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两会,北京的天空吹得湛蓝湛蓝的。
蓝天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涌动。打不死的房地产,像着了魔怔一样,又开始发疯。这种发疯的情绪正在像瘟疫一样传播,形成一致预期。
预期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自我实现。即使房地产调控猛药去年10月就已经服下,开年之后一些城市又陆续服了几味药。
但房地产像是有耐药性一样,丝毫不受影响,药物没有治病,反而愈吃愈嗨,有些像着了魔。
去年此时,年前打了兴奋剂春天开始着魔,秋天开始收网。而今年不同,春天还未开始就开始着魔了。想必也同样,不必等到秋天,
新的一味药剂
还会到来,压一阵子,又继续着魔。
为什么会着魔?道理很简单,太多一致的预期信息。比如,中央都说了,房地产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增加土地供给。这也就指明了,有些城市上涨压力是很大的。
然后北京市也说了,建设用地还要大大的减少,2020年建设用地要比现在减少121平方公里。虽然短期入市了不少地块,但北京市场确实已经太饥渴了。
供求关系是推动预期改变的主要力量。虽然我也不清楚到底现在买房的人是什么人。有人说,主要是二线城市增值卖了,买一线的,这就好比房地产公司,在2014年初都减少二线项目,增加在一线买地,他们堵一线。可是,如果二线止涨呢,一线也会停滞吗?还是一线的火热情绪,会传导到优质二三线,诞生个什么上涨四小龙五小虎之类来?
而且,资金真的没地方去了。元旦开始,对外汇加强管制了。两会前,资管新规又要把一批不合格的金融新贵给淘汰掉。实业看似回暖,但主要是上游原材料推动,国企和大企业控制上游,利润改善,下游仍嗷嗷叫。股市也没有迎来牛市,仍不温不火。手握资金,不愿接受投资回报率已大幅降低的现实,于是只有一路狂奔向地产。
大家似乎认定了一件
当世唯一正确之事
,那就是齐心协力来买房。
两会传达的信息也似乎只有三句话:第一,房地产一定要平稳发展。说到底是不能掉。第二,房地产税今年不会搞。第三,长效机制还在讨论。这三句话也为这种癫狂作了加持。
官员的口号很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但是,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社会心理又开始焦躁起来,上错车不会吃亏,但不上车肯定吃亏。
但是,进入这个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少,因为价格越来越贵。这个市场越来越属于大鳄,和普通百姓无关。反正,低端产业也要赶人走。
城市越来越封闭,缺乏活力,因为房价壁垒比天还高。除了旧人,没有多少凡人可以在一线住下来了。
言归正传
。
我们来看看:北京楼市到底有多火?
第一张图:链家带看次数
上面一条蓝色的曲线是“带看次数”,2月份接近70万次,迅猛地反弹,是去年三月以来的最高点。看房人次多,说明市场火热,看涨心态居上。
去年8月,带看次数数据达到高点,“金九银十”一路下滑,然后在11月份就开始强劲反弹,调控效果也就维持了一个月。
第二张图:成交走势
这里链家引用的是建委的数据,2月的成交套数是14416套,成交套数从去年9月份以来一路走低,去年9月份是34912套,是现在的一倍多。14416套的成交水平和去年6月底的低点接近,而去年年初的3-5月也都在27000套以上。
看房次数虽然迅猛上升,但成交还是明显地下来了
。调控没有影响看涨心态,但影响了实际成交量,这是一个越来越小众的游戏。
第三张图:东北三环边某小区
我随机找了几个小区,来看看二手房价的个案。
这是一个位于三环边上的小区,有20套房在链家挂牌。去年8月份的均价是5.56万,而今年2月的均价是7.47万,每平米上涨了将近2万元,涨幅高达34%。
但是成交量大大萎缩,去年8月成交了27套,9月39套,之后一路萎缩,今年2月只成交了13套,不到去年8月的一半。
第四张图:东南三环至东南四环间某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