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砍柴网
国内知名科技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IPRdaily  ·  朱凡:专利价值评估的逻辑 ·  4 天前  
北京知识产权  ·  北京市实施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计划 ·  昨天  
育学园  ·  孩子睡觉为什么满床打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砍柴网

你丢掉的旧衣服正成为马云们新的流量入口

砍柴网  · 公众号  ·  · 2019-06-16 20:00

正文



来源:全天候科技(ID:iawtmt)

作者:张吉龙

编辑: 安心

一些人的“断舍离”正在成为另外一些人的生意。


对于将“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奉为圭臬的废品回收行业来说,旧衣服却似乎不是那么好的“资源”。


最近,住在北京的夏禹打算加入“逃离北上广”的大潮,换个城市生活,但她遇到了一个所有远途搬家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如何处理带不走的物品。


通过闲鱼、转转等二手交易平台,夏禹将一些价值较高的物品卖掉了,但是剩下的一大堆旧书、几大包旧衣服如何处置却成了难题。


不得已之下,夏禹打算将旧书和衣服卖给废品回收公司。就在她在苦恼怎么把这一大堆东西送到废品收购点时,她发现,市面上居然有很多可以上门回收废品的公司,用户可以像叫快递或打车一样提前预约收废品的“运手”上门的时间,这样自己就不用跑一趟了。


于是,夏禹通过一家废品回收公司的微信小程序预约了运手上门。不过运手上门后却告知夏禹,纸箱、旧书、塑料、电器,他们都回收,但唯独不收旧衣服和鞋子,或者说只能0元回收。


不解的夏禹在京东拍拍、闲鱼、飞蚂蚁等二手平台查了一圈后发现,0元回收废旧衣物的是普遍现象。于是,她只好抱着一大堆衣服到小区门口的二手回收点,以5毛钱/斤的价格全部处理掉了。


夏禹的遭遇并不是孤例。由于分类回收行业对旧衣物回收并不积极,导致很多旧衣物被丢弃,而真正回收的比例少之又少。


统计数据显示,按照一件衣物的平均寿命3~4年计算,如果中国平均每年每人在购置5~10件新衣物的基础上,每年每人遗弃3~5件旧衣物,国内每年将产生超过5000万吨的旧衣服,而国内对旧衣服的综合利用量仅为200多万吨/年,综合利用率不足10%。从存量来说,国内年产旧衣服将达到39亿~65亿件,家庭堆积的各种纺织品总量就超过了1亿吨。


对于年产值高达1.3万亿的中国服装市场,旧衣回收利用是一座远未开发的富矿。粗略预计,全国可能有价值约2000亿元的旧衣物被淘汰,不过开采这座富矿并不容易。

旧衣回收产业链


“公众对于旧衣服回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免费上门收衣的服务平台“白鲸鱼”创始人方晓东表示,实际上付费的上门进行旧衣回收的渠道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价格比较低廉,“一公斤衣服大概是1块钱左右。”


据了解,旧衣服回收一直以来都有明确的产业链,从回收到分拣处理再到重新利用,以及形成了产业。


以前端回收为例,目前回收分为传统线下模式和线上模式,线下模式包括政府支持的回收、公益组织的回收、废品收购企业或者个人的回收等,他们主要通过在小区、学校等地设置废旧衣回收箱、废旧物品回收点、流动上门回收等模式运行。而线上模式是指互联网企业发起的网上预约的上门回收模式。


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之下,目前来看,废旧衣物的回收还是以线下为主。


以“飞蚂蚁”为例,其创始人马云透露,该平台目前是最大的线上废旧衣物回收平台,在2016年回收的旧衣物达千吨,2017年增长到8千吨;到了2018年,回收量暴涨至4万吨,他预计2019年能达到10万吨。而另一家号称线上排名前三的废旧衣物回收平台“白鲸鱼”创始人方晓东提到,该平台2018年回收的旧衣物达到1万吨。


但相较于每年数百万吨的废旧衣物回收总量,线上模式回收的量依然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近年来随着废品回收成为创业热点,也出现一些专注废旧衣物回收的创业公司,比如“鸥燕”、“衣旧传情”、“绿袋环保”等平台陆续成立,甚至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也开始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废旧衣物回收的产业中来。


在前端回收平台对衣物进行回收后,这些旧衣物会被送到分拣工厂进行分拣处理。业内人士称,这些分拣工厂以每吨1700元至1800元的价格购买“统货”(不分质量﹑规格﹑品级的旧衣服)然后按照季节、衣服材料、新旧程度再进行分类。


“相比之下,分拣工厂更喜欢来自北上广以及江浙沪、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旧衣服,因为这些地区的衣服很多都比较新,而且质量不错。”一家废旧衣物回收平台的负责人王豫告诉全天候科技。


