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康霖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我国金融理论研究的泰斗,是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大家,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师,是莘莘学子的良师益友。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先生废寝忘食,迅捷开启了他著书立说的跨世纪征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有别于其他起步于编写教材性质的著者,先生是“从学说的渊源考察学术系统”。他不仅是”十年动乱”后我国最早出版金融学术专著的名家,而且自成一派,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阐述货币的产生、职能、地位和作用”,颠覆了通常从“价值形态发展来叙事”的既定模式。他明确提出“人民币是信用货币,不是黄金的符号,不能称作’一般等价物’”,解决了“人民币是怎样把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价格”这一学术界当时的理论难题。
先生的思维逻辑、范式路径、独有认知,以及所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凝结的著作,大都在市场上销售一空。其中,所著《金融理论问题探索》受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高度重视,并油印为时下颇具影响的“学术动态”;所著《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被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作为教材之一,油印发给学生。几十年来,先生著作等身,建树卓越。他不仅是转轨期金融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而且在不同时期担当着学术旗手角色。他撰写《货币论》《银行论》《信用论》《利息论》《资金论》《货币流通论》等金融理论系列专著十二部,其中八部获得最高奖项。先生新近出版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以金融视角立意,站位高远,导向鲜明,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提出了独到见解。他出版的《进言献策》文献,呈现了向中央首长、各级领导的书信,记录了在中央部委、省市领导召开的会上的发言。他出版的《调研与认知》专辑,倡导“调研是门大学问”,并记载了多年去各地调研的《报告》,努力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他出版的《曾康霖读书笔记》,留下了他多年来学习“经典著作”“世界名著”“权威文件”的收获和体会。
先生老当益壮,秉持知行合一,不遗余力地参与社会实践。即使退休后仍坚持深入各地调查研究,写出了《以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广大农村为前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论县域振兴战略的切入点、压舱石与推进地》等调研报告。他不仅为理论联系实际创立了全新的标杆,也为后续学者树立了崇高的学术楷模,是金融理论研究实至名归的卓越领航人。令人动容的是,先生在八十八岁高龄时,仍傲立潮头,不远千里南下深港考察,他说他“需要了解改革开放前沿情况,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继续为国家建言献策”。
先生勤于思考,严谨治学。他在理论研究上的丰功伟绩,不仅震撼学术界同行,而且也引起了教育部相关部门的关注。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生即被教育部评为“研究有成就的专家”,并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多次评估中,邀请了曾康霖教授作为专家参与。
1985年,先生被教育部聘为财政金融学科评审成员,参加了由南开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滕维藻为组长,人民大学校长著名金融学家黄达为副组长,北大厉以宁、厦大邓子基、上财席克正等资深名家为成员组成的,对高等学校财政金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评估组。这次评估中,西南财大金融学科获得第五名(第一五道口、第二人民大学、第三南开大学、第四厦门大学),为后来西南财大进入重点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西南财大中国金融研究能有今日之份量和声誉奠定了无可撼动的历史地位。他是继人民大学黄达教授之后享有崇高声誉的金融学科建设大家。
2001年,教育部还派曾康霖教授参与清华大学新建的金融工程专业的评估,出席评估者基本是“两院院士”和顶尖级大咖。这充分说明了先生的学术影响和专业担当,得到了国家学科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委以重任。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定位、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等多方面的统筹规划。早在八十年代初,曾康霖教授即在《金融研究》前瞻性地提出“金融理论教学的内容需要更新和丰富”等真知灼见,并先后发起、组织召开了若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
他在1991、1997、2014年组织召开了三次全国性金融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共撰写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论文三十六篇。他提出“学科前沿不等于学科热点,更不等于对策研究”“学科建设不仅要把握学科发展史,而且必须遵循一定的约束条件和行为原则”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论断,代表着学科发展的方向。他对推动二十一世纪我国金融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当之无愧获得“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的一代宗师。
先生既是著名的金融理论家,金融学科的杰出奠基人,更是德高望重的金融教育家,他不仅造就了一批批才华横溢的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而且创设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先生修为之深、学识之实、育人之智的影响早已超出学术的范围,是教育界公认的巨擘级人才培养大师。他躬行教坛六十载,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笔耕不辍,有口皆碑。他主编了六部教材,邀请校内外在教学方面造诣深、有优势的专家,共同参与编写。这些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内容充实、体系新颖、适合需要,因而其中五部获得最高奖项。先生为我国金融教材建设倾注了心血,为货币银行学理论新体系书写了传奇,为西南财大形成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和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率先提出的金融人才培养“三层次理论”——本科生加强“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硕士生侧重“横向”,即明辨是非、有见解、能分析;博士生强化“纵深”,即站在前沿,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高端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思考”——什么是学科前沿,如何理解学科前沿;博士生培养是“以专带博”,还是“以博带专”;博士生导师在人才培养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探索,至今仍震耳发聩,闪烁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芒,影响并指引着一个时代的金融教育及人才培养。
人间山水长,桃李满天下。文革结束,恢复高考,1978年复校后,先生开始为本科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为硕士生教授基础理论课。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讲课风格和授课方式,深受同学们欢迎。1990年他取得招收指导博士生资格后,截止2020年,即培养出博士70多名、指导博士后10余名。其弟子遍布学界、业界、政界,这充分表明先生对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贡献斐然,堪称国之脊梁,其影响已经产生跨学科作用,凸显其教育报国,为国育才的厚重成就。
先生六十年如一日,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质、饱满的爱心,勤奋工作在我国金融高等教育第一线。立德树人,笃实辉光,富有强大的人格魅力。他爱才如命,爱生如子。先生只要发现青年才俊,就点赞他、鼓励他参加考试。他慧眼识才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常说,人才不是老师培养的,而是先天与后天、家庭和社会交融培养的结果,老师只是起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对那些已经是人才,或者已经展现出人才特质的苗子,他会不拘一格,打破既有框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在正确的时间、在关键的节点将其揽入麾下,加以引导,塑成栋梁。
他视野开阔,求是创新。笔者作为先生的开门弟子,他倡导我跨学科从空想社会主义者货币银行思想入手,考察完整的金融学术系统,因此我受益匪浅。不仅成功地完成并发表了“格雷的货币思想评述”“罗格里德和安凡丹的银行学说”等原创性作品,而且也相对较早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即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胸怀宽广,开放包容。就像家庭中子女一样,众生性格有别,情趣各异,有成功的,有挫折的,有顺风顺水的,也有奋力拼搏的,但无论贵贱长短,他都求同存异,一视同仁,为每一位弟子创造平等发展的空间。微风细雨,润物无声,成功者春风得意时,他勉励、鼓劲,并提醒保持谦逊低调;挫折者迷茫彷徨时,他关爱、支持,及时答疑解惑,帮助绕过暗堡险滩。他有山一样的胸怀,慈祥、伟大、高洁;他又有水一样的性情,温暖、贴心、柔软。走过万千风景,历经人生磨练,我们深深懂得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
正值曾康霖教授九十寿辰,祝福曾教授健康幸福,安泰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