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O2O商学院
O2O新媒体第一平台,以日均超50万阅读的影响力,致力为读者提供新鲜、深度、有料的商业财经读物,为企业提供全媒体品牌策划、内容原创、推广传播。 无干货,不接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哎咆科技  ·  Apple 智能国行版要来了,苹果官宣! ·  10 小时前  
ZOL中关村在线  ·  备受期待!曝苹果下周将发布新款iPhone ·  昨天  
ZOL中关村在线  ·  你的第一部手机是iPhone还是安卓? ·  昨天  
EETOP  ·  国外AI专家深度剖析:盛赞DeepSeek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O2O商学院

超越富士康,打败康师傅! 19岁败光1个亿后,他从街头混混逆袭“台湾首富”

O2O商学院  · 公众号  ·  · 2017-07-03 22:20

正文

版权声明
  • 来源:新兴产业投资联盟 (ID:enmeiluyanpt)

  • 内容整理自极客网、砺石商业评论、界面新闻、科技创业内参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 O2O商学院投稿及建议:[email protected]


从小街头称霸,

却凭借街头哲学,成为众所周知的 米果大王

19岁当老总赔 一个亿 ,压力大到想自杀,

却依靠“虽千万人吾具往矣”的精神,

从台湾发迹,再到新加坡上市,

打败了同样发迹于台湾的 康师傅

2016《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

打败富士康郭台铭,以 610亿身价 成为台湾首富;

他认为读书不宜过多,实践出真知,

对子女要求高中毕业后不允许升学,堪称另类“ 虎爸 ”。



2006年8月18日,上海虹桥机场停机坪上,

停着一架八亿四千万元台币的湾流G200,

而主人就中国家喻户晓的食品品牌 “旺旺” 的缔造者,

蔡衍明!



1

19岁败光1个亿

成为家族“败家子”


蔡衍明出生于台北市一个富贵家庭,在家排行老幺,深受父亲的宠爱。与比尔·盖茨从小热衷甚至痴迷于计算机有所不同的,尽管蔡衍明出身台北富贵家庭,但他从小不爱读书,却爱街头称霸当王。


对蔡衍明来说,大部分知识都来自电影与街头,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电影,从小看到的世界便与一般人不同。他觉得“ 在街头看一年,胜过读三年书。


高中时,由于两次和学长发生冲突,处于叛逆期的蔡衍明索性退学。


彼时,蔡父蔡阿仕刚刚接手了友人经营食品代工与外销的宜兰食品厂。 或许是看到自己的老幺整天无所事事,想调调其脾性,于是便将食品厂甩手塞给了蔡衍明。



时年 19岁 的蔡衍明,当惯了公子哥自然是心高气傲,虽然没有任何商业和管理的经验,也根本看不懂财务报表。


他回忆说:“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这样的他,却做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决定—— 不再做代工外销,要做自己的品牌产品。


“代工要看别人的脸色,要被压价,甚至随时都可能踢你出局。”蔡衍明决定做自己品牌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当时,宜兰食品厂是一家外销加工厂,主要生产鱼罐头。蔡衍明转做内销后, 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



不过,照葫芦画瓢学别人打品牌、做内销,蔡衍明没有迎来预料中的成功,相反地,一年多下来, 赔掉一个多亿(台币) ,不得不找家里贴钱补救,落下个“败家子”的称号。


当时只要别人多看他两眼,他就觉得人家在笑他,更因此 患上了抑郁症,一度想跳楼自杀。


2

从台湾到大陆,

带领旺旺成功抢占市场


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后性情大变,“我以前很乐观、很招摇,拜把子一大堆。 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动收敛,因为一个人成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失败。



3年后,22岁的蔡衍明观察到 台湾稻米资源过剩 ,盘算着如果做日本米果生意,应该可以扳回一局。于是,他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寻求合作。


但64岁的桢计作社长连连拒绝,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


蔡衍明锲而不舍,两年后,他终于用诚心打动了桢计作。


在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后,蔡衍明便很快推出了旺旺产品 ,并在台湾市场快速崛起,站稳脚跟。就这样,宜兰食品厂变作了“旺旺”食品厂。



1983年开始,凭借师承米果之父的技术优势,大手笔的营销投入,快速的渠道入侵, 印着“旺仔”标志的米果热卖全台湾 ,而蔡衍明更是利用先发优势和成本优势,主动发起价格战,甚至将可口、义美等竞争对手挤压出市场,而 旺旺则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1992年,蔡衍明在台湾的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的局限性太大,“ 不够刺激!


