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畅谈天下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民兵  ·  想成为“兵王”,这一步非常重要!! ·  15 小时前  
军武次位面  ·  瞬间清思维敏捷!美式黑咖啡,选它就对了! ·  2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韩国KF-21双座战斗机进行试飞,空军参谋长 ... ·  2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俄军TOS-2温压火箭发射车首次被击毁,顶部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世界奇迹,举世瞩目——如何理解新中国的巨大成就?

全球局势战略纵横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1-30 07:00

正文

回望过去 67 年,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希拉里·克林顿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银行)、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崛起百年后第一次丢掉此冠桂)、 210 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人类历史上只有英国和美国曾有此荣耀)、钢产量超过世界的 50% (近 8 亿吨,超过其他十大产钢国的总和)、汽车消费第一大国。

尚未自由兑换的人民币流通量超过欧元居世界第二、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五百强 86 家企业入围居世界第二、世界十大银行中国占有四家并居第一名,与金融大国美国分庭抗礼、全球十大港口中国占据 8 席。

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则是科技、军事、航空、基础设施、体育、文化的起飞:载人、登月第三大航天大国、拥有核武器、航母的军事大国、专利申请世界第一、高铁第一大国(通车里程占全球 50% 以上)、更是信息时代网民全球第一(美国人口的两倍)、移动电话持有量全球第一(超过 11 亿用户)、世界数一数二的体育大国。

令人眩目的速度和令人惊叹的成就,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研究的焦点,试图找出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奇迹的原因。然而,要追溯这个新世界的源头,还要来到历史原点: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完成了五百年来头件大事

1949 年的红色革命,如果从 1840 年以来的历史范畴,一般认为其巨大的历史贡献有二:一是民族独立、主权完整。二是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如果从更大的历史视野来看,仅仅这两点显然无法涵盖这场革命的意义。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从“五百年的大历史”反思,认为明朝以降,中国之所以落后,未能演变为现代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国家预算体制。

也没有通过严格的国家预算、税收体制建立起发钞体制。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就是中央政府没有能力把管理之手建立到中国的社会基层。事实上,中国县以下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自治状态。

只有到了 1949 年的红色革命,才改变了这漫长的历史。在黄仁宇眼里,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确立的建立独立自主的财政货币体系的努力,是 500 年来头一件大事。

无独有偶,海外另一位学术巨擎邹谠先生也有类似的角度:只有上看货币财政独立,下看基层组织建设,才能 “掌握中国长期革命的真实性格”。


中国比印日等 “民主国家”更平等

除了从历史的视角解读这场革命,还有国际对比。我们知道,印度和日本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一个是亚洲最发达的民主国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个国家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瑞士发表的 2012 年全球性别报告,日本和印度男女不平等程度在 135 个国家中分别名列第 101 名和 105 名,远远低于众多非洲国家、中东国家。

中国是第 69 名,名列亚洲最佳五强行列(该指数都分列各洲前五名国家),优于欧洲的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和匈牙利等国。

当然印度由于还广泛存在着种姓制度,其不平等并不仅仅限于性别。目前印度低种姓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群体遭遇到全方位的歧视,再加上广大受歧视的妇女,等于说在印度,绝大多数公民是二等公民。

应该说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和国家都出现过男女不平等和种族歧视的现象。但相对而言,只有发生了社会革命的国家,才能根本改变。

和男女平等类似的,还有土地改革。也是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得到解决。假如平等问题和土地问题没有解决而移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则基本上再无改变的可能。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 ·罗斯金在其名著《国家的常识》一书中提到印度这样一个细节:当一辆汽车陷在泥里的时候,上层种姓的人在座位上等,而下层种姓却出去推车。于是作者的一位朋友愤怒了,大喊道:“这个国家要运转起来,要么需要一个约翰· D ·洛克菲勒,要么需要一个毛泽东”。除了历史和国际视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参照系:人口规模。人口是一个文明诞生和传承的载体。中国在清康乾盛世之时人口达到空前的 4 亿!然而自此之后的一百五十多年,直到 1949 年,中国人口再无多大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才又一次出现了人口迅速增长的历史现象,以致上世纪 70 年代不得不进行计划生育,但到现在人口依然高达 13 亿。

人口的增长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这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场革命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

中国经济奇迹并不仅仅在奇迹本身

理解了中国革命成功的意义,再来看之后的经济奇迹。这里需要一提的是,虽然经济奇迹产生于 1978 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均寿命和识字率增长最长的时期恰是在前三十年。

虽然此时中国的人均 GDP 落后于世界,但人均寿命却明显高于同等水平的国家。由于人均寿命取决于众多的经济和社会变量,它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水平。

