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行家杂志
弹指一挥间,金融二三事。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最辛辣的时事点评,且看金融界风云变幻,尽在银行家盛宴独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领域在 ... ·  23 小时前  
中国人民银行  ·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银行家杂志

从养老金融到养老服务——提升客户体验的关键

银行家杂志  · 公众号  · 银行  · 2025-01-22 11:35

正文

设置星标 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现状与挑战,强调养老规划的重要性,提出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一体化设计思路与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融合路径,为金融机构提供规划建议,以打通养老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衔接的现状与挑战



养老金融现状


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金融服务影响大。我国目前已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2035年左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这意味着养老金融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对养老金储备、养老产品创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老年人群体对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需求日益迫切,他们期望在退休后拥有稳定且充足的经济来源,以维持生活品质并应对可能的医疗支出等。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促使养老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布局养老金融业务领域,从传统的银行储蓄、商业养老保险,到新兴的养老目标基金等多元化产品不断涌现,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低利率加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利率处于相对低位运行,低利率环境对养老金融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对于养老储蓄类产品而言,低利率意味着较低的存款收益,使得传统依靠银行储蓄进行养老规划的方式面临挑战,难以实现资产的有效增值。低利率环境也促使保险公司调整养老年金产品的定价和预定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购买养老金融产品的预期和决策。为应对低利率挑战,养老金融机构需要更加注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和风险管理,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和投资策略,以提高养老金融产品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收益率和稳定性。浮动收益型产品会变成未来养老金融中很重要的产品类别,如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分红型养老年金保险和万能型养老年金保险,既有保底的功能,又有参与资本市场获取风险收益的功能。


养老规划缺乏。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养老知识普及不够以及养老规划意识淡薄的问题。许多民众对养老金融产品的种类、特点、风险收益特征等缺乏了解,不清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金融工具。例如,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养老金领取方式等关键要素认识模糊,导致在购买时存在盲目性或犹豫不决。同时,养老规划意识的缺乏使得大多数人未能提前制定体系性养老规划,往往在临近退休时才开始考虑养老资金的储备,错过了通过长期投资和复利积累实现养老资产增值的最佳时机。这种养老知识和规划意识的双重缺失,严重制约了养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养老金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亟待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和专业咨询服务等多种途径加以改善。


养老服务现状


养老服务体系多元且复杂,养老居住、护理服务以及适老化改造,均为关键构成部分,各自呈现独特态势,却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养老居住形式渐趋多样,居家养老仍占据主导,老人眷恋熟悉家庭环境,得以在此颐养天年。我国养老格局呈现“9073”模式,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养老机构养老。但家庭结构小型化、子女忙于工作分身乏术,让居家养老陷入护理供给、生活照料双双缺位的困局。机构养老近年呈蓬勃之势,养老院、老年公寓林立,专业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服务一应俱全,但服务水平不一、床位一席难求、收费高昂,致使诸多老人望而却步,受众范围有限。社区养老作为后起之秀崭露头角,如何整合社区资源,使日间照料、助餐助浴、文娱活动有序开展,衔接居家与机构之长,值得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提升。


其中养老护理服务和老年人生活品质与健康福祉高度相关,伴随高龄、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扩容,服务需求一路水涨船高,对专业护理人员质与量要求愈发严苛。护理人员供不应求,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多数未受系统规范培训,难以输出高质量护理。高昂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超出不少家庭的经济负荷,令急需护理者望“护”兴叹。加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滞后,行业管理与规范亟待升级。


适老化改造在全方位优化老年人生活环境,居家层面,无障碍设计与智能设备双管齐下,扶手增设、卫生间改造、智能监测助力老人起居;公共设施领域,城市道路、交通枢纽、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坡道、电梯、专座陆续落地。尽管初有成效,但真正完成实现的仍是少数。


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问题


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在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首先,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是一大难题。养老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质量、收费标准等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准确评估其合作价值和风险;而养老服务机构对养老金融产品的特点、收益模式、销售渠道等也知之甚少,目前无法将金融服务有效地融入养老服务体系中,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难以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其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是制约衔接的关键因素。在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过程中,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包括金融机构、服务机构、老年人及其家庭等,如何合理分配各方利益,确保各方在合作中均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时又不增加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若利益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合作各方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损害老年人权益的行为。


再者,监管政策的协调性不足也给二者衔接带来了困扰。养老金融和养老服务分别受到金融监管部门和民政等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同部门的监管政策在目标、标准、流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在业务交叉领域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复监管现象,增加了企业合规成本,阻碍了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此外,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涵盖产品设计、服务流程、质量评估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和规范,不同机构之间的产品和服务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和比较,不利于行业的整合与健康发展。



