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老虎财经
环球老虎财经,全球财经资讯的中文分析平台,汇聚国内外主流机构投资者提供原创投资分析,致力于成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证券时报  ·  “减负”超2.6万亿元!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公布 ·  13 小时前  
中国证券报  ·  A股主线,重要变化! ·  23 小时前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  ·  中信建投:TMT科技本周核心推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老虎财经

警世雄文!万亿财富生死劫,事关中国的未来

环球老虎财经  · 公众号  ·  · 2018-06-17 11:01

正文

作者:黄树东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5月29日,美国“出尔反尔”,突然打破之前与中国达成的贸易战“停战协议”,宣布将继续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重大工业技术产品”征收25%的制裁性关税。


而6月15日,是美国公布最后的500亿关税方案的日子。


时至今日,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国人心中一个沉重的话题。今天岛君和你分享的这篇文章,作者要讲的是:中美贸易战中最寂寥也最关键的战场。


黄树东认为,金融自由化是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人类经济历史上一场广泛而深远的实践,是一场错误理论引导下的不成功的历史运动。许多国家把金融自由当成摆脱经济困局和寻求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这种做法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除此之外,作者也在呼吁,为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利益,应该对金融危机多一点畏惧之情;对金融开放多一些风险防范;对金融开放和金融危机间的规律关联多一份预防的态度。


过度的金融开放,贸易战中核心却不引人注目的要求


在中美两国的贸易战中,有一个战场非常寂寥,偃旗息鼓,月明星稀。那就是金融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不像2025、贸易顺差等阵地,两军对垒,兵来将挡。


然而,这里虽然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并没有金戈铁马,却是一个寂静中暗伏凶险的战场;这是美国极为擅长,装备精良,既可铁甲长驱、又可金汤固守的战场。在过去几十年的国际博弈中,在这个战场上,美国从无败绩。它曾经兵不血刃,对许多国家和经济体攻城掠池。


金融,是战略上的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两军对垒,最忌讳的是按别人的要求出牌;最高超的是让别人受你调遣。20世纪40年代末,在华夏大地上演的历史大博弈中,蒋介石是受毛泽东的调遣的。结局如何,我们都知道。


在贸易战中,美国向中国提出了一个长长的清单。归纳起来这个清单主要针对以下四点:(1)中国的 2025战略;(2)中国的金融开放和自由化;(3)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即,中国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4)中国的经济主权。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开放是必然的过程。我们自主的金融开放,是根据我们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开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美国要求我们大规模地、迅速地实施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而这是脱离了我们国情的,超越了我们发展阶段的,是一个具有颠覆性风险的过程。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历史的叙述。1980年以来,多少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开放和自由化的过程中,折戟沉沙,掉入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洗劫之处,到处是财富的流失、残破的经济、凋零的民生、漫长的贫困。


同经济上的断垣残壁相比,更严重的是社会的动荡和漫长的中等收入陷阱。许多曾经雄心勃勃的经济体,那些曾经的凌云壮志被金融危机席卷而去,落入英雄长叹,随风飘去的悲凉。


要把那些故事一一道来,实在是难以尽诉。我们就先简单地概括一下,详细的请看后文。


首先,从1980年代以来的金融开放历史看,这是一个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过程,是一个金融殖民主义的过程——危机演绎过程,就是发展中国家失去金融主权的过程。


其次,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承担成本的必将是广大中下层,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将受到极大的伤害,他们将失去终生的积蓄,他们的资产将急剧大幅度贬值,从而带来极大的社会震动。


再次,在那些先后掉入金融危机的国家中,同中下层的痛苦挣扎相比,极少数精英们将迅速获取巨大的财富,并把大量财富转移到国外,同时得以全面控制社会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创造顶级富翁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在《大国兴衰》中就提出,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制度选择之争,就其实质,是利益之争。曾经在那些陷入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家,少数精英为了自己利益,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包括提供错误的咨询而推动了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为他们攫取财富转移财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国家的灾难成就了少数人的幸运。


最后,在中国,金融开放带来的金融危机将是颠覆性的,将是我们见所未见的。同前几次股灾相比,大许多个数量级。因为前几次的股灾都是“肉烂了在锅里”,金融开放以后,危机可能伴随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从而进一步把国家推向灾难。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


为何要将金融开放的要求纳入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来考虑?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这个庙算,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什么是我们面对的客观事实?就是美国已经把中国当成战略对手。我们要从美国对华总体战略框架来看清美国大力推动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目的。


简而言之, 美国已经把中国当成了战略对手,正在全面布局遏制中国崛起。这是不已我们意志为转移的,是被给定的战略变量,我们不要希望可以改变它。这个基本认知必须要有。


新自由主义金融开放的代价有多高昂?


从 1997 年以后,阿根廷、厄瓜多尔、泰国、俄罗斯、乌拉圭、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和韩国都见证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些危机都是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的续集。有人把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当成浪漫的篇章,但是,它书写的却是最残酷的故事。许多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是在诱人的前景下进行的,深思熟虑、有计划有步骤的、奔向灾难的行军。


金融自由化的成本非常高。


1989 年委内瑞拉推动金融自由化,开放外国投资者对国内银行的所有权,实行利率自由化,商业银行私有化,结果导致金融危机,1994 年出现银行系统的全面崩溃。不包括短期和长期直接间接的经济损失,仅仅是处理危机的成本就相当于 GDP 的 20%。


墨西哥在90 年代早期推动金融自由化和私有化,然后出现金融危机,到 1999 年处理危机的成本占 1998 年 GDP 的 17%。


世界银行曾经做过调查,出现危机的经济体处理危机的成本最严重的高达 GDP 的 50%。


巨大的经济社会总成本,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掉入漫长的中等收入陷阱,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候掉入失败的深渊。


