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R人
国内PR行业第一大号,旗下还有国内领先的市场公关总监社群
51好读  ›  专栏  ›  PR人

罗振宇:活在最割裂的舆论中

PR人  · 公众号  ·  · 2020-01-16 10:52

正文

作者|林默

来源|花儿街参考 (ID: zaraghost
经作者授权发布


1

罗振宇道歉了,在一条鼓励他越做越好的微博评论下面。

留言的是个全职妈妈,因为每天花许多时间在得到上学习,来“充实”人生,招来老公的嘲笑,嘲笑后来上升为夫妻双方立场的矛盾。

“一个沉迷于智商税的妈妈,能教育好孩子吗?”

罗振宇在微博下面回复对方说,“对不起,因为我们影响你们的关系了”。

他的微博下常年驻扎着各路粉黑,作为这个国家著名的最会说话的人之一,他有本事捣腾出一千种回复的方式。就像两年前,那篇《罗振宇的骗局》在朋友圈刷屏的时候,他专门开了个直播回击。

但这一次,他以光速道歉了。


2

罗振宇的脸塌了。

作为一个年近半百的胖子,他拥有了一些清瘦的中年人才会有的面部特征,颧骨下的面部脂肪骤然塌陷,两道法令纹因为找不到足够的脂肪支撑,非常没有立场地悬浮在脸上。

他举起双手在面前挥了挥,眯起眼睛,想凹一个欢乐的造型,“每当播到我那一段的时候,(弹幕)骂得我都睁不开眼”。

《奇葩说》的大屏幕上刚po出他儿时肥嘟嘟的照片,马东大笑,“一个人的名字可能起错,但外号绝不可能起错,你们知道罗老师的小名叫什么吗?叫罗胖儿”。
但此刻,你会觉得罗振宇的外号也起错了,他配不上罗胖儿的喜庆。
他过去五年跨年演讲的言论,被裁成了截图,说他断言看好乐视,看好冯鑫,看好ofo。

他能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尚不可知,先成了部分舆论中智商的敌人。


3

面对舆论的diss,通常有两种姿势,一种是装听不见,这是一种被多人实践过的,非常经典的姿势;另一种风险系数极高,是罗振宇跨年演讲中提到的姿势,“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
罗振宇为自己入的一个局,是上《奇葩说》当导师。


这一季奇葩说看下来,你会觉得,他真的是进了个局。他在奇葩说上的表现甚至会引发一个思考,他究竟是被谁骗了,来上这个节目。
他在节目中情绪化地反驳,“我们不是知识付费,是知识服务”;他要求队员机械化地把辩词抄写100遍;他在许吉如事件中,表现出毫无逻辑不合时宜地高风亮节,讲出来的理由是“奇葩说不能没有许吉如”。


将他和《奇葩说》的矛盾推向最高点的,是杨奇函随后在微博上diss他,“奇葩说缺了谁都不行,除了罗振宇老师”。
昨天播出的一期《奇葩说》,杨奇函复活了。不知是真心的愧疚,还是返场之后要同台的场面,他突然就跟罗振宇道歉,像罗振宇在微博评论区那种突然。


马东出来打哈哈,“这个赛场上的压力过大,让人容易怪责于某个人”。
在一个成年人的话语体系里,罗振宇下面应该说“奇函我接受你的道歉,我本来也没放在心上”。
但他没按成年人的剧本来,他说自己很care被骂,怕家人因此蒙羞,怕队员被他拖后腿,怕得到的用户因为他而丢脸。
他接受了杨奇函的道歉,“奇函,我觉得你没说错,《奇葩说》要缺,就应该缺我……但是我为什么还得撑在这儿,还得舔着脸给得到app打广告”。
“奇函,你不知道我生活在什么样的反馈中吗?”
罗振宇讲了一个,离普通人很遥远的场景——一所位于河南的关押重刑犯的监狱。因为监狱里禁止使用手机,一位姓杨的狱警把得到上的许多课,譬如《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一份一份打印了出来,交给犯人们交换着阅读。
杨警官说:“你们学好,出去之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一刻,杨奇函扁了扁嘴,没说话。
这个世界,永远是平行而断层的。


4

2019年5月,得到发布了给用户的第二封信。
用户喜欢在得到留言,说自己的职业,生活的际遇。
其中有僧侣,有退休教师,有机场安检员,有工人,有火箭设计专家,有人身患绝症。有一位全职爸爸,有许多位全职妈妈。

我看到频繁出现的职业,竟然是警察和教师。


即使是修行,可能也要从这个世界的共振规律中,找到证悟之路。
即使也许没有明天,想看的却是人类前赴后继的漫漫长河。
即使教了一辈子书,也许在退休后,才忽然找到了书本之外的知识。
即使每天看的最多的是妈妈群,朋友圈里全是晒娃的幸福笑脸,也许在另一个抽身出来的时刻,才给了自己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
《奇葩说》的导演问罗振宇,“杨警官身上最触动你的是什么?”
他说,“真正走不出监牢的人,其实是警官们。犯人们其实是可以来去的,但警官们很可能一辈子就在这,如果他感觉不到自己能用某种方式真的改变人、提升人,他这一生其实活得没有意义感。”


5

diss罗振宇“知识服务”的主要论点,是学习是好事,但主动的系统化的学习才算真正地学习。罗振宇干的事情,不过是知识的二道贩子,是把知识嚼碎了再喂给大众。

菲茨杰拉德说,每当你想批评人时,记住,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条件。


没人会问北大好还是北大青鸟好,谁都知道,重点是你能考上哪一个。

中国只有4%的人读过大学,哪怕作为4%人群中一员的人们,也可以先灵魂拷问下自己,有多少能坚持主动地系统地学习?又有多少人的阅读计划,只停留在年初立的flag里。

而diss知识付费收割焦虑的人,又大多大多来自这4%。只有知识既得阶层,才有这等傲慢与偏见,嘲笑那些被生活封锁在各自的孤岛上,每多看一眼这个世界的版图,就觉得自己的生命多了一些可能性的人。

而他们在互联网世界,并没有话语权,或者根本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自信来争论,他们为什么希望获得“知识服务”。


这是杨奇函不会知道的,罗振宇生活在什么样的反馈中”。他在爱与恨的边缘,祛魅与求知的风暴眼,4%的强力攻击与96%的沉默中。

在一次采访里,有人问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会不会担心“这种二手知识的流行,让很多人获得了一种听了某本书的讲解就自以为了解了的幻觉”。
刘苏里说,如果没有得到上的“大课”,“幻觉”的机会都没有。大多数人,只知道经典的书名,不了解才是真小白。好像没了大课,他们都去读原典似的。


6

商人孙宏斌在他最饱受争议的时刻,说“不做好人,不做坏人,做人”。
罗振宇给杨奇函放下一句共勉的话,“有事做的人,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会让人看出你的软肋,也一定因为你在做事,而因此拥有铠甲”。

有些讽刺的是,最新播出的这期奇葩说,辩题是“对事不对人OK吗”。

罗振宇作为导师的战队作为正方,支持对事不对人。席瑞说,对人不对事,是一种本能;对事不对人,是一种本事。

观众没有投给“对事不对人”,他们战队被淘汰了。就像舆论也无法把扮演先知失败的罗振宇,与“得到”切割对待。


他被淘汰的那期节目播出的1月11号,是罗振宇的47岁生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