养老规划的重要性



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二者的融合


政策在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金融产品投资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例如,目前正开始全国推广的个人养老金政策,对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个人给予一定额度的税收递延优惠,减轻个人养老负担,提高商业养老保险的吸引力;对投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机构的供给增加。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和准入标准,引导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市场的规范发展,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在市场机制的完善方面,应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促使养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收益率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养老服务机构则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此外,应着力建立健全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市场的信用体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市场信心,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


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养老金融素养


提高国民养老规划意识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举措。养老规划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养老规划涉及金融、医疗、法律等多方面知识,而大多数民众在这些领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低,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养老金融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层面,可以将养老规划相关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或者大学通识教育阶段开展基础的理财和养老知识普及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理财意识和养老规划观念;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置养老金融、养老服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培训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群体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例如,面向在职人员开展养老金融产品选择、养老规划制定等培训讲座;针对老年人开展防诈骗、养老服务权益保障等培训课程,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同时,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渠道,制作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养老规划宣传资料和在线课程,扩大教育和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全民养老规划意识和养老金融素养。


如何提供专业化养老规划服务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客户具有不同的养老需求和财务状况,因此需要为其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养老规划服务,并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在青年时期,客户收入相对较低但增长潜力较大,养老规划的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如定期储蓄、合理消费等,并可适当配置一些风险较高但收益潜力较大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型基金等,以实现资产的长期增值。同时,鼓励青年客户参加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增加养老保障的多元化。


在中年时期,客户收入稳定且达到较高水平,家庭负担相对较重,养老规划应侧重于资产的稳健增长和风险控制。此时可逐步增加养老储蓄的比例,配置一定比例的债券型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中低风险产品,并根据家庭情况考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确保养老资金的确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关注养老服务的提前规划,了解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相关信息,为未来养老生活做好准备。


在老年时期,客户的主要需求是保障养老资金的安全稳定和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养老规划应着重于优化资产配置,将大部分资金配置于低风险的储蓄产品、养老年金等,确保养老金的稳定领取;同时,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生活需求选择合适的养老服务模式,如居家养老服务、入住养老机构等,并合理安排医疗保健费用支出,提高老年生活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扩大覆盖范围;鼓励商业养老保险创新发展,丰富产品种类;推动养老目标基金等新型养老金融产品的发展,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同时,加强养老金融服务与养老服务产业的协同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规划服务。



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一体化设计思路与实践



原则与目标


一是安全性原则。养老资金是老年人的“保命钱”,因此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位,确保养老金融产品的本金安全和收益稳定,养老服务的质量可靠和安全。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服务运营,都要建立严格的风险防控机制,降低各类风险因素对老年人权益的影响。


二是个性化原则。充分考虑不同老年人的年龄、收入、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等个体差异,以及他们在养老金融需求和养老服务偏好方面的多样性,设计出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组合。例如,为健康状况较好且具有一定投资风险承受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具有较高收益潜力的金融产品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方案;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以护理服务保障为核心、搭配稳健型金融产品的一体化服务。


三是长期性原则。养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设计应着眼于长期规划和持续服务。金融产品的投资期限应与养老周期相匹配,采用长期投资策略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养老服务也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提供持续的关怀与支持,如长期护理服务、终身健康管理服务等。


四是协同性原则。强调养老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协同配合,实现两者在功能、流程、资源等方面的有机整合。金融产品的收益可以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而养老服务的发展又可以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一体化设计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生态系统,使老年人能够在一个体系内便捷地获取满足其养老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配套服务,实现养老资金的有效管理与养老生活的优质保障。通过一体化设计,提高养老金融产品的服务属性和养老服务的金融支持能力,增强老年人对养老生活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促进养老金融市场与养老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推动整个养老产业的升级与优化;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补充,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体系


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健康状况、金融资产等多维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特征和风险偏好,从而实现养老金融产品的精准设计与个性化推荐。例如,根据老年人的健康数据评估其未来医疗护理需求,针对性地设计包含医疗费用保障和长期护理保险的金融产品套餐;依据其消费习惯和资产状况,推荐合适的养老储蓄、投资产品组合。


其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通过智能投顾系统,为老年人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投资顾问服务,根据市场动态和个人情况实时调整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同时,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拓展养老金融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服务范围。开发便捷的手机应用程序或网上银行平台,使老年人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和购买养老金融产品,查询产品收益、账户余额等信息,并在线办理相关业务手续,如养老金领取、保险理赔等。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养老金融教育活动,如举办网络直播讲座、发布短视频教程等,提高老年人的金融素养和产品认知度。


