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农村有什么让你觉得最恐怖?
在所有的回答里,
有一个拿下2万多赞的答案,让影单猫印象最为深刻。
它讲了这样一个事情:
答主在农村的奶奶有一天忽然中风,倒地不醒。
然而,答主的叔伯们并没有打算带老太太去看病。
他们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围着老人静静地等。
等她死。
因为在这些人看来,
将近
80
岁去世,这叫
喜丧
,
根
本不值得再花钱去医院治病。
喜丧,这个由两个完全对立的字眼组合出来的词汇,
在一瞬间让影单猫倍感荒诞,也倍感恐惧。
今天,影单猫为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就跟这个词,
以及这个词背后所折射出的可怕现象有关。
这部电影,被王家卫盛赞为中国版的《东京物语》,
这部电影,让豆瓣无数观众在大热天感到心生寒意。
它的名字,就叫
《喜丧》
。
影单猫善意提醒,内心不够强大的,此片请慎看!
下文有剧透!
什么是喜丧?
清末的《清稗类钞》,专门留有一个词条来解释:
人家之有丧,哀事也,而死者福寿兼备为可喜也。
也就是说,
倘若去世的人福寿双全,家族兴旺,在年纪八九十岁时寿终就寝,
这样的葬礼,是可以当做喜事来操办的。
在影单猫看来,
这样的风俗,其实原本意味着生者对逝者的祝愿,
甚至某种程度上,
它还消解了死亡原本代表的痛苦和不安,代表着我们对死亡的宽容与接纳。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
这样一个本该怀揣着善意的习俗,却最终演化成了种种让人恶心的闹剧。
在不少地区,无论老人因何而死,
儿女们为了彰显家族兴旺,自己生前孝顺,
丧事都会被当做喜事来办。
甚至互相攀比,看谁家办得更热闹。
于是,丧礼上不再有悲伤与痛哭,只剩下推杯换盏,敲锣打鼓。
本该肃穆的丧礼,就这样成了一项不折不扣的面子工程。
而这样魔幻的葬礼,《喜丧》的导演张涛,经历过不止一次。
那些历历在目的“乱象”,催生他最终拿起了镜头。
作为一部典型的小成本独立电影,它的拍摄有些粗糙,它的制作有些简陋。
然而,它却借着“喜丧”这一主旨,
用最纯粹的镜头,
完成了一场对现实恶疾,人性痛症最真实,也最赤裸的揭露。
其揭露之狠,讽刺之利,足以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通体发凉!
故事发生在鲁南的一个小山村里,主人公是一个86岁的老人。
她有六个孩子,每一个都是她亲手拉扯大,
但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她还是选择独居。
老人平时的生活很简单,要么在家纳鞋底,要么外出拜菩萨,平和惬意。
然而,一场突发的脑血栓,让这一切都变了。
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独居成了一种潜在的风险。
于是不等老人同意,六个孩子就决定将她送进养老院。
但养老院床位紧张。
想住进去,得先等别的老人去世了才行。
于是, 六个孩子不情不愿地决定,让老人在他们家轮流住。
最开始,老太太准备去二儿子家。
但二儿子打着照顾母亲的名义,
直接拖家带口住进了老人的家里。
恶言恶语,
话里话外,都是想让老太太走。
听出二儿子不过是想霸占自己的房子后,
老人心领神会地交出了房门的钥匙,去了家庭条件更好的三儿子家。
可到了条件好些的老三家,老太太仍不招人待见。
自己拿来的衣服,被儿媳妇直接嫌脏扔到了储物间。
孝顺的孙女替奶奶说句公道话,
却被儿媳妇当着自己的面劈头盖脸一通骂。
最后,孙女决定出去闯闯,又被儿媳妇说是她指使的。
可怜的老太太默默跪在地上,
听着儿媳妇骂骂咧咧,不敢吭一声。
心灰意冷的老太太,去了自己最心疼的小女儿家里。
在小女儿家,她卑躬屈膝,极尽小心。
却等来女儿一句
:
“等到我老了不能动了,我不上敬老院。
我上吊喝药,我死。
给咱孩子省点钱”。
她知道,小女儿也嫌弃她。
最后,老无所依的她回到了原本自己的家。
可那里已经没有她的房间了,
她被二儿媳,赶进了牛棚……
讽刺吗?
当这个老人辛苦将六个子女拉扯大后,
她自己,反倒成了孩子们的累赘,负担。
而死亡,居然成了她唯一还能馈赠给孩子们的东西。
没错,故事的最后,老人自杀了。
像她小女儿希望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