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7.1
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
一场期待已久的活动终于在这里落地……
——社交斋戒实验报告发布会全程实录——
社交斋戒实验亲历者李秋澄首先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两点感悟:
感悟一:时间。
“在参加实验之前,我有一个非常天真的想法,我觉得自己如果把用微信的时间节省出来的话,是不是完全可以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但事实却是——在节省使用微信的时间之后,我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可以杀死我整块时间的应用,包括一些小说的应用、视频的应用、直播的应用,事实上我学习、工作的时间并没有因此而增长,所以说,我也有一个疑问,是零碎时间促成了网络社交的繁荣,还是因为社交网络的出现造成了我们零碎时间的变多,这个可能要研究者们来进行一些解答。”
感悟二,安全感。
“在不能使用微信、微博的15天当中,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当中,不停地刷新,这种感觉就有点类似兜里有烟却抽不了,你满天桥底下找烟屁股抽那种感觉一样的,很难受、很痛苦。我自己感觉到了这一点,在所有的应用当中,社交网络应用是可以给我带来最大愉悦感、安全感的应用,其中一些原因,可能还需要研究们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腾讯研究院的助理院长程明霞女士跟大家具体分享这次实验的具体情况。
“社交网络对人的影响”尚是一个过于宏大的领域。在对其界定之时,我们参考了既往研究的主要方向,并聚焦于当下社会问题的焦点。由此提出本研究着重探讨的三类问题:
①个体幸福
“幸福感”是人的根本追求之一,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是一种最佳心理机能和体验,通常由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反映。社交能带来诸多愉悦与益处,促进幸福;但当下社交网络相关的“焦虑”、“压力”却频繁出现。因而我们想要重新审视“社交网络对幸福感的影响”;
②社会联系
社会交往搭建社会联系,缺乏日常人际联系往往使人孤独和疏离。社交网络为联系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低头族、人际淡漠等现象出现,衍生出对于社会性“疏离”的担忧。因而我们想要重新审视“社交网络对疏离感的影响”;
③工作/学习投入
分心是我们在碎片化时代的一大困扰。连接的便利能促进沟通效率,却使人更容易受碎片信息所扰,专注和投入度堪忧。我们想要重新审视“社交网络对工作/学习投入的影响”。
具体执行情况请查看这里
腾讯研究院S-Tech研究员陆诗雨现场发布研究报告三大核心发现,并提出了我们所定义的“社交三把尺”以及“两个大胆猜想”。
“情绪与生活满意度”有两个数据层面的结论:
在本实验中,社交网络斋戒使被试的消极情绪降低,但积极情绪未改变。
社交网络斋戒并未改变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本研究进一步对社交网络斋戒对情绪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进行阐释,共有13条扎根于细节的发现:
社交斋戒对情绪的正面影响 | ① “社交卸妆”:印象管理与社会比较的强制下线降低了消极情绪 |
② “群信息卸载”:离开“人情重灾地”的群,使焦虑感降低 |
③ 减少“泛社交”疲累,“有营养”的交往滋养情感满足 |
④ 摆脱“社交麻醉”并付出真实的努力,提升正向情绪 |
⑤ 摆脱“失控感”,重拾社交主动权,显著降低消极情绪 |
⑥ 暂离“中国式社交”的“人情赞”与“面子赞”,降低情绪负担 |
⑦ “碎片拼图”重拾“深度阅读”, 带来情感共鸣与知识上的满足
|
⑧ 拒当“情感垃圾桶”,不让负面情绪“隔屏传染” |
社交斋戒对情绪的负面影响 | ⑨ 无法参与公共讨论,缺失集体空间的温暖,焦虑感上升 |
⑩ 没有“轻社交”来润滑“硬需求”,无法继续维持高水平的安全感 |
⑪ “情感刚需”无处寄托,会提升不良情绪的累积 |
⑫ 失联的恐惧,升高了焦虑情绪 |
“疏离感”有一个数据层面的结论:斋戒后被试的疏离感未发生改变
本研究进一步对社交网络斋戒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如下:
社交斋戒对强弱关系的影响 | ① 社交网络斋戒后弱关系大量削减 |
