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结合我们日常教学实践及观课议课的常态,也可以说,教学流程就是各个教学环节流动的过程。那么,王荣生教授为什么用“课堂教学流程”而非“课堂教学过程”来表述呢?我觉得,一字之差,含义深远。
流,即流动,含通畅、顺畅之义,课堂教学流程,即要求各个教学环节(或板块)之间,如流水般衔接无缝,推进得自然顺畅、恰到好处。而这一要求,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而并非教学设计。这样一来,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调控能力等等教学智慧,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依据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接受状况(即生成),对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才能引领学生朝着流程终点有方向地生成。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及时调控,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疏导处”,“疏导处”处理得好,就会呈现出完美的课堂教学流程,反之,只能是僵硬的环节拼接。
我们需要从郑桂华老师《安塞腰鼓》一课调控流向的关节处进行具体学习。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郑桂华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流程的调节、疏导,全部建立在学生学习状况,即前一环节生成的基础上,或为填充学生理解的不足(放2分钟录像),或为纠正学生关注点的偏移(圈一圈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的句子),或为解决学生的困惑(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或为推动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是这些句子?他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所有的调节活动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旨归。这样的课堂教学流程,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真正产生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