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播展示河南与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读者感受河南各地充满烟火气、焰火气的年俗文化活动,回味老家河南丰富多样的年俗风情,今豫网言联动河南省各地市级网信部门,策划推出以“老家年味儿”为主题的系列文章,让更多人领略老家河南的非遗之美,传递河南人对生活和节日的祝福与热爱,表达我们迎春接福的美好愿望。
提起社火,你最先想到的是啥?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原人,划旱船、踩高跷、舞狮、舞龙……是不是这些?其实,那喜庆的、熟悉的年味儿,也都藏在这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社火里。
一、穿越时光的民俗“狂欢”
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是对踩高跷、划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杂耍的通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尤其在中原地区,正月里来耍社火,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饱含着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愿景。
“社火”一词,得分开理解。“社”,古指土地神,“火”是火神。追溯社火的起源,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颇有渊源。《礼记·祭法》中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许昌市建安区霍庄村村民展示制作的龙头 乔利峰/摄
中原地区民间社火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情。比如许昌社火,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葛天乐舞。
约8000年前,葛天氏及其族人在长葛石固一带繁衍生息。如今,在“石固岗河遗址”,仍可寻觅葛天氏部族活动的遗存。更重要的是,葛天氏还创作了原始歌舞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社火的悠久历史,不仅彰显着中原灿烂文化,也映射着人们安居乐业的图景。历经岁月的沉淀,社火也实现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转变,逐渐形成了融合说唱、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表演元素,以其磅礴的气势、丰富的内容、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成为人们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
1月17日,老家河南的一个舞狮团队正在进行表演
二、追古烁今中薪火相传
中原地区社火表演形式多样,大家常见的有“出社火”“拦社火”“斗社火”等,其中,“斗社火”的场面更为热闹,也更能展示社火队的服装、道具和表演技艺。
民俗的精彩离不开“民”。穿上服装,他们是社火队的一员,或唱或跳、或舞或蹈、或敲或打,在愉悦自己的同时也为他人送去幸福的体验;脱下服装,他们是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在平凡的生活中忙碌奔波,坚守理想。
为了一睹表演风采,有人将小孩子架在肩膀上,有人踮起脚尖站在板凳上……从南到北,从乡村到城市,尽管每个人对社火的记忆不尽相同,但这些火热的场景始终让人难以忘怀。或许,这就是非遗传承人、社火表演者坚守社火阵地的精神源泉。
民间社火团体在古庙会上表演 资料图
而今,如果在河南说起社火,许昌市建安区霍庄村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百年社火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让霍庄村的社火道具享誉十里八村,成为全国最大的社火加工专业村。
年轻人坚守老手艺的同时,也为社火道具的制作添加科技元素。你看,电子灯光和传感器等现代科技元素已被引入制作工艺,使道具在舞动时可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
夜幕降临,村里的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试飞“飞龙”“舞凤”新产品。在遥控指挥下,它们在空中盘旋飞舞,火红的身躯把天边照亮……
喧天锣鼓一敲,嘹亮唢呐一响,社火活了,日子火了。
近年来,社火表演不仅现场热闹非凡,还火到了网络上,引发广大网友关注、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