② 强关系影响不大,亲密关系略受影响 |
社交斋戒对线上线下变化的影响 | ③ 重拾部分线下社交 |
④ 错失可能的线下社交 |
“工作投入”的研究通过实验法得出四个数据结论:
数据结论①:斋戒后被试的消极情绪显著降低,但积极情绪未发生改变。
数据结论②:斋戒后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未发生改变。
数据结论③:斋戒后被试的疏离感未发生改变。
数据结论④:社交网络斋戒后被试的工作/学习投入显著提升
本研究进一步阐释了社交网络斋戒对幸福感、社会交往和工作投入的影响,核心的研究发现汇总如下:
斋戒对情绪的正面影响 | ① 社交“卸妆” |
② “泛社交”减负 |
③ 摆脱社交麻醉,重归真实的努力 |
④ 重获“主动权”
|
⑤ 反思“中国式社交” |
斋戒对情绪的负面影响 | ⑥ 游离于网络共同体之外 |
⑦ 没有“轻社交”来润滑“硬需求” |
⑧ “情感刚需”无处寄托 |
⑨ 失联的恐惧 |
斋戒对强弱关系的影响 | ⑩ 弱关系大量削减 |
⑪ 强关系影响不大,亲密关系略受影响 |
斋戒对线上线下变化的影响 | ⑫ 重拾部分线下社交 |
⑬ 错失可能的线下社交 |
斋戒对工作/学习投入的影响 | ⑭ 提升了工作投入度 |
所谓神器其实是来自于产品的天性。一个比较被广为接受的概念就是认为实际上,微信越来越成为弱连带的神器,你可以把一种非常低的弱关系、弱连带一网打尽。但是真正能够带给一个人情感,能够成为你精神支柱的,绝对不是那些弱关系,而是那些雷打不动的强连带。
右边的这张图,这是一个大脑的影射图。高亮的部分是大脑当中的奖赏回路,可以接受多巴胺,然后形成兴奋。前人的研究发现,如果你在刷屏以及被别人点赞的时候,这些高亮的地方会被迅速点亮,人就进入了一个舒缓的地带,这也许就是一个“陷阱”。你要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多少人会反复的叩问自己,到底那一些是我的情感支撑,我要跟谁去保持密切的联系。
工具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张小龙曾经讲过,微信要作为一款用完即走的好工具,相信他说的一定是一个产品人的初心,但同时人的天性又不为他的初心买单。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有两个词组好像有某种重叠又麾之即去的有个谜线在那里——needs和wants,即需求和欲求。前者指的是那些必要而且真实的需要。后者有可能他也是需要,但他第一、不一定是必要的。第二,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羽毛也是从产品天性来的,让人展示自己的羽毛,是任何一款做好社交类产品的必经之路,人的天性似乎又在跟它产生某一种博弈,例如现在的朋友圈,由于其中的关系非常庞杂(既庞大又复杂)情况已经变成了一种既无法亲密,又无法洒脱的小小的困境。
第一个猜想:现在当下处于社交网络上,人们较为普遍的焦虑感,或者被绑架感,到底会不会持续很久,S-Tech给出的答案是不会,它一定是会变化的,随着产品的进步和用户的成熟,一定会有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规范达成,人和技术是可以同时演进的,这样的焦虑终有一天会化解。
第二个猜想:未来的社交网络的生态是什么样的?我们的观点:可能微信一家独大的状态不会是一个很久不变的定律,微信的氛围,也在发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变化,变得似乎很可靠,但是好像又没有之前那么酷,同时微信作为一款国民类产品,好像它又不能那么酷。随着功能沉降,有部分的需求不再被满足了,将来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能够满足不同的功能,承担不同需求的产品出现。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周楠为我们分享社交网络斋戒数据日记本的部分。
所谓数据日记本,其实从我们整个设计过程来讲,在斋戒的15天的前面4天,我们作为机械的测查,斋戒过程当中15天我们都进行日记本的测查。
日记法在心理学研究方法当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它比较适合用于来测查,随着时间的变化比较容易受个体的因素来影响的,每一天发生变化的频率比较高的行为。
此次实验过程当中,团队抽取了跟我们本身这一次斋戒研究目的比较相关的变量,进行了日测。
用15天当中某天微信使用时间的指标,去预测你隔天的情绪、孤独感、工作学习的变化,我们发现,当天的微信使用时间是能够预测第二天消极情绪的变化,我们从图中的红线趋势来看,当你微信今天使用时间比较少,我们第二天的消极情绪也是比较低的。
