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二战日本陆军的水平?
1942年5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半年来日军势如破竹,相继拿下了菲律宾、马来半岛、新加坡、荷属东印度、关岛、婆罗洲、香港......
刹那间日军就已席卷了大半个西太平洋。威风赫赫的大日本帝国犹如旭日方升,笼罩着大半个亚洲。
那么作为开疆扩土马前卒的日本陆军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军事素养和战斗意志值得称道
太平洋战争中的日本帝国陆军军服
日军的战斗力如何,可以从作为对手的国军、美军、英联邦军评价中获得大部分信息。
李宗仁曾评价日本陆军的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还能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曾与德日军队都交过手的美英军官表示,日军枪法准确,组织严密纪律严明,而且战术得当。
战斗力不弱于德军,是相当难对付的敌人。
即便失去指挥仍能各自为战,给盟军造成很大伤亡。澳大利亚老兵则认为日本人是比德国人更好的战士,或仅稍逊一筹而已。在马来亚、新加坡作战中日军步兵,穿过雨林和山地艰难跋涉大胆实施迂回包抄,高超的战斗素养让盟军上下印象十分深刻。
在新几内亚与澳洲陆军对阵的日本士兵
更令盟军钦佩的是日军战斗意志。
例如在1945年的硫磺岛战场,美军释放了铺天盖地般的压倒性火力,将硫磺岛的制高点折钵山山顶被削平了四分之一。美军上下本以为只需要5天即可解决战斗,没想到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还耗时一个月才最终占领全岛。约23000名日军官兵在岛上足足坚守了近1个月才全军覆没,战死者接近21000人,
死亡率超过了90%。
在没有食物、淡水和弹药的情况下,日军仍誓死奋战。
美军上下在表示钦佩的同时,不禁疑惑日军士兵们明明有生存的机会为何却宁死不降?
占据优势的美军 也在硫磺岛陷入苦战
这就要从日军官兵的成长环境说起。
日本帝国的青少年从小就要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和军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成能为天皇陛下英勇献身的勇士。1927年修订的
《兵役法》,
明确在全国实行义务兵役制。所有年满20岁的成年男子都要登记入册,接受征兵检查。再根据体格和基本的身体条件,分成甲种和乙种等级。其中甲种和乙种第一等级的合格者需要服现役。
在学校已接受过基础军事训练的新兵,将在入营的第一个月里接受严酷的单兵教练。
譬如十小时内全副武装行军50公里,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发的实弹射击训练等等。在接下来的9个月内还要进行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教练。熟练掌握各种技战术动作,学会各战斗单位的作战协同,逐步加强士兵的军事技能。
正在接受射击训练的日军新兵
在重视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军部采用《军人敕谕》、《战阵训》对官兵进行精神教育。
教导士兵不辱没家名。宁可战死也不能被敌军俘虏,奉行绝对不投降的理念。同时,尽管们还拼命蛊惑士兵:即便是投降成为俘虏,也只不过能多活几天,在接受讯问后一定会被枪毙。
因此,日军官兵坚信即便是投降也不能活命,还要连带着家人一同受辱。既然如此不如战死换得全家清白。
在这样顽固的观念下,不知道造就了多少“玉碎”的人间悲剧。
在阿图岛全军覆没的日军
忽视火力和后勤的鸵鸟
扩张到极限状态的日本帝国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帝国海军共有各类舰艇385艘,是吨位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大海上力量。但由于国力所限,日本帝国难以在维持一支大海军的同时也维持一支庞大陆军。
结果就是陆军军备更新缓慢,比起列强存在不小的差距。
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对手美军为对比。
