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东方家庭教育

看了邻居985毕业在家啃老10年的儿子,我才明白“童年富裕症”,正在制造一批新型穷人……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公众号  · 育儿  · 2025-04-04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现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特别是那些来自中产家庭、拥有高学历却选择闲散度日、缺乏内在动力的年轻人。文章通过几个案例,指出了童年富裕症的问题,即物质越丰富,内心动力越不足。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唤醒内驱力的方法,如保持适度饥饿感,经历挫折,自由探索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文章主题

文章讨论了现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特别是那些拥有高学历却选择闲散度日、缺乏内在动力的年轻人。指出了童年富裕症的问题,提出如何唤醒内驱力的方法。

关键观点2: 童年富裕症的概念和危害

童年富裕症指的是那些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物质世界丰富,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努力的意义和目标。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奋斗的动力,陷入迷茫和无所事事的状态。

关键观点3: 唤醒内驱力的方法

文章提出了几种唤醒内驱力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度饥饿感,经历挫折,自由探索,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找回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关键观点4: 案例分享

文章分享了一些案例,如陈时鑫和庞众望的故事,他们虽然家境贫困,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这些案例说明了内驱力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5: 父母的角色和责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和精神世界。要有勇气打破温室的束缚,让孩子在风雨中成长。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主创团·六六

前几天,陪妈妈晚上出去遛弯,听楼下的邻居讲起这样一件事:

邻居张姐,毕业于西安交大的儿子,已经在家闭门不出整整10年了。

据说张姐家条件不错,自己是企业中层,老公是律师,从小就特别舍得给这个独生子花钱。

3岁开始双语启蒙,周末穿梭于各个兴趣班之间。他的卧室堪比小型图书馆,从《十万个为什么》到《时间简史》一应俱全。

可是名牌大学毕业后,男孩却在入职七天后,因为职场的一点小挫折,立马辞职回家了。

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走出过家门。

期间张姐想让儿子去考研,要么去找个工作,他都无动于衷,每天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

听说,邻居书房里堆积如山的考研教材早已落满灰尘,衣柜里挂着的正装从毕业典礼后再未上过身。

张姐如今到处跟人控诉:

“一看到我儿子这样子,我就后悔为什么要生下他!供他好吃好穿,一路供养他上了这么好的大学,结果现在每天在家打游戏,日子过得颠三倒四的。还说不得,一说就要死要活的!”

谁能想到,这个曾让全家引以为傲的“天之骄子”,如今成了父母心头最深的隐痛。

邻居家困在房间里的儿子,何尝不是现在许多年轻人面临的困境?

《半月谈》杂志曾在调研时发现了一个新兴的奇特群体,叫“城市蹲族”。

城市“蹲族”特指来自中产家庭,拥有高学历,却选择“自甘堕落”、每天闲散度日的一群年轻人。

毕业于985高校的王彬,在应聘屡屡碰壁后,干脆选择了彻底“蹲平”——

“只要不花钱,就没人强迫我上班。”

他选择放弃对物质的追求,不买车不买房,不婚不育不谈恋爱,就能把一年花销控制在2万块内,每天在家虚度时光,闲散度日。

想起心理专家贺岭峰教授讲过的一个案例:

一对复旦大学教授夫妇向他求助,他们有一个14岁的儿子,男孩深陷抑郁,几次试图割腕、跳楼。

他的父母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带儿子来找他。

男孩和他吐露心扉说:

“我现在14岁了,我父母都是著名教授,所以我从小该吃的、该玩的、该去的已经都体验过了、经历过了,我觉得人生也没啥遗憾了。

我妈我爸都是大学教授,不也就是个社畜吗?你看他俩平常夫妻关系也不好,整天吵架,有啥意思?

我以后要是出去上班,还得遭受社会的鞭打,干嘛要被折磨一遍以后再死呢?反正早晚是死,我还不如现在就死!”

贺岭峰听完之后,竟然无言以对。

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叫 “童年富裕症”

指的就是那些生长在经济条件还不错的家庭里的孩子,每天不缺吃不少穿,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人生没有目标,找不到努力的意义。

最后每天得过且过,无所事事的混日子。

有心理学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童年富裕症”正在制造新一代“空心娃”——物质越丰富,内心动力越不足。

这一代的孩子可以说是接受着最优质的教育,享受着最丰盛的物质条件。

但是他们却无欲无求,精神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贫瘠。

还记得那个全奖直博香港中文大学的贫困山区男孩陈时鑫吗?

