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多,文章千古事,对于我来说,也不过聊以自娱罢了。
某人一席话,令我思考了很多。他看了我以前的作品,提出了一些意见,大概意思是,文言句式不能适应现代大众读者的口味,而且没有实用价值,要求我转变文风。其实白话文不是我不能作,写文言只是为了适应文章气氛,不过大众读者的口味和实用价值等问题我确实没考虑到。
我在想,他这些话并非没有道理。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每个朝代都有独特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元杂曲明清小说,这句话连小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以多元化的状态存在。不过缺少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作为引领,似乎所有都在发展,又好像都难拔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白话文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其实早在唐代就出现过白话文学,即寺庙宣传佛教故事的说唱底本,又叫变文,这算是中国早期的白话文学。到后来的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白话文的使用和传播更加广泛,但正统文体仍然是文言文。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文,兴起新文体(通俗文言文),为文体的解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近代由胡适、陈独秀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提倡白话,反对文言”,使文言与白话的地位发生了超大的反转。流行数千年的正统文体被推翻,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次里程碑似的变革。此后百余年的文学创作中,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以白话文为主,而且还会继续影响着后世。
先儒们苦心孤诣地改革,就一定有其道理,“五四”以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文学家,文学作品更是多得不可计数。可以说,这与文体的解放分不开。比起佶屈聱牙的古文,白话文浅显通俗,更便于阅读和理解,使人们不致在文辞训诂上浪费时间。而且更容易传播和获取信息,可以使大众参与到阅读和创作中来。
不过虽然近百年白话文学作品很多,优秀的著作也不少,但能与古典名著相提并论的几乎没有,比起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近现代以来根本不足为道。
纵观中国的文学发展,历来总是一个仰望的过程。儒家以孔子为始祖,孟子仰望孔子,后人仰望孟子和孔子;道家以老子为始祖,庄子承老子,后人又仰望庄子和老子;胡适研究古人,后人又研究胡适,再后人又研究研究胡适的人……末了,就再无研究价值了。
在中国文学史上,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等诸位一流的文学大家,似乎是永远不可超越的巨人。就像一座大山,这些巨人站在山顶,后人只能在山下仰望、膜拜,却没有勇气或能力登上山顶,甚至翻越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