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这一名字源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这似乎构成了一种鲜明的象征——在共和国史上,很少有一座城市能像大庆这样,将物质景观、日常生活、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缠绕得如此紧密。它始于石油的开采,并在此后几十年里迅速成为时代工业地标,影响着新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在《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一书中,现任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侯丽,重新书写了这座城市的发现与规划史。
本书作者侯丽 (受访者供图)
这项研究始于侯丽的博士论文,她将自己的出发点归结于一种“追求身份和意义的努力”。侯丽成长于华北的胜利油田,她的父亲是一名油田工程师,童年时的她总在荒原上游荡,看着陆地表面裸露的天然气与石油孔洞,深入地壳的钢铁机器,以及由泥和砖砌成的平房所组成的厂矿院落,这样的工业与自然景观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而成年以后,她来到上海,就读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目睹了另一场翻天覆地的城市变革。这些经历使她开始思考城市化的动力与类型,也包括城市化的代价。同时,她也希望了解并解释自我身份的来龙去脉。
在这本书中,侯丽还试图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宏大叙事交织在一起。每一章节里,侯丽都平行叙述了一位生活在大庆的女规划师查滨华(书中名为“晓华”)的故事,她是侯丽在同济大学的前辈校友,1962年毕业后前往大庆,在艰苦条件下参与油田建设,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亲历者。直到今天,晓华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相片、日记和信件,这为侯丽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和感受。
在这本书的前言,侯丽引用了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一句话:“地方建设是一种包含了物质、表征和符号的政治活动;个体投身建设于某地,并因为这种投入而被赋予了集体的属性。”因此,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也是关于个人命运与时代的相互塑造。侯丽最想通过这本书回应的问题,是个体如何在宏大的历史架构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如何保持独立性与韧性,以及如何明白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
侯丽 著 张欢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