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焦虑星球笔记》,作者是[英] 马特·海格,因为作者得过忧郁症,写作时很敏感,这本书帮你接受自己。
以前推荐过他的《活下去的理由》:
40条对抗抑郁的生活建议
2019年第90本书
从广告商到保险推销,从新闻编辑到恐怖主义者,都会利用恐惧来贩卖自己的观点,让一个普通人随时接受各种新闻过载与信息轰炸。
另外,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间,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你该如何坚守人性?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充斥着如此多的美容产品和服务,只要我们想变得更年轻、更漂亮,总可以找到一大堆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充斥着美容博客、美妆博主、在线健身教练的时代,美容美体的建议可谓是满坑满谷,其数量之多前所未有。
节食减肥书、健身房会员卡、YouTube上打造“人鱼线”“马甲线”的健身视频、“健身英豪”视频和“面部瑜伽”视频满天飞,对我们施以全方位地轰炸。
如果以上这些都不起作用,没关系,我们的手机上还有无数美颜神器和自拍滤镜。
不管男女都沉迷于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不能自拔,
我们所承受的轰炸之猛烈也可谓是亘古未有。
不仅仅是电视、电影银屏和广告招牌,还有社交媒体,所有人都在以最佳面貌示人,大多数人的形象经过了滤镜的美化。
我们的身体绝不可能像明星模特 那样紧实匀称,永不衰老,因此我们得学会接受现实,摒弃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不现实的理念。
即便没有理想中的完美身材,我们也应该安之若素,甚至喜欢上我们纯天然的身体。
厌弃自己的身体于事无补,它并不能让我们变美。
如何在网络上保持理智:
一份不切实际、严格执行难过登天,因此我很少遵循的戒律列表
1. 练习节制。
尤其是节制社交媒体。
任何你喜欢的事物只要达到了不健康的沉迷程度,一律狠心节制。
认真练习吧,让“节制”的肌肉更发达。
2. 不要在网上查询症状,除非你之后想用七个小时说服自己你活不到晚饭的时候。
3. 请记住,没人在乎你的外表。
他们只在乎他们自己的外表。
这个世界上担心你外表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
4. 要知道,看起来无比真实的事物也许并不真实。
你可以在网上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但线下世界仍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测试这种友谊的照妖镜。
一旦你下线一分钟、一小时、一天或一周,这种友谊的消失速度之快足以令你心惊乃至心寒。
5. 要知道,人的复杂性远胜过社交媒体上的一段推文。
想想一天之内你的脑海中会碰出多少条相互矛盾的念头吧。
再想想你这辈子曾置身于多少个自相矛盾的立场。
你可以倾听网络上的意见,但绝不要让一个草率武断的意见定义一个完整的人。
6. 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关注你憎恨的人。
关注你憎恨的人并不能让你的义愤有一个正当的出口。
它只会火上浇油。
它只会诡异地加强回声室效应,让你越发地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其他不同意见都是异端歪理。
不要自找不痛快。
不要压制其他的声音。
只需表达你要坚守的立场即可。
然后相应地多浏览积极的内容。
7. 不要玩评分游戏。
评分不代表价值。
永远都不要用评分来衡量自己。
要想人见人爱,你估计得做这个世界上最乏味的人。
莎士比亚无疑是从古至今最伟大的作家,没有之一。
但他在Goodreads上的评分相当平庸,只有3.7分而已。
8. 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患得患失上。
我并不是说要你信佛——好吧,其实应该要有一点点佛教徒的豁达。
生命不仅意味着喜欢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喜欢自己这个人。
10. 坚守人性,抵制算法。
不要被算法牵着鼻子走,最终变成漫画版的自己。
关掉弹出的广告,摆脱回声室效应。
不要让匿名者把你变成你在线下最不齿成为的那种人。
做一个谜,而不是盲从者。
做一个让计算机捉摸不透的人。
永葆一颗同理心。
不走寻常路。
抵制内心的任何机器人倾向。
坚守人性。
1. 请记住,新闻带给你的情绪与新闻本身无关,它只是你的反应。
网络和即时新闻频道报道新闻时就恨不得让我们变成无头苍蝇。
我们很容易相信世道真的变差了,可事实上也许只是新闻给了我们这种错觉。
媒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有信息带来的强烈情绪。
2. 限制自己看新闻的时间。
作者 Facebook上的好友黛布拉·摩斯最近发的一条消息就比较应景,她说:
“请记住一点,我们1973年一天只看两次新闻,一次是早上看报纸,另一次是晚上看电视新闻。
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把尼克松踢出了白宫。
”
3. 要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暴力。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纷纷指出,尽管如今可怕的事件层出不穷,但我们的社会远没有以前那么暴力。
“如今肯定还是存在暴力,”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诺瓦·赫拉利说道,“我住在中东,对这一点自然有切身体会。
但纵观整个历史,如今的暴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少。
今天死于暴饮暴食的人多过死于人类暴力的人,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
4. 多接触动物。
非人类的动物具有疗愈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在于它们没有新闻。
狗、猫、金鱼和羚羊根本不在乎新闻。
于我们而言无比重要的东西——政治、经济以及所有不断波动的玩意儿——于它们不值一提。
可它们的生命和我们一样仍然得到了延续。
5. 不要为你无法掌控的事而担忧。
新闻中的事件差不多都是你无法掌控的。
所以不如做点儿实际的事——让更多的人关注你所担心的问题,如果某件事你有兴趣而且能出力,那么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
与此同时,也接受你无法掌控的事。
6. 请记住,读坏新闻并不意味着这世上就没有好新闻。
好新闻遍地都是。
现在就有很多,全世界比比皆是。
它们在医院里,在婚礼上,在学校里,在办公室里,在产科病房,在机场到达大厅,在卧室中,在收件箱里,在街上,在陌生人温暖的笑容里。
日常生活中深藏着亿万种奇迹,只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1. 不要认为你有义务一直在线。
在并不遥远的、只用信件和固定电话的过去,联系一个人很慢,不仅不可靠,而且还得费点劲儿。
到了如今,找人不仅不花钱,还简单便捷。
但这种便捷的背后是我们应该一直在线。
我们应该迅速接起电话,及时回短信,立刻回复电子邮件,时时更新我们的社交媒体。
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背负这个“义务”。
有时我们可以让他们等。
我们可以不更新社交媒体,它们就算陈旧过期也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我们的朋友是真朋友,他们会明白我们需要一点儿空间。
如果他们不是真朋友,为什么要费心为他们一直在线呢?
