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苏群
苏群和你分享篮球和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苏群

你听过我说无锡话吗?

苏群  · 公众号  · 篮球  · 2025-03-31 14:17

主要观点总结

该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关于无锡鼋头渚樱花盛宴的视频内容,以及对于无锡方言和城市的看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视频内容

作者分享了在无锡拍摄的鼋头渚樱花盛宴的视频,展示了无锡樱花的美丽。

关键观点2: 无锡方言的介绍与现状

作者讲述了自己会说流利无锡话的背景,并介绍了无锡方言的特点。随着现代化进程,无锡方言的使用人群逐渐减少,但作者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保留方言。

关键观点3: 无锡城市的变迁与活力

作者分享了无锡城市的变化,现在愿意接纳来自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并认为他们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作者欢迎年轻人到无锡来,欣赏风光和美食,成为新无锡人。

关键观点4: 无锡樱花的重要性

作者强调了无锡樱花的重要性,介绍了鼋头渚风景区是赏樱的热门地点。无锡的樱花独特之处在于太湖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请先打开上面这个视频,这是我前几天刚刚在无锡拍的鼋头渚樱花盛宴。

我19岁离开无锡到北京上学,后来30多年一直生活在北京,到现在我还能说非常流利的无锡话。

但很多人并没有听我说过,下面这个视频是我用无锡话邀请大家每年三月底去无锡看樱花。开头只摘了两句,更多的是在视频的结尾处。

无锡话是吴语的一部分,“吴”所包含的范围,应该是 长江以南,浙江以北,上海以西,南京以东。

这个地区就是最早的吴国,因地处江南水乡,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带来的丰沛的水资源,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

但因为纵横阡陌,耕作打渔,自给自足,交通多以水道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范围比较小,最终造成“五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打个比方,我小时候住在无锡郊区的中桥,父母工作的单位是央企钻探工具厂,被农田包围,周围村庄的口音就和我们说的无锡话不太一样,多走几个村,口音又不一样。无锡和市辖的江阴和宜兴,口音差别很大,至于无锡和常州、苏州、嘉兴、常熟、镇江,相互间口音更是天差地别,而现在开车到这些地方,少则二十几分钟,多则一两个小时而已。

我爷爷奶奶家在无锡惠山的北面,因此我父亲跟我三个兄弟对某些词的发音也不一样。

我离开无锡到北京上学的时候,大部分无锡人不会说普通话,北方人到无锡也听不懂。这种情况,在整个江南地区都一样。

我到北京上大学,如果和我无锡的同学说无锡话,北方同学乍一听,以为我们在说日语。这是因为我们的方言包含了非常多的古音,据考证,唐朝的人能听懂现在的无锡话,苏州话,常熟话。

比如普通话的“我们”,无锡话叫“奈尼”,“他们”叫“陀哩”,“糊涂”叫“神志下(发成wu)智”。很多很土的词我都不会说,但能听懂。

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开放,年轻人流动越来越大,无锡方言和全国很多方言一样,用的人越来越少,词汇量也在不断萎缩。如今的北方人到江南,再也不用担心没法交流了,因为所有人都在说普通话。

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虽然方言的消失很可惜。现在的科技手段发达,方言的完整保留有很多手段,至少不会像古代唐朝、宋朝、明朝的话,不知道他们怎么说的。

当初我离开无锡,就再也不愿回去工作,因为嫌这个城市太小,没有什么发展机会,南方人又比较精明和排外,我不太喜欢。

现在这一切都变了,每次我回无锡,跟我交流的年轻人绝大部分来自外地,我很喜欢他们。

无锡这个江南水乡,需要更多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去把她变得更好。正是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性格,让无锡重新充满了活力,无锡话的逐渐消失,跟这样的收获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老话有“南人北向,北人南向,都有福”的说法,就是南方人到北方去定居,北方人到南方定居,都会不错。

所以,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到无锡来做“新无锡人”,把无锡变得更美。

要认识无锡,可以先从欣赏风光和美食做起。看无锡风光,第一个要去的是太湖,去鼋头渚——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我热爱这座花园城市,希望你来赏樱,吃小笼馒头,做新无锡人。

这两个视频是为鼋头渚风景区做的。


小时候跟父母来春游,我完全不知道是来看樱花,也不懂有什么好看的,就为了看完上去吃广福寺的素面。


其实,这里是世界三大赏樱之地,另两个在日本的青森和美国华盛顿。但无锡的樱花独特在于太湖水。


太者,大也。太湖,就是很大很大的湖。


有关无锡的樱花,我在六年前写过一篇文章《 终于,我回家乡无锡拍了一次樱花 》,里面有很多照片。但当时贴的视频很不清晰。


现在重贴一下,画质强多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