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征
一家同样是制造型企业的知识产权负责人,在几天前刚听到格力发布公告称米家电风扇因侵犯专利侵权,需要赔偿185万元的消息后,向我们发出了如此的感叹。
“这场胜利确实不容易”,这家制造型企业知识产权负责人表示,他认为在中国当前的知识产权环境下,“
无效能够抗住两年
(注:指针对小米)而且还能在最高院二审中认定侵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唯一遗憾的就是判罚额太少了”,他说,“我认为针对他(注:小米)的案子应该适用惩罚性赔偿”。
实际上,有类似想法的企业不止这一家,其它一些制造型企业的知识产权人员也向我们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不过,这场“格力 vs 小米”之争随后剧情出现了反转,先是小米声明否认被告,之后格力又澄清被告是小米产业链企业,其中小米仅占股8%。
这场引发巨大舆论争议的事件或许就此结束了,然而留给中国各领域制造型企业在面对“小米模式”冲击下的知识产权思考,却远未结束。
到底谁会成为第一个起诉小米获得胜利,从而改变细分行业“小米现象”知识产权规则的人?
什么是“小米现象”下的知识产权规则
有人认为小米的商业模式是“硬件+互联网+新零售”,据称这一模式起源于小米创始人雷军提出的“硬件+互联网”理念,通过高性价比的硬件产品结合线上和线下销售,迅速占领市场。此外,
小米还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可以为小米带来持续的盈利和增长。
也就是说,小米手机的用户,很有可能会继续购买小米汽车、电视、空调、洗衣机、吹风机、充电宝、插线板等各类产品,因为小米制造的超高性价比,已经植入了很多消费者的记忆,消费者就有可能持续成为小米品牌的用户。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小米可以进入任何一个想要进入细分领域,即使在该领域之前没有技术研发和基础积累。但是凭借强大的行业资源整合和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够很快的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实现硬件产品的开发制造。之后再凭借小米庞大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直达消费者手中,完成生态的闭环。
然而,在这一模式下,小米从前期切入赛道到用户后期购买小米产品,唯一有一个环节是小米不愿提及、社会也不予关注,但是对于传统细分行业的厂商却难以忽视的问题:
小米应该如何尊重细分行业既有厂商的知识产权。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会在大多数细分行业,
电视、
空调、洗衣机、吹风机、
充电宝、插线板等,都遭遇到了专利纠纷的根本原因。
所以,此次格力“擦边”小米只是暴露出来“小米现象”的冰山一角,这也是为何有很多国内制造型的企业支持格力直接起诉小米的原因。
那么,格力为何没有直接起诉小米?
格力为什么不选择“擒贼擒王”?
小米生态链的核心一定是小米,那么,格力为什么不直接起诉小米,而只是起诉了小米生态链的制造企业?
根据《专利法》规定,专利侵权行为是指:在专利权有效期限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
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
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
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
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浙江星月电器只是制造商,而该款侵权的塔扇产品是在小米旗舰店以小米委托制造的形式进行销售,小米理应有资格坐在被告席上,但是为什么没有?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小米在声明中有了“回怼”格力的底气。
然而,如果格力换做将小米列为被告,小米的法务和专利团队天天都在处理全球的诉讼纠纷,其应对专利诉讼的能力和水平显然要高于制造型企业。
实际上,中国企业历史上在专利攻防上,面对西方专利权人,长期处于守势,这也练就了中国企业一般在处理专利纠纷的“防守”技能要大于“进攻”技能。这和中国足球一样,守门员的水平都是世界级的。中国企业也不例外,一些企业虽然本身创新乏陈,但是不妨碍其拥有强大的破坏他人专利的能力。
因此,这也是任何一家想要挑战小米这类企业的专利权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自己的创新足够领先?自己的专利足够稳定?
当然,格力和小米之间的问题绝非这么简单。这两家都是网红企业,可能还有很多其它因素导致格力目前还难以直接去向小米主张一些权利,虽然格力的塔扇专利要“遥遥领先”于小米。
但是,其它细分行业的创新者,可能就不会这么“惯着”小米了。
不止格力,小米的“对手”有点多
2023年6月的消息显示,
海尔电器
在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起诉了小米专利侵权,其中涉及的可能就是海尔的
滚筒洗衣机
专利,这似乎与小米在2022年10月推出的一款米家滚筒洗衣机,直接将价格做到1699元有关。
然而,不久之后,2023年10月消息显示,小米已经在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反诉了海尔侵犯其专利。根据随后公布的双方之间海尔挑战小米专利无效记录来看,小米这件专利涉及无线控制家用电器的。
目前这三件专利的无效结果是,
小米成功无效掉海尔的一件专利
,
另一件海尔专利被宣告部分无效
,而海尔对小米专利的无效挑战显示已经
结案
,应该是海尔撤回了。
这一结果,最终是两家公司和解了,还是会继续对抗,尚未可知。不过,可以看到,海尔对于小米进入洗衣机市场的举动,用“专利语言”清晰的表达了态度。
除了大家电外,小米在小型电子产品的知识产权方面,也是树敌无数。
鸿雁电器
曾先后两次对小米发起数十起专利诉讼,涉及
智能插座
。小米在2014年发布智能插座,定价在79元。
2020年鸿雁电器首次就智能插座起诉小米、上海创米,2021年对小米和上海创米又发起新的专利维权,应该是上一次撤诉后再次提出新的诉讼,但是后一次提出索赔的专利数量显著增多了
。
制作:企业专利观察
2022年8月信息显示,专注于骨传导耳机的
韶音科技
在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对小米、小米有品等被告
提出了三起专利诉讼
。这或许与小米有品上销售的骨传导耳机有关。
实际上,小米有品上的产品遇到的专利纠纷并不止这一个案例。2022年,作为小米生态链中的负责小米有品中吸尘器产品的
“顺造”对戴森的一件专利发起过无效挑战
。反之,
戴森则成功无效掉过小米的专利
。
这场纠纷源于2021年10月,原告
戴森公司
向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
起诉北京顺造科技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三家被告侵犯专利,涉及米家无线吸尘器K10Pro,
生产者为
“北京顺造科技有限公司”,
委托方为
“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这点与本次格力遇到的塔扇专利纠纷中,小米的角色完全一致。
最终,本案2022年10月,以戴森撤诉告终,是否背后双方达成和解尚不清楚。不过,可以看到,小米的商业模式,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不仅在国内,也在国外。
不仅如此,2022年7月,
小米还成功无效掉了全球首个无线移动充电的专利
,该专利属于
深圳爱码芯科技
,显示出小米或曾遭遇到这件专利的风险威胁。
哪怕是与格力主业相同的
空调领域
,小米近来也遭遇到了挑战。2024年4月,小米的
一件空调室内机外观专利,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理后维持有效
。这也意味着,小米在空调领域依然存在紧张的竞争关系。
不难发现,基本上
小米进入的细分行业,
多多少少
会遭遇到
专利纠纷的问题,这是小米商业模式
中,必须要面对的
。
毫不夸张的说,小米及其生态模式杀入各个细分领域所引发的各行业“人人自危”、“狼来了”的心态和对原有行业领导者知识产权是否尊重等,已经成为“小米现象”下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甚至可以说,“小米现象”已经成为验证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优劣的一个风向标。
小米尊重创新,但是有个“但是……”
小米的商业模式下,遭遇到这么多的专利纠纷,难道是因为小米不尊重知识产权么?
恰恰相反,小米反而是中国制造型企业中最尊重知识产权的,这一点从知产力去年3月的一篇《
八年350亿专利税,小米“咬牙”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