2. 关闭自动通知功能。
这一点至关重要。
这可以让我保持清醒。
我指的是所有的通知。
你不需要任何通知。
请拿回自己的控制权。
3. 每天留点时间远离手机。
没人随时随地需要手机。
我们睡觉不需要把它放在床边。
我们在家吃饭不需要把它放在桌边。
我们出去跑步不需要带着它。
想知道我现在是怎么做的吗?
我出门散步不带手机。
我知道把这也算作了不起的成就实在有点滑稽,但对我来说就是如此。
这就像一种锻炼。
需要下一点儿苦功夫。
4. 不要每两分钟按一次手机的Home键看屏幕。
要学会心动而手不动。
5. 不要把你的焦虑程度和手机上的电量还剩多少格捆绑在一起。
6. 不要对手机破口大骂。
不要对手机苦苦哀求。
不要和手机讨价还价。
不要把手机扔到房间的另一头。
它不在乎你的感受。
7. 不要把手机放在床边。
大多数人睡觉时喜欢把手机放在床边,因为他们把手机当闹钟。
大多数时候我把手机放在床边。
我父母把手机放在床边。
我认识的每一个人也都把手机放在床边。
你知道,手机其实可以放在另一间房中,或者放在卧室的另一个角落。
也许这样有点不切实际,但有目标、有值得为之努力的梦想终归是件好事。
8. 学会奉行手机应用的极简主义。
如今的手机应用已满坑满谷,我们可以下载到手机中的应用几乎有无限多。
然而选择越多,决策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压力也就越多。
我们出生时,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手机!
即便如此,生活还是一样美好。
9. 不要一心多用。
我们的手机可以帮我们做任何事,从看地图到给吉他调音,几乎无所不包。
我们很容易以为我们可以同时做许多事
神经系统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认为,互联网时代虽然鼓励我们一心多用,但我们天生就不具备这种功能。
“
一心多用会奖励大脑不集中注意力,从而形成一种多巴胺上瘾的恶性循环。
此外,它还会无形中增加压力,降低智商。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持续的专注而获得巨大的回报;
相反,我们只会因为完成了上千件看起来很伟大的小小‘糖衣’任务而获得空洞的奖励。
”
10. 接受不确定性。
我们之所以忍不住查手机,归根结底是不确定性在作祟。
你想知道别人有没有回你的消息,但你不知道他们到底回了没有。
所以你要查一下。
你想知道你刚发的照片或状态更新有没有反馈。
但为什么我们必须立即知道?
为什么就不能等睡完觉、开完会、散完步、看完电视、吃完饭、做完白日梦之后再看?
想想你昨天查了多少次手机吧。
你真的有必要这么频繁吗?
如果你一天只看几次手机,比如说五次,那又怎样?
难道天会塌下来吗?
1.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工作,你就能做得更出色。
如果你喜欢自己的工作,工作就不再是苦差。
试着把工作当成富有成效的游戏吧。
2. 不要把如何完成更多工作当成目标。
你的目标应该是如何减少工作量。
做一个工作上的极简主义者。
极简主义的核心是四两拨千斤。
我们的工作文化似乎大半在强调千斤拨四两。
卖力并不一定总能和成就画等号。
3. 设置界限。
每个星期、每一天都要给自己留一小块时间远离工作、电子邮件和种种鸡零狗碎。
5. 要知道,你的收件箱永远不可能空荡荡。
接受这个事实吧。
6. 工作的目的应该是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一点儿,不妨尝试用这种工作态度工作。
这个世界塑造了我们。
让世界更美好,反过来这个世界也会让我们更友好。
7. 善待自己。
如果工作的“弊”大于金钱的“利”,那就别做了。
如果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欺凌或骚扰你,不必含羞忍辱。
如果你恨你的工作,只要午休时能逃离办公室,那午休一到请立即逃离。
永远不要再回来。
8. 不要以为你的工作大过天。
伯特兰·罗素曾说:
“精神濒临崩溃的症状之一,就是深信自己的工作无比重要。
”
9. 工作的时候不要对他人言听计从。
要听从自己的内心。
你只有一次生命。
所以,活出自己的精彩永远是王道。
10. 不要做完美主义者。
人本来就不完美。
人做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更不完美。
不要把自己当机器人,你是活生生的人。
不完美又如何?
要知道进化来自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