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心"世界
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一个满足自己随意写字癖好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中国东部近海沉积有机碳的分布、埋藏及碳汇效应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心"世界

内向是滋生心理疾病的温床(四)——对自我的过多关注

教育"心"世界  · 知乎专栏  ·  · 2016-01-11 09:08

正文

不仅写给内向的人,也给所有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内向的一面和内向的时刻,可以这么说,我们都是内向的人。


我前面几篇连载是在论述,内向比外向更容易遭受心理困扰,而不是只有内向才会有心理问题。外向的人也同样会遭遇心理麻烦,但是外倾的观察视角让他们比内向的人少受许多精神上的自我折磨。

中学校园里偶尔也会有因为“早恋”而深受困扰的学生,每个人的故事都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太一样。同学A因为“早恋”被班主任发现,请了家长来学校做了严厉的批评,她感到非常的羞耻,觉得在同学面前很丢脸,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以致于后来都很少和异性同学接触,甚至和同性好友的来往也越来越少,常常感到内心烦闷。同学B也因为“早恋”被班主任发现,也请了家长来学校做了严厉的批评,他的“女朋友”因此遭受了家里和学校的严厉惩罚,他感觉非常地内疚。之后的某一天他听到了一个男同学在私底下说了他“前女友”的坏话,他非常生气地冲上去把那个男生打了一顿。

“早恋”这个问题给同学A和同学B都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扰,你觉得同学A和同学B哪个心理问题可能更严重一些?(我说的是可能,完全百分百准确预判几乎是做不到的。)

我会认为同学A的心理问题更严重一些,因为同样是“早恋”被批评,同学A的情感体验主要是羞耻,而同学B主要是内疚。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羞耻感是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很多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身上可以感觉到强烈的羞耻情感体验。


目前大多数人趋向于认为羞耻比内疚更易造成心理问题。为什么呢?因为羞耻和内疚的区别主要在于,羞耻感是指向自己的,内疚感是指向外界的。我“早恋”被其他人知道,我感到很羞耻,同学A关心的是别人对“我”的看法,关心的是自己。我“早恋”了,而她因此受到了伤害,我感到很内疚,同学B关心是“她”受到了伤害,关心的是别人(外界)。

我也发现了羞耻让同学A有了退缩、回避的行为,而内疚让同学B有了更多的帮助别人的念头和行为(虽然在这里是过激的不恰当的帮助行为)。所以羞耻有抑制作用,而内疚有促进作用。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羞耻比内疚更容易造成心理问题。而它会造成更严重心理困扰的源头在于对“自己”的过多关注。

我们先来看看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众所周知,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不是事情在困扰我们,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在困扰我们。举个例子,有一天你到公园散步,累了坐在一张长板凳的一端,把帽子放在长板凳的另外一端,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走了过来一屁股把你的帽子坐扁了,你会有什么感受?我相信你会感到火冒三丈,因为你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粗鲁,没有礼貌!但是我如果告诉你,这个人是一个盲人呢?也许你就不再生气了,甚至还会同情对方。这个过程中事情还是那件事情,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你的心情却发生了改变,原因在哪里?因为你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这些并不真实的看法在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而其中影响最深远、最根源的看法往往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例如,“我的能力不足”、“我不值得被爱”、“我是被大家嫌弃的”、“我一无是处”等等。

之前在写第三篇的时候有人问了我一个好问题,他问,我对内外向的定义是什么?其实我是一边写一边在形成自己的观点,我不想把文章写得像教科书一样工整,所以我打算任性地把对内外向的定义放到连载文章的最末。但我现在可以先说明我口中的内向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对自我的过多关注。

而这样的观点并非是认知行为疗法的一家之言,完形疗法把这样的人称之为“自我中心主义”者,“自我中心主义”的人常常会旁观或者评论自己的表现,脑中时刻在回荡着“别人会不会看不起我?”、“我这样会不会很丢脸?”、“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一点?”之类的关心自己的想法,很难完全让自己的身心自发地去体验生活,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自然地接触。这让自己很难有一种无自我意识的轻松感,整个大脑都被自己占据了,而没有更多的思绪和精力去体验生活中的快乐和轻松。

有些人会觉得对自我的过多关注为什么一定都是负面的?难道就不能是积极的吗?比如我虽然很关注自我,但是我会有一些积极的念头,例如“我看上去很有气质”、“我想我的表现让众人赞叹”、“我真是很受欢迎”之类的。这样的“积极自我中心主义”不是反而给我们带来帮助吗?下一篇我将进一步解答这个疑问。

(未完待续)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counselingc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