应该说,中国经济奇迹并不仅仅在奇迹本身,而是奇迹的规模、创造奇迹的难度和取得奇迹的方式。

和人类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相比,中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难能可贵之处有三: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十亿级超大规模的国家的发展,其代表性和说服力远非百万级、千万级的国家所能比,或者说中国的模式才更有普世性。

二是同时进行经济转型(从计划向市场)和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人类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其难度可想而知。西方有这样的评论:这如同在一枚硬币上让一艘航空母舰进行 180 度转向。

然而,中国竟然奇迹般地做到了。三是中国完全是通过自我积累发展起来的,既没有对外掠夺和殖民,也没有对外转嫁矛盾和危机,完全是一种和平的、多方受益的发展模式。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成功应对了外部环境的巨大冲击和变革:苏联解体、东南亚经济危机、全球化、加入世贸、恐怖主义的泛滥、全球经济危机。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已经走在了前面要全面理解中国成就之不易和伟大,同样也还是要借助国际对比。我们不妨再看看亚洲的日本和印度。

日本在二战前就已经完成工业化,是世界五强之一。这也是它在二战期间能够同时挑战美国、英国、中国以及俄罗斯等世界大国的原因。二战它虽然是战败国,但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仍在。

而且它在美国的军事占领和保护之下,享有巨大的和平红利。由于冷战的因素,得到了美国单方面的贸易优惠。 60 年间,它没有发生过战争、内乱,没有走过任何弯路。

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发展到今天,它的债务占 GDP 的比重全球第一,高达 225% ——其政府预算中的一半要靠借债! 2012 年,二度成为首相的安倍推出大胆而又冒险的经济刺激政策,号称日本的“量化宽松”。

结果到现在,经济增长依然乏力,而且尽管日元针对美元贬值 20% ,日本却迎来了历史是前所未有的、高达 1120 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比上一年度暴增 65%

印度 1947 年独立建国,被认为接收了其殖民时代宗主国英国留下的民主、法治、行政体系以及流行全球的英语等优势资产。虽然前 30 年,发生过三次印巴战争、短暂的中印战争、全国性动乱引发的长达一年半( 19 个月)之久的全国戒严,但总体上来讲,其弯路要比中国小得多。

尽管如此, 1976 年“文  革”结束时,中国整体上仍然略优于印度(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落后于印度是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之后,印度和中国的差距迅速拉大。据印度媒体分析,经济发展上,它比中国落后 10 年,社会发展上,则落后 30 年。印度今天的 GDP 1.8 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 2002 年的水平。贫穷人口比例,印度也相当于 2002 年时的中国水平。

城市人口水平,印度仅相当于中国 1995 年时的水平。在改善卫生条件上,中国领先印度 17 年。儿童死亡率,印度仅相当于中国 1980 年代以前的水平。

世界还记得, 2012 7 31 日,印度发生了 11 年来最严重的断电事故,全国超过一半地区、约 6.2 亿人无电可用,受影响人数超过欧盟国家人口总和、美国人口的两倍。

这不仅是印度 10 余年来最严重、也是全球历来最大规模的停电事故。此时世人也才知道原来这个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竟然有 1/3 的家庭所获得的电力供应,还不足以点亮一个灯泡。

尽管印度拥有全球最多的耕地,但根据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 2011 年全球饥饿指数显示,印度在 81 个国家中排名第 67 位(中国是第 4 位)——后 33 位被指饥饿是最主要的威胁,有两亿人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是世界上饥饿人数最多的国家。(全球饥饿指数根据一个国家营养不良人口的百分比,五岁以下体重过轻儿童的比例以及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等指标来衡量饥饿程度。) 2012 1 月,印度总理辛格将印度的营养不良问题称为国家的耻辱,因之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有 42% 的儿童体重过轻。

至于全球发达地区的美国和欧盟,却也都面临着内部的严重政治内耗、经济增长乏力、债务负担沉重的巨大挑战。

今天的欧盟,人口只占世界的 9% ,国民生产总值只占全球 25% ,而福利开支却占世界的 50% 。高福利制度忽视市场配置机制,片面地强调提高劳动者保障水平,加重了企业社会税费负担,使其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胜出。不少欧洲企业都将实业转移到其他地方,这就是欧洲产业空心化的原因。高福利制度还积累了债务风险。现在所有发达国家的公共债务占 GDP 比重都接近或超过 100%

更重要的是高福利制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欧洲人的国民性,欧洲人由朝气蓬勃变成老气横秋,由冒险进取变成贪图享乐。面对欧洲糟糕的经济形势,习惯了舒适生活的欧洲人很难共克时艰。更何况欧洲 65 岁以上的老人比例达到 16.5% ,远超 7% 的国际警戒线,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社会对福利要求越来越高,而经济水平不断下滑,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美国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除了借贷消费拉动增长的方式无法再持续外,美国的生活方式也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一个人口只占全球的 5% ,但却消耗世界 2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