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V智识
欢迎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CV智识

抢占标准制高点,中国5G到底打算如何商用?

CV智识  · 公众号  ·  · 2019-05-17 21: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中国企业在5G标准中到底有多大的分量,在这5G商用元年又是如何推动应用落地的呢?


作者: 张    雪

编辑: 张丽娟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 国际电联确定的主题为“ 缩小标准化差距 ”(bridging the standardization gap)。


之前十年的主题,世界电信日涵盖了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城市生活”“农村”“女性”“创业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个方面。而今年的“缩小标准化差距”,显然也是有背景含义的。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标准统一推动着业界形成共识,进而转化为产业成果,并进一步商业落地。


正如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所说,2019年被称为5G的商用元年,从北美欧洲中国日韩澳大利亚各个地区都在开始商业落地。


而单纯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各大运营商一直都有一系列的计划,以及相对的,高通也会有新的方案推出,这也是今年在国内5G预商用的一个起始的原因。


那么中国企业在5G标准中到底有多大的分量,在这5G商用元年又是如何推动应用落地的呢?


或许可以从CV智识和创客总部于5月14日举办的5G沙龙,以及5 月16日-17日的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获取到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在 5G 标准中的地位

业内有俗语流传:“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可见“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也是一种游戏规则,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就会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获得巨大的市场经济利益。正因为如此,标准领域竞争不断上演。



所谓的“缩小标准化差距”说明在现在和以前的标准制定中存在着标准鸿沟。


那么标准鸿沟是如何形成的? 在通信专家金峰看来,标准领域的鸿沟形成原因核心主要是利益和信息安全问题。


所谓利益,第一,核心企业都想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塞进标准,如果谈不拢,他们就各建一套标准体系;第二,各个国家技术发展各有侧重点,他们企业组团去标准组织制定标准时,也会面临谈不拢的问题。


安全则是指政府不希望标准当中的核心技术被其他国家公司所掌控,使得国内信息存在全面泄露的风险,因此选择自建标准。


标准对于国家以及企业抢占话语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以前发展中国家很难在标准中有一席之地。


就中国的标准来看,中国以前虽然市场颇具规模,但因为技术水平不够,故而话语权比较差,但如今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话语权不断提升,尤其通信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尤为明显。


在5G标准制定中,我国厂商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掌握较高比例的核心标准。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3月,我国提交的5G国际标准文稿占全球的32%,主导标准化项目占比达40%,推进速度、推进质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华为、中兴、OPPO和中国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这4家公司,一共拥有全球36%的5G标准必要专利 ,是中国公司在4G专利中占比的两倍多,可见中国通过产业链的努力正在逐渐增强了在标准领域的话语权,缩小了标准差距。



同时,我国三大基础运营商也积极参与了5G标准制定。


比如,在5G性能标准制定过程中,中国电信主持了5G基站基带性能的技术讨论和标准制定,牵头组织3GPP官方技术标准的撰写;中国移动在2017年12月牵头完成首版5G网络架构国际标准;


中国联通则在2018年11月主导3GPP发布了首个Sub-6GHz 5G独立部署的终端射频一致性测试标准,为5G时代终端一致性测试提供了技术依据,为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就在大会上介绍称,“在5G领域,中国移动从需求到标志性技术再到架构设计,成为国际标准主航道的主力军,我们牵头5G无线网场景与需求标准,发布了’5G之花’—5G标准的基本需求构架。应该说,这也是中国对世界5G发展的一大贡献。”


这一切也正如徐皓所言,国内去年6月5G的标准刚刚开始做,今年就已经开始各种日常商用,而且相比4G的时候,包括20多个运营商在相互推广,小米华为等都在推5G手机, 这个速度要比世界同期快很多,影响力也要相对比较大。


商用元年的 5G 落地应用


当然,在标准之下,2019年成为5G商用元年这一判断已然成为业界共识。车联网、智能工厂、VR/AR体验、远程医疗等应用场景仿佛触手可及。


洪泰基金副总裁宋楠


洪泰基金副总裁宋楠 近日就在CV智识举办的5G沙龙中谈到,从目前来看,低成本窄带连接的小范围小场景,基于一个家庭一个小的产品解决方案是很有意义的。


未来5G的基站铺设将会变得非常密,现在厂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比如说智慧灯杆,而这些东西终会把我们的公共设施和城市设施全部都云端化智能化,我认为这是5G能够给物联网带来的应该说最大的好处。


而对于被炒的大火的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领域,宋楠则觉得这些复杂的应用场景不是单靠低时延就能解决的,因此短期内不会实现落地。


中国移动资深专家傅艳霖


与此同时, 中国移动资深专家傅艳霖 也在此5G沙龙中指出,目前来看5G对于的个人用户的市场可能并没有特别大的直观的提升,但是对于行业它通过它的更强的性能,比如三大关键性能指标,根据灵活的网络需求,它可以通过网络切片等网络新型边缘计算技术定制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而来满足更多的创新的应用场景。


