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伊洛
聊聊医药,看看世界,扯扯资本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青年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宣布:下架! ·  昨天  
徐州新闻  ·  抖音、快手同日宣布:下架! ·  昨天  
大皖新闻  ·  元宵节!安徽一市公共自行车停运 ·  2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2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伊洛

物价保卫战:低迷原因、展望及应对

伊洛  · 公众号  ·  · 2024-05-01 21:32

正文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首席宏观分析师:马家进(13645711472)

摘要



物价低迷是当前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季度实际GDP同比5.3%,但名义GDP同比仅4.2%,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的背后是物价持续低迷。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1.1%,CPI和PPI同比分别为0%和-2.7%,PPI同比连续18个月负增长。物价低迷将对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就业等造成不利冲击,加剧微观感受与宏观数据之间的背离,拖慢经济恢复步伐。

对于物价低迷应当具体拆分其影响因素,而不是泛化地归因为需求不足或者供给过剩。经过分析,我们认为:
第一,物价低迷在中国已经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 2012年之后,CPI和核心CPI同比长期徘徊在3%甚至2%以下。一方面,中国长期存在居民储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需求供给过剩而新兴需求供给不足,物价低迷和消费不足并存。
第二,当前CPI同比低迷主要是商品物价低迷,疫后快速恢复的服务消费价格是上涨的。 目前CPI低迷主要源于食品、耐用消费品和房租价格三大块,可以归结为国际粮油价格下行、生猪规模化养殖后产能去化缓慢、汽车通讯器材等技术进步和降价促销抢份额、居民收入预期不稳等,既有供给又有需求因素。
第三,当前PPI同比低迷主要是 石化产业链、建材产业链、耐用品制造业的拖累,合计贡献了PPI同比降幅的近90%,分别受到传统基建下行、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部分新兴行业供需失衡等因素影响。 此外,服装等部分行业受外需和海外价格扰动,疫情期间显著受益于海外订单增加和价格上涨,2023年以来面临“红利回吐”。
第四,预计物价同比温和回升,年内仍将低位运行。 CPI和PPI同比或分别由2023年的0.2%和-3%回升至2024年的0.6%和-0.8%。
第五,应以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有效推动物价回升。 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尽快大力度举措保供给、促需求、稳房价来稳住房地产市场,同时推动体制改革激发消费活力。
风险提示: 出口回落超预期、房地产市场低迷超预期

目录

一、CPI同比持续低迷的三大因素

(一)食品价格是主要拖累项

(二)耐用消费品价格降幅显著

(三)房租价格拖累服务价格

二、PPI同比持续低迷的四大因素

(一)石化产业链受国际油价和国内需求共同作用

(二)建材产业链受房地产投资低迷拖累

(三)耐用品制造业主要受供需失衡影响

(四)服装等部分行业受外需和海外价格扰动

三、预计物价同比温和回升,年内仍将低位运行

(一)CPI和PPI同比大概率回升

(二)物价低迷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长期现象

四、应以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有效推动物价回升


正文



一、CPI同比持续低迷的三大因素

2023年4月以来,CPI同比便在0%附近甚至以下徘徊,仅在2024年2月因春节错位而小幅抬升。
尽管服务消费持续升温带动服务价格较快上涨,但仍不足以扭转总体CPI的低迷态势。 居民出行需求旺盛,一季度旅游、宾馆住宿CPI同比分别上涨10.1%和3.5%,然而服务CPI同比仅上涨1.1%。进一步,受消费品CPI同比下降0.7%拖累,一季度总体CPI同比仅为0%。

(一)食品价格是主要拖累项
食品价格一直是影响CPI同比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食品在居民消费中占比较高,使得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达19%左右;另一方面,食品价格易受供给端影响而大起大落,例如2019年以来猪肉价格同比最高和最低分别为135.2%和-46.9%,直接影响CPI同比3.19和-1.12个百分点。
2023年7月以来,食品价格对CPI同比的拉动持续为负。 2024年一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2%,拖累CPI同比0.6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一是 受国际粮油价格下降带动,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国内粮食和食用油价格同比分别从2.7%和6.5%一路降至0.5%和-5.3%; 二是 生猪规模化养殖和产业集中度提升后,抗风险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产能去化缓慢,猪肉价格持续低迷,3月同比下降2.4%; 三是 其他肉蛋奶等供应均较充足,一季度鸡蛋、牛肉、羊肉、禽肉、奶类价格同比分别下降8%、7.7%、5.3%、1.4%、1.1%。

(二)耐用消费品价格降幅显著
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价格也是CPI同比的重要拖累项。 3月家用器具、通信工具、交通工具CPI同比分别为-0.8%、-2.4%和-4.6%。
需求端来看, 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耐用消费品需求不振。2024年一季度相较2019年同期,饮料、食品、日用品等非耐用品的零售额累计涨幅超40%,而家具、家电、家装、汽车等耐用品的零售额累计涨幅不到20%。
供给端来看, 电子产品、汽车等由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行业竞争激烈,价格长期趋于下行,客观上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除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期间供应链紧张等少数供给冲击以外,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CPI同比一直为负。此外,2024年一季度通讯器材零售额较2019年同期增长53.8%,需求并不低,但通信工具CPI同比仍下降2.1%,也表明供给因素占主导。
需要注意的是,汽车价格降幅明显扩大。 一方面, 乘用车销量自2017年见顶回落,2020年以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吸引力,总体销量才出现回升,但传统燃油车销量仍持续下滑。 另一方面, 中国通过新能源汽车在汽车行业实现“弯道超车”,但资本集中涌入也导致短期内的供需失衡,车企纷纷通过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

