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黎明
把电影像身高那样排出高低,是一件俗不可耐的事儿,且本质上缺乏科学性,但媒体乐此不疲,连文化气息浓到化不开的BBC Culture也不能免俗。继2015年推出“百大美国电影”,2016年公布“21世纪百大影片”后,如今又在评选“百大喜剧片”。
但凡报刊或网站推出一个这样的排行榜,那期的销售量或点击率就会比往常高出一大截。20年前我开始撰写影评类文章及书籍时,国内书店不时冒出“一百部必看的经典影片”那样的书,拿来一翻,多半是东拼西凑的,我怀疑有些上榜的影片连编者自己都没看过,只是网上有人夸赞,他就copy and paste过来。也有例外,是外国书,其佼佼者是《1001部必看的电影》,由Steven Jay Schneider主编,70多位影评人共同撰写,2003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更新。国内翻译出版了其中一版。因为作者以英美人士居多,所选影片自然偏西方。国内有出版社希望我仿造该书模式,做一个中国人必看的千大影片,我没有答应。对于编者,这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再说我曾编过5500部影片的《碟中碟》系列工具书,不想遭二茬罪。
但,选十部影片,而且无需附加简评,要比选一千部耗时少得多。况且,这是BBC,逼格够高,即便我内心反感这类评选,仍抵制不了诱惑。2016年,我成为BBC邀请的177位国际影评人之一,选出我的十大“21世纪影片”,然后由他们统计成百大。我的选择是:
1. 《春夏秋冬又一春》(韩国)
2. 《时时刻刻》(美国)
3. 《太阳照常升起》(中国)
4. 《一次别离》(伊朗)
5. 《色·戒》(中国)
6. 《窃听风暴》(德国)
7. 《三峡好人》(中国)
8. 《鸟人》(美国)
9. 《无间道》(中国)
10. 《上帝之城》(巴西)
我的命中率一点也不骄人,在最终的百大榜里,我仅中了四元,分别是《一次别离》(排第9)、《窃听风暴》(第32)、《上帝之城》(第38)、《春夏秋冬又一春》(第66)。最讽刺的是,百大里碰巧也有4部中文片,分别是第2名《花样年华》、第8名《一一》、第35名《卧虎藏龙》、第50名《聂隐娘》,而我的十大榜里也有4部中文片,却一部也没中。这是因为,我的策略是想通过这次评选,让西方影评同行知道更多的优秀中国片。我当然知道《卧虎藏龙》一定会上榜,而且我也深知《色·戒》在西方的口碑偏负面,但我想传递的信息是:《色·戒》在很多中国影评人心目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选李安的《卧虎藏龙》和《断背山》(第40名)在我看来是锦上添花,而选《色·戒》则是试图纠正西方人的偏见,因为影片的表达太隐晦、太中国,导致他们大面积误解或无解。
同样因晦涩而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甚至在国内都被认为太难懂。
《聂隐娘》不晦涩吗?西方影评人说他们都看懂了。
贾樟柯的多数影片在西方享有很高的美誉,就我视野所及,好像《天注定》的口碑最佳。结果一部也未能进入百大,让我始料不及。过去20多年的中国电影,贾樟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三峡好人》也是我最喜欢的新世纪贾樟柯作品。
▲《三峡好人》剧照
我记得选《无间道》时,还挣扎了很久。尽管港片衰落了,但我必须选一部港片。我在《桃姐》和《无间道》之间犹豫,我个人偏爱《桃姐》的中式情怀和中式表达,但我知道《无间道》在外面名气更大,IMDB的榜单上有《无间道》没有《桃姐》。按照之前的逻辑,我应该选《桃姐》,但我最终妥协了,因为我预感投《桃姐》一票其实是废票。
我始终在“跟着感觉走”和“跟在众人走”之间徘徊,只是,我的感觉跟外国同行的选择相差并不太远,基本上在同一跑道。如果我的最爱是商业大片,估计跟总榜不会有任何重叠了。
最终榜单上的四部华语片,绝对都够格进入21世纪华语十佳。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评选,评上的都是经典,但并非每一部经典都能被评上。欧洲三大以及美国奥斯卡也是如此:入围的基本上都是优秀之作,但年度最佳未必能入围。比如去年最出色的美国片,在我看来是东木老先生的《萨利机长》,但居然未能获得一个提名。BBC百大21世纪影片的第一名是《穆赫兰道》,当年也没有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
▲《穆赫兰道》剧照
