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低迷是当前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季度实际GDP同比5.3%,但名义GDP同比仅4.2%,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的背后是物价持续低迷。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1.1%,CPI和PPI同比分别为0%和-2.7%,PPI同比连续18个月负增长。物价低迷将对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就业等造成不利冲击,加剧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之间的背离,拖慢经济恢复步伐。
对于物价低迷应当具体拆分其影响因素,而不是泛化地归因为需求不足或者供给过剩。经过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物价低迷在中国已经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
2012年之后,CPI和核心CPI同比长期徘徊在3%甚至2%以下。一方面,中国长期存在居民储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需求供给过剩而新兴需求供给不足,物价低迷和消费不足并存。
第二,当前CPI同比低迷主要是商品物价低迷,疫后快速恢复的服务消费价格是上涨的。
目前CPI低迷主要源于食品、耐用消费品和房租价格三大块,可以归结为国际粮油价格下行、生猪规模化养殖后产能去化缓慢、汽车通讯器材等技术进步和降价促销抢份额、居民收入预期不稳等,既有供给又有需求因素。
第三,当前PPI同比低迷主要是
石化产业链、建材产业链、耐用品制造业的拖累,合计贡献了PPI同比降幅的近90%,分别受到传统基建下行、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部分新兴行业供需失衡等因素影响。
此外,服装等部分行业受外需和海外价格扰动,疫情期间显著受益于海外订单增加和价格上涨,2023年以来面临“红利回吐”。
第四,预计物价同比温和回升,年内仍将低位运行。
CPI和PPI同比或分别由2023年的0.2%和-3%回升至2024年的0.6%和-0.8%。
第五,应以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有效推动物价回升。
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尽快大力度举措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来稳住房地产市场,同时推动体制改革激发消费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