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发系列
视而不见 #X75
前些日子,看到很多人在感慨:
·因为恨管艰,启蒙时代已经结束。
·公众号不再会畅所欲言,以后的人们将生活在虚假言论里,再也没有真相可言。
关于此事,我有一点不同的意见。
我的意思是,
我觉得,启蒙运动这东西,不太存在。
就算在不管艰的时代,大多数人也没被真正启蒙。
一)粉耳朵
去年年初,水库推送过一篇《
粉耳朵 #1650
》。
《
粉耳朵 #1650
》里描述了这么一群人:
譬如说,你拉着他,连听十场“大空头”。
杨红旭,郎咸平,大白的讲座。听着听着,他变得义愤填膺。
挥舞手臂,铁杆死空。房价马上就要崩盘,腰斩膝斩跌到脚趾头。
然后你,再把他拉回来。听十场“水库论坛”。
他痴迷入迷,开口闭口“买买买”。一刀流半刀流。
“构建以房贷为核心的资产包”“2N”“贷到就是赚到”。
再听十场“空头论坛”,又叛变了。
“粉耳朵”的决策,不取决于自己的判断。
取决于多头和空头,哪位法师,在他的耳边进行了时间更久的
吟唱
。
为什么会出现“粉耳朵”现象,欧大讲得很清楚了。
“粉耳朵现象的本质,是只懂定性分析,不懂定量分析。”
“因为他们见识太少,无从分辨,内心就没有比较的基础。只有真正踏实看房200套,才有可能分辨洼地。”
但今天我们不批判粉耳朵。单单分析这个现象就很有意思。
周沖有云,跟傻瓜讲道理,不如割他们的酒菜。
倘若以这个原则来看,则“粉耳朵”反映出两个重要事实:
i.大多数人缺乏判断力
ii.大多数人需要更高的判断力
这两件事合在一起,意思是:
人们的实际判断力水平,和人们需要的判断力的水平,中间的差值,就是套利的空间。
二)判断力套利
判断力的T-1是能力。
曾有人问:“情绪稳定与否,可以作为判断女人智商的标准吗?”
你只要告诉他“不能”即可。因为比对方聪明的人,才有可能判断出对方的智商。
否则,对方极聪明的操作,也许反而被你看作是愚蠢至极。
珠玉现于前,而目不能识。
同理,犹豫的本质,是没能力自己判断事情的后果。
那么自己无法判断,怎么办。
判断不出事情的对错,可总能判断出对面的身家,或者感知他的能力。
那么找个成功人士来出谋划策,帮我判断,好不好。
这就是“判断力套利空间”。
当你求问他人,你求的不是一个问题的答案。
而是人家以数十年之学识积累,实践操作,财富浸淫,形成的如今的经验人格。
在那一刹那,他充当了你的外置大脑。以他的人生为背书,收取一定价位,填满这段空白。
通常情况下,这段“套利空间”,会体现为“术”和“体”的差距。
今天我突然想,人一生的智慧,是不是高中政治课本里已经写尽了。
有人就说:“高中课本都是马哲呀,军师你个浓眉大眼水库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想。”
这很好回答。
因为水库文章,讲的就是马哲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尊重规律,利用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倘若在“术”的层面上看,天地不仁是道德经,客观唯心主义,相信“道”是本原。
是唯物论批判的对象。
但是上升到“体”的高度,二者的思维方式是一回事。都感知到了“规律”的客观存在。
只不过一个用“道”,一个用“科学”来表述而已。
“融会贯通”的意思,就是能意识到,
“道”跟“科学”,是一种东西。
“道教徒”,翻译过来,就是尊重客观科学规律的人。
这才能说是真正理解了唯物论的含义,看到了“体”的层面。
“术”失之毫厘,则“体”谬以千里。
三)启蒙
很多人愿意将微信的繁华时期,命名为“启蒙运动”。
因为,当时涌现出的海量文章,都在大喊“原来世界是这样运行的”,让人们感到思潮的冲击,耳目一新。
但是两个非常尴尬的事实是:
·“世界的真相”文章,基本上是“以上全错”
·就算运气好读对了文章,大多数人也没有能力看懂
“以上全错”这个很好解释。《邪恶的媒体》已经说了很多。
媒体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为了达成某种诉求,必然对事实有所取舍。
等到公众号这里,则是为了提高点击量
,向你证明自己文章的含金量和重要性,拼命制造恐慌。具体来说,就是各式各样的韭菜论。
你越怕自己是个韭菜,才会越疯狂去读文章,并且读完对作者感激涕零,以先生国士称之。
(贩卖焦虑)
好比社区免费体检,必定检出你隐疾缠身。然后才会感激医生,买一堆蓝莓汁回家。
“没有能力看懂”这事,则是我在水库发表文章之后意识到的。
我先后写了《最绿的韭菜,最信任的刀 #X67》,和《
真正的恩师不教书 #X68
》。
前者的当日点击量接近后者两倍,当天被删,第二天还有人求。
别人摘一段发到微博上都爆款了。
但是要论实操含金量,我认为“恩师篇”明显高于“镰刀篇”。
“恩师篇”通篇全是细致的史实,讲科举制度下,门生座主如何勾连,座主利用自己的选材权编织人脉关系网络,扩大政坛影响力。
这些事情在今天依旧真实地发生着,直接抄过来就可以用。而且无论你是座主还是门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更远一点讲,“高玉良”的最大影响,不是身居高位,人脉宽广。
而是全汉东政法系统,都会受到他学术理念的影响。
由他来引路开蒙的学生,会深深将他的理念,刻进大脑。
就像雏鸟永远认为,它睁开眼睛,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就是它的母亲。
高玉良会倒台死去,他编织的人脉网也许一朝覆灭。
但是他的思想生命,依然在汉东大地上延续下来,这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
“身后名”
。
这一切在一千年里重复发生,
历史不是历史,历史就是现实。
但是呢,评论说的是,
“桃军师觉得学知识没用,拜码头有用。垃圾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