出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开源的模式,同时还要承担股票投资的研究任务,对我这个只有韭菜能力的投资者而言,真的压力很大。
并且“开源”这个部分还要看天吃饭,如果遇到行业降维打击,很容易多条开源路径就死了,如果遇到我这类兴趣发生转向,主动放弃开源,也会严重影响到后面的投资账户。
3、所以我希望构建一个多账户互相支撑的资产配置模式,并且账户对于人的主动依赖性下降,被动性盈利空间提升。
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家庭每年所需的生活费用是多少,围绕这个费用来设计资产配置的模型。费用是要在合理空间里,不能一上来就定个三五百万一年的目标,这完全是抬杠行为。我自己是根据前三年平均生活开支做为标准,再琢磨怎么配置,可以保证即便没有工作,都能够有被动收入覆盖全年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