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捡漏”的故事,每个收藏爱好者都津津乐道。“捡漏”是收藏圈的“行话”,是用很少的钱买到了价值本来很贵的东西的意思。
说到最有名的“捡漏”故事,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时间会想起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它的传承,似乎可以被看作一部“捡漏”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
“藏瓷大王”仇炎之
以1000港币的价格买下一只
别人都以为是假货
的
鸡缸杯。30年后
这只鸡缸杯以528万港币成交,打破当时中国瓷器艺术品的世界纪录。
传奇并没有结束,1999年,
这只鸡缸杯
拍出
2917万港币
;
2014年,香港拍卖会上,它以2.8亿港元的天价,再次刷新了中国瓷器的拍卖纪录……
艺术作品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决定了它价值的特殊性,并不像一件普通商品一样有明确的标价,这也是艺术品市场独特魅力之所在。
如果仅仅把“捡漏”理解为“投机”,未免显得有些肤浅
。
关于“捡漏”这件事,早有人下过断言:
虽然拼的是财力,但最后取胜的是眼力
。
“
功夫不到家,实难采好画
”是非常有道理的。
以齐白石的《牡丹》为例,这件作品在翰海1996年秋拍以7万落槌,23年间,
从7万暴涨到1127万
。
当然,
要想买的作品成为“漏”,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最根本的保障
。
有的朋友可能觉得,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些拍场上百万、千万级别的故事实在太遥不可及了。
没错,应该承认的是,
艺术品的价格有一部分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关注的人多了、想买的人多了,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
但是……
“荣宝斋80年代卖画收据”的故事相信您一定听过,
许麟庐之子许化迟回忆
说,
“
那时候齐白石不是很富有,直到去世也不富有。
很多画家生前都不是很富有的,在1951、1952年,黄宾虹的画一元钱一张。
”
也有朋友可能会说,小藏,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放到五、六十年代,甚至说八十年代,大部分家庭还都是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去买书画的。
那么咱们不说书画,也不说其他种类的艺术品,就说我们人人都会用到的——
仅仅拿我们的祖辈、父辈或许都曾使用过的第二套人民币10元来举例,这张被叫作“大黑十”的纸币,在钱币界一直被奉为人民币五种极珍惜币种之一,为收藏者们所梦寐以求。
如果当初能留下几张,一套房可能就有了……
看到这里您会不会认同很多朋友感慨的,
早年收藏的艺术品,现在回头看都是“捡漏”
!
小藏最后还是想提醒大家,
修炼出一颗收藏的“平常心”,是每个艺术收藏爱好者的必修课。
想用最少的付出换来最大的回报
是
人之常情,不过
有意思的是,
成功“捡漏”的朋友,
往往都是意外之喜——当然,这和他们
“
藏一辈子,学一辈子
”
修炼出来的眼力以及看见“漏”就果断下手的气魄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