他出生在四川凉山一个贫困的小村庄,背靠大山,全家都靠父亲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生活。

平常在家他就帮着妈妈做农活——插秧、拔稗子、割谷子,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

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去山上采蘑菇、采茶叶,或者到河沟里捉泥鳅,然后把卖的钱拿来买书本、买文具。

他在县城里念初中,为了方便照顾奶奶,每天要骑行十几公里走读,一到冬天手脚就长满冻疮,疼得要命。

15岁,他又独自一人来到离家300公里的成都念高中。

为了弥补与同学们之间的巨大差距,他夜里打着手电筒蒙在被子里、早上天不亮就借着路灯背单词,练习口语。

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终于考上了南京大学。

上了大学,他也从未懈怠,每天勤工俭学,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拿到了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的直博录取通知书。

还有2017年,以744的高分被清华录取的庞众望。

他家境极其贫寒,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瘫痪只能靠轮椅行动,自己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可他却从未抱怨命运不公,一边捡空瓶子卖钱贴补家用,一边努力学习,想打破命运的桎梏,为家庭争一个出路。

为什么寒门容易出贵子,因为他们心里有一腔孤勇,只想好好读书,努力走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信念感,就是少年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内驱力。

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孩子呢,每天不愁吃穿,想要最新的鞋子、最时尚的衣服,父母二话不说就买;

想去哪个城市玩,想吃什么好吃的,父母都会尽量满足。

可父母却忘了,当一个孩子想要的全都能被满足,他就习惯了伸手即得,就很难再有去探索和奋斗的动力。

俞敏洪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的儿子不可能成为第二个俞敏洪。”

因为俞敏洪自己从小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在生活中磨炼出奋发向上的坚韧心志。

而儿子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无法再复制他的成功和高度。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现在身处“富裕”的孩子,唤醒内驱力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最理想的状态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一种“饥饿感”,因为它可以促使一个人进步。

在教育上,只有让孩子保持“适度饥饿”,他才会努力去得到。

“船王”赵锡成的家庭被称为“美国华人第一家庭”,他的六个女儿全部毕业于常春藤,其中4个毕业于哈佛。

几个女儿都大有作为,大女儿赵小兰担任过美国交通部部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女性;

三女儿赵小美曾任纽约州消费者保护厅厅长,小女儿赵安吉是赵锡成的接班人,被誉为新一代“华人女船王”。

赵家虽然算得上富裕,却把几个孩子送进了公立高中;

每天几个姐妹都要早起料理自己的内务,赶校车上学,回家由姐姐带头自觉地读书,平常还要分担家里的家务琐事。

夫妇二人要求几个女儿独立、负责,把钱花在当用的地方,平常在外面的花费,不论多少都要拿收据回家报账。

他们对孩子的吃穿虽然俭省,但在学习和教育上绝对不省;

比如大女儿赵小兰从小就学会了高尔夫、骑马、溜冰,还弹得一手好琴。

平常夫妻俩绝不娇惯孩子,给孩子们立下了严厉的规矩。

小孩不准在父母动筷前吃饭;

晚上十一点之前必须回家;

自己的家务要自己做,不要让别人催;

宴请客人时,每个人都要出来接待、打招呼,为大家上菜;

正因为这些规矩,才能让女儿们时刻保持初心,不断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奋斗。

这些案例都在告诉我们: 父母要“狠心”让孩子吃一些苦,给他们一些挑战,让他们经历一些挫折。

比如可以带他们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一看,感受一下真实的生活,知道赚钱的不容易。

平常要求孩子自己做家务,例如洗衣服、扫地,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

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自己想做的事,哪怕跌倒了,也要学着自己站起来。

“适度挨饿”,会让孩子变得坚韧、积极,内在动力也会更强。

当我们用物质为孩子堆砌出完美的童年城堡,别忘了在城门上留下一把钥匙。

《商业周刊》出版的25个最佳观念专题报道,开篇就写着这样一句话: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给他们太多财产。”

真正的富养,不是给孩子锦衣玉食的生活。

而是让孩子在风雨中懂得,人生最珍贵的不是站在领奖台上,而是跌倒后能自己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前行。

这需要每对父母都有勇气,亲手打破自己建造的温室,让阳光和风雨自由地照进孩子的生命。

点个 “在看” ,希望每个孩子无论顺境逆境,都能走出自己的璀璨人生。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你若喜欢,点个 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