美军1个步兵师一般拥有1个155毫米野战炮兵营、3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共有155毫米火炮18门和105毫米火炮54门。日军师团的炮兵一般装备36门75毫米口径的山炮或野炮,火力远不能与美军相比。为了加强火力,日军会给师团配属野战重炮兵联队或攻城重炮兵联队。野战重炮兵联队装备有24门150毫米榴弹炮或16门105毫米加农炮,攻城重炮兵则装备有8门240毫米榴弹炮。但由于财力、物力有限,本打算用150毫米榴弹炮替换师属炮兵的计划搁浅,性能较为优良的96式150毫米榴弹炮也仅生产了约500门。因此,美军1个师的火力,就超过日军1个师团的好几倍。这还不算美军的装甲兵力量。
96式十五榴是日军较为先进的榴弹炮
具体到双方基本的战术单位-步兵营。
1个标准的日军大队约1100人左右,拥有37支轻机枪、36个掷弹筒、12挺重机枪、2门70毫米步兵炮。美军1个陆战队步兵营计有官兵955人,拥有54支Bar自动步枪、6挺轻机枪、12挺重机枪(另有12挺备用)、2挺点50重机枪、6门60毫米迫击炮、4门81毫米迫击炮以及4门37毫米反坦克炮。对比来看,美军陆战营不仅单兵自动火力是日军数倍,数量众多的迫击炮还能提供足够的近程火力支援.其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还拥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足以撕碎日军89式和97式坦克的脆皮。
然而,明知道火力存在巨大差距,依然并没有动摇日军倚仗白兵突击对手的信心。
在冲绳战役中,被美军俘虏的第32军高级八原博通大佐曾在回忆录中写道:陆军大学的教官向学员们表示,日军1个联队即可对抗苏军1个师。对此八原强烈的质问道:
以日军远比苏军低劣的兵器和火力,自信心不知从何而来?
!
性能堪忧的日军97式坦克
即便是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日军还是固执地认为白刃突击,并在夜间实施突袭是战胜苏军的有效手段。等到在太平洋战场面对火力更加可怕的美军,日军仍然一次又一次地祭出同样的打法。
结果自然是在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头破血流。
更有甚者,日军火力不足的劣势还因为后勤补给能力的不足而进一步放大。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的陆军大力推进摩托化、机械化、火炮、物资辎重与步兵机动都尽可能使用卡车来机动。日趋落伍的日本陆军仍然使用马背和士兵的双脚作为主要机动的手段。
骡马与双脚是日军的主要机动手段
不仅运输手段落后,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日军也往往忽视后勤补给。
在1944年的1号作战中,随着日军战线不断拉长,兵站线逐渐断绝。一线日军的粮食几乎没有得到补给,出现了大量营养失调患者,以致于看到国军士兵背上的猪肉都垂涎三尺。进入广西后,日军制式武器的弹药都得不到充分保证,甚至把缴获的国军机枪作为主要装备。由于没有充分补给,日军就只能以战养战,打到哪吃到哪。
这种做法在中国战场还能勉强行得通,一旦放在其他战区就将酿成更大灾祸。
在英帕尔战役中,日本第15军的10万士兵就因为找不到劫掠对象而遭殃。凄惨的“白骨街道”、“靖国街道”正张开着血盆大口准备向他们索命。
在瓜达尔卡纳尔陷入后勤危机的日军
不切实际的战术
马来亚战役中的日军自行车部队
既然硬件实力不够,日军只有尝试采用旺盛的斗志把敌人粉碎。
由此引申而来的,就是日军上下对敌军作战能力的低估和莫名其妙的自信。
也促使他们总是相信敌军会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坚信己方必胜无疑。
这种盲目的乐观在日军中高级军官中更是无法杜绝的痼疾。
1945年4月1日,美军在冲绳本岛嘉手纳海岸大举登陆。
截至当天下午4点,约有5万名美军官兵登上了这座小岛。
负责守卫该岛的日本第32军,主要力量只有2个半师团。
面对兵力和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担任第32军参谋长的长勇中将却一举推翻了之前拟定的持久战方案,决定枉顾双方悬殊的实力发起反击,在攻势作战中歼灭美军。
他甚至还极力主张对美军发动夜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