年度评选有长处也有短处,长处是评委们对影片有着新鲜的印象,短处是缺乏时间上的距离,容易受第一印象的掣肘。而像BBC这类评选,能弥补年度评奖的不足,当年的遗珠可以重新捡起来,让公众看到它的夺目光彩。之前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英国的《视听》(Sound and Sound)杂志每十年一次的评选,跟BBC的一样,评委的来源非常国际化,而且每位评委的榜单会公之于众。美国电影学会(AFI)1998年推出了一个百大美国电影榜,2008年又更新了一次,它跟奥斯卡一样是美国电影专业人士评美国电影,但因为有了历史纵深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奥斯卡做了纠偏。我曾统计过AFI这个百大榜,发现如下结果:大约三分之一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三分之一曾获提名但未获奖,还有三分之一连奥斯卡提名都没得到。
有趣的是,《视听》和AFI的榜,第一名均为《公民凯恩》;BBC的百大美国片,排名第一也是《公民凯恩》。《公民凯恩》当年仅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它的江湖地位,正是由这些经过岁月积淀的判断逐步造就的。
这次应邀为BBC评十大喜剧影片,我略微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以下是我的选择:
1. 《热情似火》(美国)
2. 《土拨鼠之日》(美国)
3. 《楚门的世界》(美国)
4. 《布达佩斯大饭店》(美国)
5. 《仁心与冠冕》(英国)
6. 《摩登时代》(美国)
7. 《奇爱博士》(美国)
8. 《虎口脱险》(法国)
9. 《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
10. 《大话西游》(中国)
▲《大话西游》剧照
我不再刻意设定一定比例的华语片,但依然保留中国视角。我没有系统看过法国喜剧片,但我知道,中国影迷最爱的肯定是《虎口脱险》(塔蒂的喜剧片或许影史地位更高,但我基本无感);《三傻》在印度曾破票房纪录,但它在西方是否广为人知我不清楚,但该片在中国绝对是口碑爆棚,质量更是不输于《摔跤吧爸爸》。
如果只选一部中国喜剧片,选周星驰的应该没错。但选《大话西游》更多是站在80后的角度,其他好几部对我同样有效。喜剧的地域性特别强,中国喜剧要被外国接受,暂时仍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我把它排到最后,反正这票是浪费的。(根据评选规则,排第一名的影片得10分,第10名则得1分,最终是所有评选人的分数相加,排出名次。)从实用的角度,我应该选《功夫》,因为这是老外最熟悉的周星驰电影。
接下来聊聊那七部英语片。看官可能发现了,我偏爱冷幽默或黑色喜剧,最好是隐藏一些社会内涵。《土拨鼠之日》《楚门的世界》《布达佩斯大饭店》均不是那种让你哈哈大笑的喜剧,《摩登时代》和《奇爱博士》倒是用了大众化的肢体喜剧,但社会性、批判性极为强烈。
我很想选一部巴斯特·基顿的影片,很纯粹,很高明,甚至可以说高雅,但我又不想被视为考古学究,所以默片就限于一部吧。
我也想放一部伍迪艾伦的作品,应该会选《子弹横飞百老汇》吧。但我可能潜意识中没有把他的作品当作喜剧来看。
我也没有选歌舞片,绝大多数歌舞片同时都是喜剧片,但我觉得,它们的歌舞属性强于喜剧属性,应该把它们归入未来的歌舞片榜单。
我的十大中,《仁心与冠冕》比较偏门。我不想选《巨蟒与圣杯》,尽管该片必定高票上榜,但“英国周星驰”离我有相当的文化隔阂,正如英国影迷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大话西游》的妙处。其实,我想到了《一条叫旺达的鱼》(A Fish Called Wanda),我心目中极其精湛的英国喜剧,但“旺达”(Wanda)这个梗在西方被用滥了,选该片可能会被看成东施效颦。1949年出品的《仁心与冠冕》是文人喜剧,那调调深得我心。甚至,它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国影片。它是一部英国式的黑色喜剧。
▲《一条叫旺达的鱼》剧照
黑色喜剧有一种奇妙的作用,它往往让你在心底里偷着笑,或者默默地悲伤,但它一定会逼你思考。
很好奇,哪天BBC若评选百大英国片,《仁心与冠冕》(Kind Hearts and Coronets)会排到第几名。这个片名出自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句,意思是“好心肠和高爵位”,原句的意思是“心地善良胜过黄袍加身”,片中有反讽的意味。
比利·怀德是我最喜爱的导演,把他的作品排在第一我毫不犹豫,困难的是选哪部。《桃色公寓》也绝对够格,《七年之痒》也不差,但《热情似火》大概最雅俗共赏吧。想想那些男扮女装的优秀影片,比如《窈窕淑男》和《窈窕奶爸》,都能在这儿认祖归宗。
都是不得不看的绝世佳作,硬要N选一,或千里挑十,遗憾延绵不绝哪。一个人都有那么多方案,那么纠结,十个人评选,结果就是上述可能性的N次方。所以说,再好的榜单也只能当做指南,切莫误解成金科玉律。看片多了,你也会形成自己的榜单,并推荐给别人。票房有客观排名(不作假的话),但艺术水准要分出冠军亚军,实在有点牵强。
题图为《春夏秋冬又一春》剧照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