王豫称,最受欢迎的是成色在八成新以上的夏装,这是出口到国外的主力,剩下的衣服会做进一步的处理,比如将拉链、纽扣、金属配饰等取下来进行回收,这些物品有专门的公司进行回收。以铜拉链为例,市面上有人以2万元/吨的价格进行回收。


处理之后,这些旧衣服基本上会有三个最终的归宿:捐赠给贫困山区,出口到非洲或者东南亚,或者是再生处理。


实际上,进入“捐赠”渠道的旧衣数量是比较少的,目前大概只有10%的旧衣服会用来捐赠。王豫认为,捐赠数量小的原因,一方面是需要大批量接受捐助的地方越来越少,单纯的旧衣服已经无法解决山区的贫困问题。


另一方面,政策对于捐赠也有严格的要求,“已经不是想捐就能捐了”。按照4月19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的发文规定,只有登记或者认定为慈善组织且取得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才能开展公开募捐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展公开募捐活动。这使得很多旧衣物回收企业难以进行捐赠。


在捐赠之外,回收利用是废旧衣物的主要归宿。“目前飞蚂蚁回收的旧衣物大概75%是用于再生处理”,马云称,所谓的再生处理是指从旧衣物中挑选出那些可以进行循环再生的部分,通过分拣、清洗、消毒,然后打碎、再加工。


通常来说,如果废旧纺织品是棉、毛、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制成复合材料、保温材料和填充材料。化纤服装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作为再生纤维利用,制成产业用纺织品,比如做成大棚被、汽车隔音棉等。


另外一些成色较新的夏装则会用于出口到非洲或者东南亚国家,开始在另一个半球的人身上发挥作用。

出口生意


在旧衣物的回收链条中,没有人否认出口的重要性。多位废旧衣物回收行业人士提到,在旧衣服回收这个产业中,出口是唯一能产生较大收益的部分。


方晓东透露,目前他们除了出口,其它的业务都在亏损,平台在用出口的盈利来覆盖亏损,从而实现收支平衡。


据了解,根据品类的不同,出口到国外的旧衣服价格浮动非常大,通常每吨价格在6000元—10000元之间。其中,夏装是最受欢迎的,每吨的出口价格大概5000元到6000元。“这两天的出口价格在9100到9500元之间”,王豫称。


中国废旧衣物出口可以追溯到二、三十年前,最早是一些广东的企业在做相关业务。但是近10年来,旧衣出口规模出现大幅增长,按照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统计,从2009年起,中国二手衣服出口量在全球二手服装贸易中迅速攀升。


从目的地来看,中国废旧衣物的出口主要输入到非洲和东南亚。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显示,中国对外出口的二手服装超过60%最终出口到了非洲。而实际的比例可能更加惊人,方晓东表示,非洲是白鲸鱼目前出口的头号目的地,85%的旧衣物都出口到了非洲,出口到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占比在15%左右。


作为集中了世界最贫穷居民的非洲来说,二手衣服在非洲一度是畅销品。有数据显示,早在2004年,乌干达购买的服装中有81%是二手服装,2005年二手服装占撒哈拉以南非洲服装进口量的一半。人民日报2018年的一篇文章援引联合国的数据称,80%的非洲人在穿二手衣服;2017年,东非共同体进口了1.51亿美元的二手服装和鞋子。


目前,从中国到非洲或东南亚的二手服装出口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链条。方晓东提到,目前旧衣出口的完整链路是:国外的采购商先来国内洽谈签订购买协议和合同,之后国内工厂开始按采购合同生产,并通过第三方船务公司或或货运公司将货物运送至对方国家港口,国内开具提货单,等采购商打款后,提货单会发给采购商,对方就可以去港口提货了。


“有些采购商是当地的商人,有些是定居在当地的华侨”,一位熟知进出口链条的人士称,采购商在当地也扮演着批发商的角色,他们在提货之后会将服装以包为单位批发给更小的批发商,每包大概是一百公斤的衣服。


最终这些衣服会出现在当地的“米图巴(即二手)”市场上,以每件价值几元人民币的价格进行出售,“好一点的可以卖到十几(块)人民币”。


那么,国内每年出口到非洲、东南亚的旧衣规模有多大呢?方晓东分享的数据是,目前国内有能力出口二手衣服的公司大概在300到350家左右,每家企业平均月出口量在15个货柜,每个货柜是28.5吨;不过,近期由于大环境因素,这些企业的出口也受到了影响,平均每个工厂每月的出口量只能达到11到12个货柜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服装到非洲的出口量不小,但就非洲的总体二手服装市场规模来看,“(来自中国的二手服装)市场份额最多不超过20%”,方晓东称。


上述熟悉非洲市场的二手服装人士表示,除了中国之外,英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出口到非洲的规模也很大。


“非洲人的体型更偏向欧美国家的人,欧美地区的服装更宽大”,他称,中国人的衣服不太适合非洲人的体型。他认为,中国二手衣服之所以能大量出口到非洲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价格非常便宜。


