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海战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
源头恐怕可以追述到文明诞生之初,并且远早于成熟的文字记载体系成型之前。从最初的两河流域下游、波斯湾与印度河口,蔓延至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阿拉伯海,直至浩瀚的大西洋与太平洋沿岸。几乎随文明世界的膨胀本身,不断延伸着战场边界。
公元前10-5世纪的地中海战船发展变迁
相比之下,古代中国的海战记录就较为珍贵。哪怕坐拥漫长的太平洋海岸,也挡不住几大不利因素的客观存在:
1 船舶技术的相对落后,让将领实施海战的意愿并不强烈。
偶有大规模的舰队较量,也往往发生在更靠内陆的江河湖泊之中。许多靠海吃饭的沿岸区域,也严重依赖文明中心区域的技术传递。但受限于当时的人口流动规模,很难快速继承全新技艺。
明朝人笔下的沿海倭寇船只
2 大部分广为流传的文字记录,全都是以中央陆权帝国的视角展开。
造成沿海交战的很多内容不受重视,往往无法在有限篇幅中占据相当比重。不仅当事人很难有机会贡献自己的见闻,记录者也往往是身处远方的绝对外行。最后还要面临审核者的价值取舍,几乎很难留下太多的真知灼见。
中央帝国的史官群体 对海战必然缺乏重视与理解
3 沿海势力经常处于异常尴尬的夹心饼干状态。
内有陆上强权的天然挤压,外有更强海上势力的本能竞争。所以始终处于半死不活的萎靡格局。倘若同时对两者全盘妥协,则会迅速沦为双方展开密切接触的场所,在重要性方面遭自动降格。如果同时对双方保持某种对立,就更容易在来自两面的强压下崩溃。
西方油画中的清朝广州十三行
即便如此,我们在纵览史海的浩瀚无垠之际,还是能找到少许关于海战的细微记载。这个系列就致力于整理出此类孤例,尽可能还原最真实的古代中国海军状态。
长江中下游在古代也应被视为内海的一部分
由于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在航道范围、水系流量和横跨难度方面都胜于现在,所以笔者也会将发生在该区域的水战也算入海战范畴。
误读千年:
子虚乌有的春秋吴齐大海战
实战测评:狼山江之战与两种东亚水师的入海口火拼
君山岛之战:促成南平国建立的五代版火烧赤壁
钟相杨幺起义:险些截断南宋交通大动脉的洞庭湖势力
丁家洲之战:南宋与蒙古帝国的最大阵战
焦山之战:南宋王朝的最后一搏
决战露梁:近代远东的最大海上交锋 竟是错误百出乌龙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