金融危机最大的成本还不在这里。


最大的成本是那些国家几乎丧失了金融主权。 在金融上完全依赖西方,金融政策几乎被西方和某些跨国机构控制。有些央行变成了事实上的美联储的分支。


环顾一下当今世界,究竟有多少发展中国家享有根据自己的内部经济问题而制定金融政策的完全主权?有多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政策不受美联储政策的左右,不受国际资本的左右?沦为金融殖民地是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成本。


过度金融开放会陷入金融殖民主义


几十年的金融自由化不仅没有缩小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的差距,反而扩大了这个差距,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财富大规模流失,使它们在金融上进一步受到控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产品和资本的大循环:


发展中国家用产品或资源换取美元,用美元换取美债;美国得以继续债务循环,利用回流的资本,整军备武,维持军事霸权,并且收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


如果没有金融殖民主义,这个大循环就无法继续——美元霸权无法继续,美国政府债务循环无法继续,美国军事霸权无法继续。


金融霸权极大地弥补了美国实体经济入不敷出的困局。在经济实力迅速衰退的今天,在内部经济矛盾恶化的今天,在地缘政治耗尽实力的今天,金融殖民主义是支撑美国霸权的最后一根柱子。 这个金融殖民主义的顶端是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


金融可能成为地缘政治和财富洗劫的工具。金融竞争是国家竞争重要的角力场。中国怎么办?中国需要在自己决定的场所和规则里面,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竞争。在金融战略上,中国可能需要另一场“长征”,冲破金融上的围追堵截,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到敌人后方去”,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建立金融根据地,拒绝金融殖民主义,这是提高中国金融竞争力的关键。


拒绝金融殖民主义不是拒绝西方在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正如我们拒绝战争不是拒绝枪炮,拒绝原子弹的危险不是拒绝拥有自己的原子弹一样,拒绝金融殖民主义是拒绝大规模的财富流失,拒绝大规模的金融风险。


当年美国如果简单地在大英帝国的金融秩序里面搞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开放,搞同世界金融秩序接轨,也许美国就不是美国了,美国就无法享有战后急剧扩张的地缘政治权力。 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


金融霸权是建立在地缘政治权力的基础上的。地缘政治实力的消退必然伴随着金融霸权的逐步衰落。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的上升,必然需要金融实力的上升。


但是,在目前的世界金融和货币格局里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面开放达不到这个目的,而且风险很大。中国需要夯实实体经济,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提升国际地缘政治的实力,以此为基础, 建立区别于美国体系的金融秩序。这比金融自由化重要得多。


有人指出,金融自由化是为了向金融寻求增长,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利益。为此,需要回答:


第一,如果要求中国推行金融自由化是为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什么同样的国家和人群坚决反对中国收购某些高科技企业?后者不是更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竞争力吗?


第二,如果推动金融自由化是为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那么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谁是那些金融危机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在现有国际金融秩序下,金融自由化对于美国的金融霸权,对于华尔街,对于美国的金融资本,是有利还是不利?


第四,现有国际金融秩序是平等的吗?显然不是。那么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每个国家如何享有真正的金融自由?


过度的金融开放直接导致金融危机


过去几十年,在通向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奔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那一串串的身影,有些被驱赶着,有些被诱惑着,走向贫困的深渊。金融自由化是 20 世 纪 70 年代以后,人类经济历史上一场广泛而深远的实践,是一场错误理论引导下的不成功的历史运动。


金融抑制理论为许多国家开出了金融自由化的药方。有些国家照方抓药,有些国家被强制灌下,金融自由化被当成摆脱经济困局和寻求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


但是,几剂下肚,没有一个成功的例子,却带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那些服用过这副汤药的经济体,没有一个摆脱金融危机的宿命。它许诺希望和繁荣,却带来失望和萧条;它许诺绿洲和原野,却带来荆棘和荒漠。


许多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把金融自由化作为跳高的撑竿,希望借此一跳跨过中等收入阶段,不料却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几十年。它被许多人当成通向高收入阶段的坦途,却成了一场通向危机和贫困的迷途。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危机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是偶然还是是制度设计不合理?可不可能既搞金融自由化又避免金融危机?


许多学者,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学者,都发现是金融自由化导致了金融危机。 这类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以下仅举几例。


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迪亚兹 - 亚历杭德罗 1984 年写了一篇题为《再见, 金融抑制;你好,金融崩溃》的论文,梳理了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如何导致金融危机的历史脉络,发现是金融自由化导致了拉美的金融危机和金融崩溃。


被誉为全球最顶尖的女经济学家之一的莱因哈特, 与卡明斯基一起1999年在《孪生危机:银行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一文中,在研究了许多金融危机、银行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的实证材料以后,认为是金融自由化导致了银行危机和国际收支危机。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和曾准确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的著名经济学家鲁比尼 1998和1999年相继撰文研究亚洲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他们发现,金融自由化可能是亚洲金融和货币危机的罪魁祸首。


还有许多学者,在比较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抑制以后先后指出:银行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比在金融抑制下更容易出现危机。


西方学界有许多人认为金融自由化和快速的金融深化,是预测一个国家金融危机的有效指标。


一些经济体搞金融自由化,在经历了最初的蜜月以后,投资者就会开始大规模地跑路,因为他们看到了即将来临的风暴。 一旦经济出现风吹草动,这种跑路就变成了挤逃,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大规模的金融风潮,导致货币大规模贬值,导致大规模的违约,导致颠覆性的经济灾难。


为什么金融自由化导致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


是政策和措施缺乏足够的论证?不是。许多研究发现,所有的改革都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论证,并得到世界银行和 IMF 的帮助,都被证明能够达到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