价格便宜也是在非洲二手服装市场的重要竞争力,这是二手衣服之所以在非洲畅销的关键要素。有数据显示,在非洲进口二手衣平均市场售价仅为新衣服的35%至40%。


不过由于价格低廉的进口二手衣服对当地的纺织业造成了影响,目前已经有一些非洲国家开始有意识地提高对进口二手服装的限制。


2016年7月,卢旺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与乌干达等东非国家提高了进口旧衣服的关税;南非《邮卫报》曾报道说,东非共同体计划到2019年逐步停止从西方国家进口二手衣服和鞋子,重新振兴自己的制造业。


不过,中国旧衣物出口商对此并不担心,“大部分非洲国家还会需要从国外进口二手服装”,王豫认为,至少20年内还有需求。

盈利之痛


相对于中国一年上万亿的服装业产值,旧衣回收行业的市场空间几乎微不足道。


有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废旧钢铁市场规模高达3000亿元,废纸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也高达上千亿,而唯独废旧衣物市场规模目前仅有十几亿元。


盈利之痛贯穿于废旧衣物回收行业的前端、中端和后端。


在前端,废旧回收人员对于旧衣物的回收积极性一直不高。“相对于废旧衣物,回收员更愿意回收家电,金属,纸箱等”,方晓东提到,对一个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废品回收人员来说,回收一个洗衣机、空调、冰箱能赚几十甚至几百上千块钱,但是如果收旧衣服,每公斤只能赚一两毛钱,“就算把三轮车堆满,他也赚不回收一个冰箱赚的钱。”


对于上门回收废旧衣物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实现盈利更加遥远;他们更多的还在探索如何覆盖成本。物流成本是互联网平台最大的成本,据了解,目前各家互联网平台主要采取的是和快递公司合作,让快递员上门。


但互联网二手回收平台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马云认为,第一是物流成本高,上门取衣的成本和用户发快递的成本是几乎相同的。有平台这样算过一笔账:用户一次捐赠10公斤旧衣服大概就是上门服务的盈利点;但很多时候是达不到这个数量的。另外,快递员上门收取旧衣服本质上是一种逆向物流,这和现在的快递模式在匹配上存在很多问题。


为了降低成本,飞蚂蚁此前曾投资了一家快递公司,专门做逆向物流。另外,他们也开始准备走到线下,铺设旧衣物回收箱。出于降低物流成本和对于居民便捷性的考虑,马云认为,线下未来依然是旧衣物回收的主战场。


由于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加上盈利艰难,旧衣物回收行业很少被资本看重。以飞蚂蚁为例,其成立以来还没有拿到过融资。马云成,他们不是不想融资,而是资本看不上这个行业,觉得盈利空间小;在他看来,资本更愿意投资到盈利空间更大的手机回收、家电回收、废纸回收等领域。


旧衣分拣工厂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据了解,分拣工厂目前除了少数大企业之外,大部分都是小作坊,本质上还是人力密集型行业,“工厂管理的好,就能生存下去,管理的不好就倒闭了”。


“辛辛苦苦一年就赚二、三十万,而且大部分还是亏损的”,另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分拣工厂的利润非常薄,一吨旧衣服大概只能赚200到300元,而且随着人力成本的提升和环保要求趋严,分拣工厂的生存越来越难,数量也在减少。


旧衣回收产业的后端过的也不容易,对他们来说,出口依然是盈利的顶梁柱,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在加剧,他们的议价权也在逐渐降低。


除了出口,旧衣的其它处理途径几乎都是亏钱的。以再生处理为例,方晓东提到,一吨再生材料的价格只有200到300元左右,比如再生的汽车隔音棉,在汽车产业中是非常廉价的材料,“如果太贵了,汽车厂商没有动力花钱来采购。”所以,再生的成本比新材料还贵,但收益很低,从经济成本来看并不划算。


方晓东透露,有时候处理废旧衣物不仅没有收益,反而要倒贴钱。比如,对于一些完全没有用处的废旧纺织品,它们的最后归宿可能是发电厂,被运送至发电厂燃烧发电,但是发电厂是不会花钱买的,甚至他们还需要补贴。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旧衣回收还缺少一个产生利润的途径,那就是重新在市场中流通。


据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下称“废旧纺织品联盟”)的官方发布的一篇文章,2017年7月,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牵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四家协会,联合向商务部流通司有关领导汇报了中国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现状,以及探索建立二手服装市场的工作思路。


商务部流通司副司长尹虹当时明确表示,国家对二手服装的政策是禁止的。


不过从政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也在研究探索建立二手服装市场的机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建议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从旧服装到二手服装市场。


据废旧纺织品联盟的上述文章,尹虹当时提到,政策的调整需要充分的论证政策调整的必须要性,需要能规避政策调整后的风险,同时,需要征求相关部门(如环保部、工商总局、质监、卫计委等)的意见,也需要考虑互联网经济下是否有足够的消费群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