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土摩托看世界
满腔热情地泼冷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央视点名!上海老人花2万买保健床垫称包治百病 ... ·  1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国风颜值控的福音!11 款国货好物,性价比天花板 ·  1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视频退出键在哪里?!水果版定格动画,越看越魔性!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一天被问三次!这瓶花香调好闻到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土摩托看世界

悟空问答:关于戒烟和味精

土摩托看世界  · 公众号  ·  · 2017-12-16 19:03

正文

问:戒烟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答:我参加过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控烟大会,采访过几个这方面的学者和专家,多数受访者相信,戒烟最好的办法就是凭借自己的毅力。


没错,很多控烟机构和网站上都会打出醒目的标语,劝告吸烟者千万不要尝试自主强行戒烟,一定要寻求医生帮助或者使用戒烟贴等专业戒烟产品。但实际上这些机构和网站的赞助商大都是戒烟贴的生产厂家,自然会帮助他们卖产品。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西蒙•查普曼(Simon Chapman)教授在那次大会上做过一个关于戒烟的主题发言,据他透露,大部分研究均显示人类的成瘾行为,比如赌博、酗酒、吸毒和抽烟等等,大都是未经外力帮助而依靠毅力自己戒掉的。几乎所有发表在专业期刊上的关于戒烟的论文都是研究某个戒烟产品或专业咨询师对戒烟效果的影响,忽略了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


2008年发表在《美国可预防性疾病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是少见的一篇关于真实世界情况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大约3万名普通戒烟者,发现自主戒烟的人数是辅助戒烟人数的2.35倍,戒烟成功率前者为20.6%,后者为19.3%,相差无几。该论文指出,美国自1964年关于烟草有害的报告出炉后,已经有3700万人戒了烟,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戒除的。美国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过去20年里美国使用专业戒烟药的人数显著增加,但戒烟成功率却和20年前持平。


美国癌症协会曾经对12个跟踪1年以上的NRT(尼古丁替代戒烟法)临床试验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用药1年之后的总体成功率只有7%,也就是说有93%的受试者最后都失败了。任何一种新药如果只有这样的成功率都是不可能被批准的,但因为是戒烟药,就获得了某种特殊照顾。


还有人曾经对130个不限跟踪年限的NRT临床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戒烟药的效果比对照组高出了50-70%。但在查普曼看来,这些研究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做的,过高地估计了戒烟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比如,他认为做研究时医生免费发药,而实际生活中戒烟者往往不舍得花钱买。另外,研究过程中的特殊照顾会让戒烟者感受到额外的动力,这也是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的情况。


最有趣的是,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临床试验中的受试者都能猜出来自己被分在了实验组还是安慰剂组,因此这类研究的结果都是很可疑的。


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让-弗朗科斯•伊特(Jean-Francois Etter)教授则认为,戒烟药是控烟领域唯一一个由厂商赞助的项目,对它的可靠性应该打个问号。他自己的研究显示,由制药厂赞助的戒烟研究有51%的结果是正面的,而没有企业背景的独立研究则只有22%证明戒烟药(或者器械)有效,他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前者有很多负面的研究结果没有被发表。


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没有证据表明尼古丁替代戒烟法在没有其它帮助的条件下能够比吸烟者靠毅力主动戒烟更有效。国际控烟协会曾经发文指出,基于尼古丁替代法的戒烟产品有助于激励戒烟者开始行动,但长期的戒烟效果并不如吸烟者自主戒烟的效果好。美国癌症协会则发文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戒烟药物普遍使用不当,主要问题在于时间不够长,建议FDA将目前标准的12周使用期做适当延长。


基于上述结论,我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改变宣传策略,让烟民相信依靠毅力自主戒烟是非常正常的戒烟手段,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烟民采取的戒烟方法,医学辅助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策略。

++++++++++++++

插播一条广告:


+++++++++++++

问:味精、鸡精真的有害健康吗?


答:首先必须大声疾呼:正牌味精和鸡精在用量适当的前提下对健康无害。


味精是一个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在1908年发明的,其化学成分就是谷氨酸钠,鸡精中的主要成分也是这个。


1923年,一个名叫吴蕴初的中国人发明了生产谷氨酸纳的水解法,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他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推出“佛手牌”味精,从此味精进入了中国人的厨房,并随着中餐传遍全世界,从此味精就和中国菜永久地联系在了一起。


但是,味精的口碑在1968年遇到了危机。一个名叫Ho Man Kwok的美籍华人医生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用文学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去当地中餐馆吃饭后突然出现的四肢发麻悸动,以及浑身无力等症状,他猜测说这可能是由于中餐里添加了味精所致。其实这篇短文是用读者来信的形式发表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论文,没想到这个消息一经媒体放大后在西方民众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种名为“味精综合征”的新病就此诞生了。

当年的日本比中国发达,对这件事反应远比中国迅速。日本最大的味精生产厂“味の素公司”马上宣布,味精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味精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中餐馆用的味精量太多了。于是,在日本味精厂家合力公关之后,“味精综合症”这个词在西方变成了“中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中餐从此背上了恶名。


虽然缺乏过硬的证据,“中餐馆综合征”这个名字仍然在欧美民间流传甚广,给海外中餐馆造成了很大影响。餐馆老板们不得不纷纷贴出广告,声称自己做菜绝不添加味精。不少食客在去中餐馆吃饭时也会特意提出要求,不让厨师放味精。

对味精的恐慌很快就蔓延到整个食品加工行业。当时“天然食品”这个概念刚刚抬头,味精看上去似乎是一种工业产品,不符合“天然食品”的要求。于是很多食品包装袋上纷纷印上“绝对不含味精”的字样,希望消费者放心。可是,稍微懂一点营养学的人都知道,加工食品中添加的动植物高汤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纳,大部分肉类和豆腐制品中也都含有谷氨酸盐,和味精没有本质区别。

既然如此,为什么仍然有不少人坚信是味精让他们不舒服呢?为了揭开其中的秘密,世界各国的科研部门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展开调查,可绝大多数实验均没有发现任何味精有害的证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