对于为何选中大陆,蔡衍明的回答相当中肯,“ 我不会英文,不去内地还去哪里?


和其它台商不一样,蔡衍明并没有选择沿海城市,而选择了 湖南 。理由是旺旺投资额仅仅千万级别,在外资汇集的沿海城市,不会引起政府重视,而在湖南,旺旺作为当地第一家台资企业必定能得到许多优惠政策。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资源又使原料供应有了保证。


此后的发展印证了蔡衍明独到的眼光。



旺旺在内地的开局并不顺利。最初,蔡衍明计划通过郑州糖酒会这个窗口,向内地经销商介绍米果产品,也收到三百多份订单,但是,会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


这让蔡衍明有点措手不及,员工提议将产品运回台湾,但蔡衍明觉得这样一来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成本,于是 仍决定将产品在内地出售


两个月过去了,销售仍然没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 蔡衍明决定将这批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学生试吃。 没有想到试吃活动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独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装立即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旺旺”的名号不胫而走。


蔡衍明抓住时机,以大手笔的广告投入增加宣传力度, “你旺我旺大家旺!” 的台词很快人尽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


旺旺一炮打响,在大陆投产的当年就创收2.5亿元人民币


3

打败康师傅

200天成功转投港交所



1994年后,200多家食品厂加入“米果大战”,其中就有同样来自台湾的康师傅。激烈的竞争使米果价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眼见竞争者的一拥而入,蔡衍明一边再度祭出价格屠刀, 推出四个副品牌迅速砸低米果的市场价格,使米果从最初的一公斤50元,骤降到1公斤5元钱。 这种惨烈如“割喉”式价格战非常奏效,对手来的快,脚跟未稳就被旺旺“斩草”出局。


此外,为了降低成本,蔡衍明 拼命扩大生产规模 。“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我就给各县政府写信说要投资,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我”。当时正值招商引资热潮,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收到不少回应。


此后,他又掀起几轮价格战,将竞争对手杀得所剩无几, “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能够撼动。


1996年,旺旺在新加坡上市。 由于上市后表现平平,蔡衍明决定转投港交所。



2007年 ,蔡衍明以私人名义向高盛(亚洲)、瑞士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12家银行财团联贷8.5亿美元,用于收购新加坡上市的中国旺旺26.35%流通股股份,以完成私有化, 转投H股


从撤离新加坡,到登陆港交所, 前后只用200天 旺旺的市值则从35亿美元提至51亿美元。而这一年,中国旺旺的营收也突破了百亿元人民币。


4

跨足媒体行业

用实力成为媒体大亨



2008年,对于旺旺来说,更像是一个发展方向上的分水岭。


此前,蔡衍明一直专注于休闲食品行业,虽然旺旺集团也投资了医院、酒店、物流等产业,但食品主业的强势印记从未在旺仔形象中褪色过。


直到 2008年11月,米果大王蔡衍明画风突转——以个人名义出资收购了台湾中时媒体集团旗下的《中国时报》、《工商时报》、《时报周刊》和中时电子报、中天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成为媒体大亨。



在食品行业闯荡30年,功成名就的蔡衍明跨界投资传媒产业, 立刻引来无数的解读 ,有人评论这是蔡老板荒腔走板的一次跨界玩票,做得了好厨子,但能做得了文人,卖得了字吗?


更何况,中时集团是台湾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且不论行业的敏感性,单就这笔生意来说,彼时已经摇摇欲坠的中时集团恐怕就是行业内的顶级高手也难回天,蔡衍明自己也说这笔投资肯定是亏钱,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份公益事业。


不过,生意还是生意。面对在前东家受伤连续巨亏的中时集团,商人蔡衍明先是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内部整合,打通了原本各自为政的旗下媒体,极大调动起了旗下媒体的联合作战能力, 一改此前的“自由之风气”


虽然并没有在专业上有多少干预和改变,但蔡衍明在经营管理上大大加强了管控,一切以财务优先,并要求采编部门重视盈利。通过 业务部门与编辑系统的整合 ,采编部门主管可以身兼运营部门总经理职务。通过如此这般的举措,蔡衍明一再冲击中时人过去的思维模式。



很快,这家拥有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媒体等多业态的老牌传媒集团,在名称前面加上了“旺旺”二字之后,终于摆脱了连年的巨额亏损。蔡衍明跨界传媒不但没有如外界评论的荒腔走板,反而越做越有感觉,连续并购传媒资产且处处紧跟行业的风向变化。


媒体业务经营的好,而蔡衍明始终认为: 媒体的重点责任,应该是考虑怎么让民众的日子过得更好,这比较重要。


5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