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再次火上了热搜,但词条已经#从十七岁的天才少女横空出世 变成 #姜萍数学竞赛系老师舞弊提供帮助。这个事件已经从数学本身演变成一场关于性别,学历的激烈讨论,成为一场属于大众,媒体,校方,资本的狂欢博弈,令人唏嘘。
11 月 3 日,备受关注的 “天才少女” 姜萍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的组织方对外公布了有关情况说明,“此次共有 86 位参赛者获奖,其中金奖得主 5 名、银奖得主 10 名、铜奖得主 20 名、优秀奖得主 51 名。”
“在这次竞赛中,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王某某和他所辅导的学生成功闯入决赛,根据决赛阅卷结果,这两人都未获奖。据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选决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比赛规则。”
同时,阿里自我反省表示歉意,表示会“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加强管理”。
姜萍所处的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同日发布了情况通报,给予姜萍的指导老师王闺秋诫勉谈话处理,取消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呼吁大家“对未成年人给予更多包容和爱护”。姜萍在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的一段时间因为舆论压力退学。小编看到这里只想感慨“爱情会骗你 数学不会 不会就是不会”,所以“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显得尤为珍贵。接下来,小编带着大家复盘姜萍事件始末。
一句话简单介绍她出圈的原因,她获得了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中的第十二名。
全球共有5万多名来自不同学历、不同职业的人参赛。而在张榜的名字和学校中,在她排名上下的除了清北就是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等国外名校。而排名第十二的姜萍则是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一所中专学校。这可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姜萍从未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数学竞赛训练,大部分时间都是依靠自学去探索数学的领域,简直是现实版的“落魄宗门出个绝代天骄”。
自办赛以来,她不仅是第一个进入决赛的中专生,还是在入围的30名中唯一的女选手。
夸她天才更是她身上如同人类bug一般的天赋点,姜萍说她做不出的题,在晚上一闭眼,这道题就会反复出现在她脑海里。被网友的评价笑鼠:“可能这就是普通人和天才少女的壁垒吧,她一闭眼就能看到数学,而我一看到数学就想闭眼。”浙江大学也抛来橄榄枝,“欢迎姜萍参加暑假班”,目前来看,她的前途一片光明,可谓“寒门出贵子的典范”。
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称她为女性模范,后来者也可居上。
许多网友将其视为女性在数学领域绽放光芒的有力例证。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对女性数理逻辑能力的偏见,认为女性在数学学习上存在天然劣势。而姜萍的成绩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棒棒哒!
同时,姜萍中专生的身份也成为了励志的焦点,打破了在人们普遍将高等学府与学术成就紧密相连的观念。铺天盖地的报道下随之而来的是接踵而至的质疑,倒也合乎情理。举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百米世界纪录9.58,亚洲和中国纪录9.83,这时突然出来一个人说,他作为一个野路子参加XX企业全球运动会跑出了9.9的好成绩。有人怀疑,比如黄斌声称“是真的就发放13万红包”。
同样,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袁新意教授于 6 月 27 日凌晨 3 点多在知乎上发布了《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他提出的疑点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是否能在两年内学完高中和本科数学并在初赛考出 93 分。网友疑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并提出大可以让姜萍发布自己的做题视频或者去达摩学院再次接受测试便能一探究竟。一是成绩反差质疑:姜萍是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为何突然能在全球顶级的数学竞赛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她以往的表现存在较大反差。二是板书错误质疑:在网上流传的一些照片中,姜萍的板书存在格式不规范等问题,这引发了一些人对她专业能力的怀疑,认为她的竞赛成绩可能存在水分。三是比赛作弊质疑:该竞赛是开卷考试,有人猜测是姜萍的数学老师王某某在初赛中帮她答题,然后以姜萍的名义提交试卷。最后是商业炒作质疑:还有人认为整个事件可能是一场商业炒作,毕竟姜萍的 “中专生”“17 岁女生” 等身份标签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容易引起关注。11月3号,阿里组织盖棺定论,姜萍的数学指导老师王闺秋存在舞弊指导的行为,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讨论热度飙升,众口不一。有网友认为“孩子也该知道造假不对,不该拿这个当借口”。
有人对整个事件复盘深度解说“是整个社会流量运作的反面案例,是全员恶人,应该立正挨打,不要作扭扭捏捏姿态”。也有人称“姜萍得到的好处已经被背负的舆论压力吞噬,是时候终止这场对未成年人的过度网暴,线下想好何去何从,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姜萍事件中,我们目睹了一场由媒体引发的 “造神运动”,以及其背后所牵扯出的关于阶级流动虚假表象的深刻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了解清楚的情况下,不辨真伪,抓住亮点去造势,迎合大众流量。起初,媒体将姜萍描绘成 “数学神童”,这一形象迅速抓住了大众的眼球。媒体热衷于报道这样的故事,因为它符合大众对天才崛起、突破阶层限制的美好期待。在这些报道中,姜萍仿佛是一束光照进了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黑暗中,是阶级流动的鲜活典范。然而,媒体在未深入了解和核实的情况下,过度神化姜萍,不仅给她本人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也误导了大众。这种 “造神” 其实是对真实情况的忽视,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制造的热点。从阶级流动的角度来看,这个事件原本被包装成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但事实上,当真相被探究,我们发现这种所谓的阶级流动模范可能只是虚幻泡影。如果存在不公正或不实的因素,那么这个故事就成了对大众的欺骗,让那些真正期待通过努力实现阶级跨越的人陷入错误的认知。
它让我们看到,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应该秉持客观、深入调查的态度,否则就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也会伤害那些被卷入事件的个体。
从性别叙事角度来看,这种观点的过度宣扬有掩盖问题之嫌。一方面,把对姜萍成绩真实性的探究与女性能力问题强行关联,似乎质疑她就是质疑女性在数学学习上的潜力,使得正常的质疑声音被打压。另一方面,将其中专生身份突出,让人们因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期待而忽略了成绩本身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性。这种利用性别和学历背景来制造舆论的方式,模糊了大众对事件核心 —— 竞赛公平性和成绩真实性的关注视线,为可能存在的不正当行为提供了掩护。比如阿里在对姜萍进行采访时为何没有详细背调就大力宣传?而姜萍的母校在接受采访时是否依据姜萍的中考,职校成绩进行合理评估成绩取得的真实性?姜萍退学,指导老师取消评优资格的处理结果是否有失公正?这背后的行为和动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需要警示的是,我们作为吃瓜的网友,也要有“瓜德”,应保持着审慎的态度,理性评判,提供一个惠朗气清的网络环境,不要让自己为正义发声的行为成为中伤他人的箭矢和吸引眼球流量的工具。在这里,超模君不定期会有脑洞大开,和你分享一些新研发出来的,小而美的,有故事的,有知识的理工创意产品,期待与您分享。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还没把我们公号标星的读者,可能会越来越收不到我们的推送了看似每个立方体毫无联系,实则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