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与OT融合的挑战。
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是一场新技术对组织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IT和OT的融合。就企业的IT实施而言,ERP、APS、MES、SCADA等等这些系统的应用通常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部署,因为这些系统的部署往往不涉及太多的跨部门协作。自然,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效率。但是,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更多的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在于IT层面,而且更在于OT层面。
从两者的关系上讲,OT是IT实施的根基,没有OT层面问题的真正解决,IT的效率是无法释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上了IT系统,但是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症结所在。其中,OT问题的解决更多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发现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这些问题既发生在现场,又有极大的差异性。通俗讲,有很多OT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种地”的过程,是离不开物理实现这个过程的,只能靠一点一点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来解决,有很多问题根本是没有现成答案的。现实是IT和OT分属于不同的部门,IT人员又不懂OT领域的知识,而且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实施方式,另外一个又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这种部门上的割裂和组织方式上差异,以及企业组织天生的“自上而下”惯性,就会造成很多在资源组织上的冲突和矛盾,加之“大干快上”热潮的驱使,就会出现心欲腾飞而力不足的结果。因此,要很好的解决IT和OT融合的问题,就必然涉及到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调整。
自下而上的关键。
当谈及自下而上的组织过程和机制,有人马上就会想到“授权”。同时又在心中产生“失控”和“效率低下”的担忧。实际上,要建立自下而上的组织过程和机制,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明确工业互联网应用的目标是什么。只有在目标不断清晰的前提下,才能够激发各个主体的主动性和努力的方向,并明确资源配置的原则。比如,海尔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上,以人单合一为方法论,始终强调以用户价值(单)为中心,激发员工(人)的自主性,构建一个员工、用户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共创共享(合一)的生态圈。在整个公司层面的目标的就是要创造全流程的用户最佳体验,在制造环节就是要建立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的工厂。在实施过程中,工厂一步一步走过了标准化、精益化、模块化和自动化这些阶段,正是在此基础上向个性化定制迈进,成为零散制造行业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二,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并联流程。工业互联网应用涉及企业内部研发、制造和市场资源的再组合,传统制造业企业中这些环节之间更多是一个串联的关系,是段到段的关系,并不是端对端的对用户负责,自然就会影响到相互之间的协同和资源的灵活组合使用。比如海尔在具体实践中,始终强调研发、制造、供应链和市场之间以用户为中心建立并联关系,并以此形成对今天我们看到的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组织流程支撑。在具体案例中,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制造环节本身也在进行着再定义,制造环节不仅涉及产品流、物流,而且成为信息流最为集中的环节。
第三,建立以用户评价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传统企业组织采用的是自上而下资源配置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具有资源集中使用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又有同市场距离较远,不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劣势。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具有演化而非计划的特点,在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输入外部信息,并对输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和迭代。而外部信息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用户评价信息。因此,需要建立用户评价驱动的资源配置机制。海尔COSMOPlat本身也是一个演化的过程,从最初集中在制造工厂和供应链环节,逐步同研发、市场环节相融合。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用户评价驱动资源配置,促进平台本身的演化。
国内工业互联网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在其加速发展的背后,未来慢变量中的管理变革将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管理变革的关键是新价值创造、新盈利模式和新组织模式,从既有价值走向预测价值,从硬件收入走向生态收入,从自上而下走向自下而上,将是这一场管理变革的特点所在。变革之难在于“破”与“立”的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上述转换的平衡极具挑战。但有一点我们坚信,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期待中国企业能够立足现实,不断积累和形成制造领域的知识,开启未来发展的“第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