斋戒成功者,能够在斋戒的后期,比斋戒的失败者,他们的消极情绪更第,积极情绪更高,孤独感更低。但是我们发现工作和学习的专注度,两组之间斋戒成功者和斋戒失败者是交替上升,甚至我们有一个趋势看到,斋戒的失败者似乎专注度更高。
进一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斋戒失败者大多数都是工作的人群,他们因为需要用到微信来进行日常的工作,所以说,他们的专注度来源于他们使用时间的增高,因为他们失败了。这进一步提醒我们,我们可能在微信的使用,以后在学生人群和工作人群当中,他们应用的用途,包括对于他日常的情绪、孤独感的体验,可能是会存在着不一样的影响。
来自北京大学的两位S-Tech特邀研究员童淑婷、刘松吟为我们带来小众退潮者的研究报告。
复旦大学传播学系的周葆华教授点评我们此次发布的“两份”报告。并从“商业的逻辑与人文的温度”、“工具性使用与仪式性使用的关系”、“赋权与去权”、“技术与人”四组关键词来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维视角和启发。【此处发言信息量巨大,S君计划后续整理一篇完成文章进行发布,敬请期待“周老师的社交思考关键词”】
上半场干货满满
休息一下,茶歇时间到咯~
此次实验报告的顺利产出过程中,伦敦大学学院数码人类学系博士后研究院王心远给于了我们诸多的启发,虽然她本人远在伦敦无法到场,但是我们通过视频邀请她与大家见面……
斋戒会客厅:亲历者樊燕、戴诗雨作为嘉宾上台参与互动。
年龄、职业、性格全然不同的两位斋戒者也分享了他们的不同感受:
樊燕:“我斋戒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儿子,就是现在的小孩他必然在去接触这个社交网络,我们曾经在隔壁房间,他用微信跟我说话,本来可以较声妈妈有什么事说事是吧。然后他会给我丢表情包,丢一串一串的表情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并非这么幽默、夸张。最好玩的是什么呢,就是我在斋戒的过程中,我给他说我斋戒了,然后我不会那么大量的使用微信,他觉得我腾出来很多时间,在看书也好,在干嘛也好,不会老拿着个手机。我就想看看如果这个斋戒对我有效,是不是对他也有效。”
戴诗雨:“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就是一定要用关键词的话,就用远和近吧。其实大家可以想大家在微信上联系最多的人,其实不一定在你身边,就是为什么我在视频当中分享那个关键词是或活在当下。如果说改变了什么东西,就是你线下和线上其实并不是真的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而是你自己的状态,你的身、脑、心是不是在一起,这是我比较大的一个感受。”
微信脑洞趴环节:我们提出了10个关于微信的“奇葩”问题:
1.你和你的第一个微信好友是什么关系?
2.你最喜欢用的表情包是?为什么?
3.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这时候,你的微信突然发来一条信息……你觉得是一条什么样的信息?
4.请用“微信、死亡、猴子”口头讲述一个故事。
5.如果微信推出一款只能使用微信的手机,你会买吗?为什么?
6.你在微信上尬聊过吗?你是如何化解的?
7.你的微信头像是你本人吗?说说这个头像的故事。
8.你会把今天参加活动的照片发朋友圈吗?你会如何发这条朋友圈呢?
9.你最希望微信增加的一个功能是?
10.你最希望微信去掉的一个功能是?
先不透露现场的答案,试想一下,这些问题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如何回答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做整场点评和总结。
邱老师从“主体性建构的现实与幻象”、“社交的宽度和深度”、“赋权与赋能”等方面留给大家更进一步的思考。【此处信息量仍旧巨大,且待S君稍作整理再做详情发布!】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给SNFer颁发证书,实现我们当初的诺言。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Leon与本次研究的顾问亲自为大家颁发定制证书。
注定是一个开心的仲夏周末
大家都收获满满!感谢我们社交斋戒参与者们,感谢我们的学术顾问专家团,感谢我们的公司,感谢我们团队的同事们!大家都“好棒!”(来自主持人的尬~~~)
【报告全文请移步S-Tech良品店购买书籍或等待我们后续陆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