最后,运用区块链技术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和信任度。将养老金融产品的发行、交易、管理等环节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使老年人能够清晰地了解产品的运作流程和资金流向,增强对养老金融产品的信任。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养老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如何建立有效的服务衔接机制和责任分工


建立有效的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衔接机制和责任分工是实现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在服务衔接机制方面,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涵盖养老金融机构、养老服务机构、老年人及其家属等主体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方信息的实时交流与共享。例如,养老金融机构可以在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投资收益情况等;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展示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等;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在平台上查询、比较不同产品和服务,并提出需求和反馈意见。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服务衔接的效率和精准度。二是建立服务协同流程。明确养老金融产品与养老服务在各个环节的协同操作流程,从产品销售、资金管理到服务提供、权益保障等全过程进行规范。例如,在养老金融产品销售环节,销售人员应向客户详细介绍与之相匹配的养老服务权益;在养老金发放环节,金融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应协同配合,确保养老金能够及时、准确地用于养老服务费用支付;在服务质量监督环节,建立由老年人、金融机构、服务机构和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责任分工方面,养老金融机构主要负责养老金融产品的研发、销售、资金管理和投资运作等工作,确保产品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收益性。同时,要对所销售产品对应的养老服务权益进行明确和监督,保障客户能够享受到相应的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则专注于养老服务的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的运营管理,确保服务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内容。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监管职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对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部门还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等方式,促进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如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此外,老年人及其家属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参与服务质量监督,配合金融机构和服务机构完成相关手续等。通过明确各方责任,建立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实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无缝衔接,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综合解决方案。



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融合创新路径



保险、信托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的新路径


在金融服务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大趋势下,保险和信托作为两大关键金融板块,正凭借各自独特优势,以多元模式嵌入养老服务体系,全方位助力老年人安享晚年。


保险公司已先行一步,积极探寻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路径,成果斐然。一方面,充分发挥雄厚资金实力,斥资投身养老社区项目的规划建设。精心打造的养老社区,环境宜人、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从日常起居照料到医疗保健服务,均契合高品质养老诉求。客户购置指定保险产品后,便能手握优先入住“入场券”,提前锁定理想养老居所。另一方面,大力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精准对接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刚需,不仅减轻家庭沉重护理负担,还为养老服务机构输送稳定资金流,助力其升级护理品质、拓展服务版图,实现保险保障与养老护理协同共进。


信托公司也强势切入养老服务赛道,主推养老信托业务,致力于定制化养老金融方案供给。典型案例如设立养老信托基金,揽收客户资产并施以专业运作,依据客户心意精准布局,资金源源不断流向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产品采购等关键环节,确保客户收获稳健养老收益,畅享优质服务体验。尤为亮眼的是遗嘱信托,巧妙融合财富传承与养老保障两大诉求,在妥善安排资产传承事宜的同时,充分预留资金托底晚年生活,让客户毫无后顾之忧,尽显信托机制的灵活优势。


科技手段提升养老金融及服务质量效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深度赋能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领域,全方位重塑行业生态,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勾勒出崭新蓝图,也促使养老服务迈向智能化、高效化、个性化发展之路。


金融机构巧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拓展养老金融服务的边界与渠道,打造专业养老金融App成为关键着力点。依托这款App,“一站式”服务体系得以构建,在线开户、产品选购、投资咨询、养老规划等繁杂业务流程被统统整合,客户仅需动动手指,便能突破时空束缚,随时随地随心办理业务。不仅如此,互联网平台还肩负起整合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资源的重任,凭借强大的数据交互与处理能力,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的精准调配,服务效率与质量由此实现质的飞跃。


物联网技术在养老场景中的应用大放异彩,赋予养老服务智能化、信息化特质。走进养老社区、踏入老人家中,各类物联网设备星罗棋布,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如同忠诚的“健康卫士”,实时捕捉老人身体指标,智能家居设备则细致入微地记录生活细节,源源不断为养老服务机构输送精准数据,成为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的关键依据。从智能门锁到烟雾报警器,一系列安防设备齐齐发力,筑牢居住安全防线,让老人生活更安心,尽显便捷与安全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也开始深度嵌入养老金融服务各个环节,掀起服务升级浪潮。智能客服系统7×24小时在线“待命”,精准解答客户咨询,分秒必争消除疑惑;人工智能算法大显身手,凭借海量数据运算优势,高效完成风险评估、指导投资决策,让风险识别与管控更敏锐、更科学;更有智能养老规划工具惊艳亮相,依据客户输入信息迅速生成专属养老规划,以专业、高效服务为客户养老之旅保驾护航,助力每一位老人从容规划财富、畅享无忧晚年。


作者单位:燕道(宁波)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杨生恒

[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4年增刊「特别关注」栏目


END

分享、在看点赞,全都想要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