(三)房租价格拖累服务价格
一季度旅游、宾馆住宿和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1%、3.5%和1.8%,家政服务、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1%、1.7%和1.5%,然而总体服务价格同比仅上涨1.1%,主要受房租价格拖累,一季度同比仅为0%。
疫情以来,房租价格同比中枢显著下移,由之前的2%以上降至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 2015年以前,房租与房价走势一致, 一是需求端租房和购房是替代品,价格同涨同跌;二是供给端新增房源购房成本上升,出租房屋的要价也会更高。 但2015年之后,房租与房价开始背离,与居民收入更为紧密。 房价在棚改货币化安置、学区房等因素影响下仍有几轮上涨,但房租并未随之明显变化。相应地,近期房价仍未企稳,但房租已随经济恢复而逐步回升。当然,由于居民收入预期不稳,房租价格同比仍在低位运行。

二、PPI同比持续低迷的四大因素
2022年10月以来,PPI同比已连续18个月负增长。2024年3月,PPI同比-2.8%,其中石化产业链、建材产业链、耐用品制造业对其的拉动分别为-0.4、-1.4和-0.7个百分点,合计贡献了PPI同比降幅的近90%。

(一)石化产业链受国际油价和国内需求共同作用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既是重要的化石能源,也是一系列化工产品的原材料。 石油价格是国际定价,对国内石化产业链相关价格影响显著,布伦特原油价格同比领先国内油气开采PPI同比一个月左右。

国内石化产品价格低迷,由先前的国际油价拖累为主,转为当前的国内需求压制为主。 2023年初,国际油价同比由正转负,带动国内石化PPI同比快速下行;2024年3月,国际油价和国内油气开采PPI同比已分别转正至6.9%和6.3%,但石油精炼、化学原料、塑料制品PPI同比仍负,分别为-0.8%、-6.5%和-3.1%, 3月石化产业链对总体PPI同比向下拉动0.4个百分点。
以沥青为例, 沥青主要从石油中制取,被广泛使用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以来,沥青与原油比价(衡量沥青的相对价格)同比持续下行,主因地方传统基建投资同比显著收缩。地方政府受化债和财政紧平衡约束,土地出让收入因房地产市场低迷而大幅下滑,2024年一季度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降至-2.4%。

(二)建材产业链受房地产投资低迷拖累
房地产是当前经济恢复的最大拖累项,新房销售低迷、房企资金紧张、投资信心不足等问题仍未完全扭转。 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9.4%和27.6%,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5%。房地产销售低迷加剧房企资金紧张和债务压力,1-3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49%。
房地产投资下行压低了螺纹钢、水泥等建材价格,并传导至上游的煤炭等行业。 3月煤炭开采、煤炭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PPI同比分别为-15%、-20.9%、-8.1%和-7.2%, 建材产业链对总体PPI同比向下拉动1.4个百分点。

(三)耐用品制造业主要受供需失衡影响
一是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家电等地产后周期消费需求不振。3月家用器具CPI和家用电力器具制造业PPI同比分别为-0.8%和-1.2%。
二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能扩张较快,短期内超过了市场需求的消化能力。 2022-2023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高增,产能快速扩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降低了生产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压缩了厂商利润空间,2024年3月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PI同比分别为-1.5%和-4.3%。
三是计算机、手机等行业面临市场饱和与激烈竞争。 手机产能于2016年触顶,此后持续收缩;不仅如此,2021年以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也不断下行。2024年3月计算机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PPI同比分别为-0.6%和-2.9%。
2024年3月耐用品制造业对总体PPI同比向下拉动0.7个百分点。

(四)服装等部分行业受外需和海外价格扰动
2023年以来,国内服装PPI与国内服装CPI显著背离,反而与美国服装CPI走势一致。 正常而言,无论是成本推动还是需求拉动,国内同一商品的CPI和PPI应具有较强相关性。然而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国内服装CPI从0.6%一路升至1.8%,国内服装PPI同比却从1%降至0.4%,与此同时,美国服装CPI同比从3.7%降至0.2%。
国内服装PPI与美国服装CPI的相关性,源于疫情爆发后的海外需求和价格变化。 2021-2022年,中国服装行业显著受益于海外订单增加和价格上涨;随着海外生产恢复和价格回落,中国服装行业也面临“红利回吐”,出口交货值和单价均大幅回落。

三、预计物价同比温和回升,年内仍将低位运行
(一)CPI和PPI同比大概率回升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恢复,2024年物价将温和回升, 预计CPI和PPI同比分别由2023年的0.2%和-3%回升至0.6%和-0.8%。 一是基数效应 决定了2024年CPI和PPI前低后高的走势,通胀回升的斜率则取决于终端需求的强弱。 二是输入性因素的拖累减弱, 国际原油、有色、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企稳回升,将对国内相关商品价格形成提振。 三是总需求回暖, 服务消费需求旺盛,政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美国补库存周期利好出口,将对相关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四是供给端产能去化, 部分行业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猪肉、上游原材料价格有望企稳。
然而国内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较大,物价回升斜率或总体偏缓。

(二)物价低迷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长期现象
2012年之前,CPI同比时常突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目标,而2012年之后,CPI和核心CPI同比便长期徘徊在3%甚至2%以下,CPI同比仅在2019年因非洲猪瘟和环保限产导致的“超级猪周期”而短暂突破3%。
一方面,中国长期存在居民储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的问题。 一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不高,居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二是贫富差距有所扩大,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制约了总体消费率的提升;三是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迫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
另一方面,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生产能力逐步爬坡,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十分旺盛,供不应求导致量增价涨;等到生产能力充分提高,量上的需求已基本满足,居民消费转向质上的提高,但产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结果是传统需求供给过剩而新兴需求供给不足,物价低迷和消费不足并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