中国信通院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杨红梅也在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表示,边缘计算的主要应用是解决5G时代的超高可靠、低时延的需求。


毕竟,如今边缘计算的应用主要包括解决智能工厂等本地式应用,解决AR/AR等分布式内容,以及 应对超低时延的应用需求,如自动驾驶、远程机器人、远程医疗等。


傅艳霖在5G沙龙中进一步谈到,首先AR/VR,其实这个行业属性可能并没有很明显,而且大家比较熟知,和个人使用也会更贴近一些。


不过,AR/VR还可以用在其他领域,比如工业巡检、智慧课堂,娱乐直播等场景,它们通过5G网络特点能够极大增强现场沉浸式的感知。


他举例说明, 无人机也是分布式内容的一种,在巡检过程中,它需要搭载各种摄像头进行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同时对于无人机的控制也需要超低时延的网络,包括我国工信部对无人机的一些监管需求,还有行业对无人机使用的一些特殊性能要求,这些都是4G网络不能完全支持。


此外,在工厂的应用场景中,5G和融合的切入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机器换人、柔性生产和机电分离。


现在已经落地的的场景包括以代步的机器视觉巡检边缘计算相关的继续去留心点,通过AR设备进行的设备年检,解决当前产品质量管控难、安防巡检、生产环境监测、设备点检操作难等问题。


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


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 也在5G沙龙中指出,工业4.0就是在工厂里面做到全自动化,5G技术可以实现“无线以太网”,助力实现工业自动化。


比如工厂里部署的摄像头能够实时告诉运维者车间运转情况;车间里的自动运输车能够依靠车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自动识别车间的通道并行驶;而5G的高可靠低时延特性能保证机械臂或机器人实现99.9999%的可靠性,等等。


他以音乐会为例来说明,如果大家去参加音乐会的时候,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用同样的网络来传输照片或者当时的视频,这样就会给现有的网络增加很大的负担,甚至可能传输不出去信息。那么,今后的5G或许就会解决这样的传输问题。


此外,5G跟AI的相互连接,之前必须在云端实现的技术,很多的ps技术场景已经可以直接到手机和其他终端上了。


傅艳霖还谈到, 在能源方面,去年6月,中国移动与南方电网发布了5G智能电网,未来提出电网的智能化,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配电环节,因为很多停电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此环节上。


但是通过5G网络,能够实现电网的差动保护场景,两个配电设备之间同一时间的绝对差值如果超过某一阈值就会产生故障,那么在两端的配电设备通过搭载5G的终端,基本上在十毫秒的级别时刻进行电流对判断电流的差值大小,从而避免故障的产生。


最后, 关于一直被业内认为最先落地的5G应用——车联网,在CV智识的5G沙龙上,各位专家也展开了讨论。


傅艳霖认为5G车联网其实正在向自动驾驶发展5G的能力,也就是使自动驾驶真正成为现实生活的应用提供了这种能力,使自动驾驶变为一种电话线。


他谈到,如果要实现高精度定位车路协同融合感知紧急故障处理等能力,其实是需要在车机本身加装海量的传感器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那么这样其实会导致车辆本身的造价成倍的增加,因此只有在5G真正网络条件完善之后,才会不需要加装海量的传感器,使5G的自动驾驶成为现实。


徐皓也认为,一个自动驾驶的车需要跟周围车辆环境进行交互,以便明确彼此的行驶意图。但是各个车上的车载雷达和传感器的精度并不一样。


如果你的车载得到的信息可以交流到别的车载上,可以给同样车同时看到周围的环境,可能比一辆车看到的话更清楚。


中兴通讯5G产品国内市场副总经理闫丽娟


中兴通讯5G产品国内市场副总经理闫丽娟 则谈到,无人驾驶是5G车联网的一个部分,但是现在的技术还不能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


而这个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无人驾驶实际上是什么?它叫做远程驾驶或者说叫做自动辅助驾驶,它更多的概念是利用了工业控制当中低时延的这种特征,通过远程操控来实现对应一个最终的车控制。


这种远程无人驾驶的车它不能开快,因为它的整个反应还是存在一定的时延,不能够自动应对危险的车辆自动协同场景,但是它具备了无人在车里、能够远程进行操作的可能性。


5G商用的现状也正如闫丽娟所说, 总体看5G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场景,我们需要的不是仅仅在网络侧具备高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性的能力,而是需要有端到端的产业匹配和成熟的能力。如果4G是在修路,那么5G是路得更宽,针对性运货的车也得造。


只有各个相关的企 业都在5G技术基础上去不断创新,匹配和完善5G的产业生态,最终才能打造出融合的端到端的繁荣共赢的新产业生圈,服务于社会。


这样一来,也或许会跟徐皓博士讲的一样,5G虽然作为通讯的一个连接,但却可以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以及一些垂直行业产生非常长远和深远的影响。




阅后相关


我是作者张雪

我主要关注5G、人工智能

云计算、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方向

相关报道,欢迎来撩!


我的微信号

18513153858

(烦请加好友备注公司、姓名、事由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