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懒人医考  ·  25报名审核材料清单汇总,下载 ·  2 天前  
丁香园  ·  全球首款!上亿患者,迎来唯一治疗药物 ·  2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华山医院中枢神经系统典型疑难病例影像图分享!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探索|直立性高血压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体位性收缩压升高与其并无显著关联!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25-01-06 18:00

正文

体位性高血压是一种被忽视但常见的血压调节异常的临床现象,被认为是导致不良事件的新兴风险因素。关于体位性高血压的定义,最新共识声明建议应当包括体位性收缩压升高(≥20 mmHg)和直立性高血压这两方面。然而,此二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程度的风险关联,至今尚未明晰。近期,Sean W.Dooley教授及其团队在《AHA/ASA:Hypertension》子刊上发表了一项基于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研究的前瞻性队列分析。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年人群而言,直立性高血压(即站立时收缩压≥140 mmHg)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相比之下,体位性收缩压升高(即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立时血压异常升高)并未显示出类似的显著关联。这一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体位性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基于ARIC研究数据所开展的这项前瞻性队列分析,共纳入11,369名基线时无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平均年龄53.9岁;56%为女性;25%为黑人)。这些参与者于1987年至1989年间从美国四个社区招募而来,在1987-1989年首次就诊时,已测仰卧位和站立位血压。依据所测数据,可将参与者分类为体位性收缩压升高(收缩压≥20 mmHg,即用站立位血压-仰卧位血压)、直立性收缩压升高(即站立时收缩压≥140 mmHg)、两种情况兼具。中位随访时间为24至28年。主要研究结局是冠心病、心力衰竭、卒中、致命性冠心病和全因死亡;选择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联合模型评估直立性高血压、体位性收缩压升高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

在11,369名基线时无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中,1.8%存在体位性收缩压升高,20.1%存在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1.3%同时存在体位性收缩压升高及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经长达30年的研究随访发现,在对各类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与冠心病(调整后风险比aHR 1.46;95% CI 1.32-1.60)、心力衰竭(调整后风险比aHR 1.60;95% CI 1.46-1.75)、卒中(调整后风险比aHR 1.68;95% CI 1.46-1.92)、致命性冠心病(调整后风险比aHR 1.82;95% CI 1.52-2.16)和全因死亡(调整后风险比aHR 1.29;95% CI 1.21-1.37)风险增加均显著相关,但体位性收缩压升高并未显示出与冠心病、卒中、致命性冠心病或全因死亡率间有显著关联,反而与心力衰竭呈负相关(调整后风险比aHR 0.85;95% CI 0.74-0.97)。在对比体位性收缩压升高和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的联合模型中,分析结果同样显示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这种关联与体位性收缩压升高的关联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与讨论

综上,研究结果表明,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与心血管疾病结局以及死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这与体位性收缩压升高的情况截然不同。正如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那般:“与近期的共识定义相悖,本研究的这一发现着重凸显了在临床护理及后续研究工作中,对体位性收缩压升高与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加以区分的重要性。”并且,作者进一步补充指出:“本研究所得结果引发了对于将‘体位性收缩压升高(≥20 mmHg)’、‘直立性高血压’这两个因素合并为体位性高血压单一定义的担忧,究其原因,这二者可能具备不同的风险因素,其潜在生理机制亦存在差异,进而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下游影响也各不相同。”
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由于体位性收缩压升高和直立性高血压的相对较低流行率,这可能影响了检测关联性的统计效力;研究结果基于中年队列得出,可能不适用于体位性收缩压升高更为普遍的老年群体;站立位血压测量仅依赖于一次访视的数据,重复评估可能会提供更稳健的结果;本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可能存在潜在的残余混杂因素的影响。这提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当前发现,并探索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和长期影响。此外,考虑到体位性收缩压升高与直立性收缩压≥140 mmHg的不同临床意义,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其背后的生理机制,以指导更为精准的临床决策。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Clinic門诊新视野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