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医病因
HP感染
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最常见。
2.西医病理
(1)十二指肠溃疡(DU)多发生于
球部,前壁
;胃溃疡(GU)以
胃角和胃窦
小弯常见。
3.中医病因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位在
胃
,与
肝、脾
相关。
4.临床表现
慢性、周期性发作和
节律性
发作。
(1)部位:多位于上腹,可偏左(GU)或偏右(DU)。
(2)典型节律性:DU
空腹痛和/或午夜痛
,腹痛进食后缓解;GU多为
餐后痛
。
5.特殊类型
(1)复合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
同时发生
的溃疡。
(2)幽门管溃疡:
缺乏典型症状
,
餐后即出现
剧烈疼痛,质酸剂疗效差,易出现呕吐或幽门梗阻、穿孔或出血。
(3)球后溃疡:十二指肠乳头的
近端
。夜间疼痛和背部放射痛多见,易并发出血。
(4)巨大溃疡:
直径大于2cm
。易发生慢性穿孔。
(1)出血:
最常见
,上消化道大出血
最常见的病因
。DU出血多于GU,尤以十二指肠
(2)穿孔(X线)。(3)幽门梗阻:呕吐宿食,吐后缓解。查体:胃内有震水声。
(2)X线钡餐:有
确诊
价值。龛影—直接征象,痉挛性切迹—间接征象。
(3)HP检测:
快速尿素酶试验为首选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用于根除治疗后复查的首选。
三联疗法:PPI(XX拉唑)或铋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中三选二
。
(2)抗酸药物治疗:H2受体拮抗剂(xx替丁)、PPI(xx拉唑,首选药物)。
(4)手术外科指征:①大出血经药物、胃镜、血管介入治疗无效;②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性溃疡;③器质性幽门梗阻;④GU疑有癌变。
证型
|
证候
|
治法
|
方药
|
肝胃不和
|
胃脘胀痛,痛引
两胁
,
情志不遂而诱发
或加重,嗳气,脉
弦
|
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
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
|
脾胃虚寒
|
胃痛
喜温喜按
,
畏寒肢冷
,泛吐清水,腹胀便溏,舌边
齿痕
,脉
迟缓
|
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
黄芪建中汤
|
胃阴不足
|
胃脘隐痛,
似饥而不欲食
,口干而不欲饮,舌红,
少津少苔
,脉
细数
|
健脾养阴,益胃止痛
|
益胃汤
|
肝胃郁热
|
胃脘
灼热疼痛
,胸胁胀满,泛酸,口苦口干,
烦躁易怒
,舌
红
,苔
黄
,脉
弦数
|
清胃泄热,疏肝理气
|
化肝煎合左金丸
|
瘀血停胃
|
胃痛
如刺
,痛处
固定
,有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
瘀斑
,脉
涩
|
活血化瘀,通络和胃
|
失笑散合丹参饮
|
1.西医病因
癌前状态包括: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慢性胃溃疡;③胃息肉;④残胃炎;
⑤巨大黏膜皱襞症。
2.西医病理
(1)胃癌的发生部位
胃窦部、胃小弯及前后壁,其次在贲门部。
(2)大体形态分型:①早期:病灶局限且不超过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②进展期:超过黏膜下层;③晚期:侵及浆膜或浆膜外者。
(3)组织学分型:胃癌以
腺癌
为主。
3.转移途径
(1)直接蔓延。(2)淋巴结转移:
最早、最常见
。(3)血行转移:最常转移到肝脏。(4)腹腔内种植。
4.中医病因病机
病位:
胃
,与
肝、脾、肾
等脏关系密切。
5.临床表现
(1)上腹痛,伴纳差、腹胀、体重下降。
(2)
左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6.并发症
(1)出血。(2)梗阻。(3)穿孔。
7.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X线钡餐:局部胃壁僵硬(皮革胃)、皱壁中断,蠕动波消失,凸入胃腔内的充盈缺损,溃疡直径多
大于2.5cm
,边缘不整齐,
半月征、环堤征
。
(2)内镜检查:胃镜结合黏膜活检:诊断
最可靠
。
8.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9.中医辨证论治(5实2虚)
证型
|
证候
|
治法
|
方药
|
痰气交阻
|
胃脘
满闷作胀或痛
,
胃纳减退
,有
吞咽哽噎不顺
,苔
白腻
,脉
弦滑
|
理气化痰,消食散结
|
启膈散
|
肝胃不和
|
胃脘痞满,时时作痛,
窜及两胁
,
嗳气
频繁,舌红,脉
弦
|
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