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看到,当前摩拜ofo等共享单车都在疯狂投入造车大战,如果按照现在的进度,即此前有数据显示出当前整体市场上共享单车给自行车行业带来了200万辆/月的需求,也就是说每年产出1200万辆共享单车,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至少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在一到2年内共享单车覆盖率与投放量会逐渐饱和,未来单车出行最大痛点可能会逐步得到解决。那么在这个时候,可能就到了共享单车与滴滴暗战,抢夺短途随机需求的存量用户的时候了。
并且根据此前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日前发布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指出,预计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5000万用户规模。
我们知道,早在去年年底春节前后,滴滴打车的“高峰加价”遭遇人们疯狂吐槽与投诉。不少消费者投诉,在春节之前的非高峰时段,也很难打到车或者需要不断加价才能打到车。而我们知道,高峰加价事实上也是滴滴在平台补贴消失的情况下,司机高峰期上路动力不足或者说针对短途乘客接单动力不足,平台对司机端掌控力趋弱的体现,而相信不少市民也能体会高峰期出租车司机拒载的情况,共享单车也恰恰在这个时候肆意生长不断圈占用户,显然也是匹配了这部分用户的出行需求。
相对于市场容量来看,滴滴的市场容量是亿级别的,早在去年5月,滴滴就透露有3亿多注册用户和1400万司机。而共享单车的市场容量大概在7000万左右。(注:城镇人口中每百户居民拥有65辆自行车,渗透率为65%。假设无自行车居民中,其中一半有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需求,估算大概用户规模总量在7000万左右。)其次,两者的现金流不同。滴滴客单价是10元级别,而共享单车则是0.5元级别。从单价到市场容量两者不在同一层次,但面对的用户群是一样的。
在当前大量o2o项目遇冷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却在资本寒冬中逆势走红,某种程度上说明,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乃至网约车的发展,仍然没有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或者说,共享单车在短途出行这一细分领域的优势已经在蚕食原本属于滴滴的用户群。
滴滴选择投资已有一定话语权的ofo,一方面以规避风险,防止在出行领域滴滴尚未涉及到的业务板块中杀出一个强劲对手来瓜分自己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已经涵盖了多种出行方式的滴滴可以通过投资ofo来扩充版图,覆盖到滴滴还未涉足的领域。
从当前来看,相对比摩拜ofo,滴滴更像共享经济,当前的共享单车还是租赁经济,但共享经济与租赁经济都需要形成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以更加性价比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维持用户的活跃度与稳定性。否则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在共享单车层面,你要求存299,我只要存99就更能更吸引用户转移,但我的车多,找车更方便我就会可能不在乎这个押金上的性价比,因此双方都在补贴上与车辆投入上展开肉搏大战。理论上,这依然在依赖商业模式上的竞争缺乏技术等其他方面的竞争壁垒来构成自身的核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