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多地再现登革热等疫情反弹趋势,病例数量持续攀升。”9月9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明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的疫苗、预防药物或抗病毒治疗药物,对症医治是这种传染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非必要不前往疫区旅行,如果一定要前往,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夏秋季高发,一般自5月份开始逐渐增多,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全人群普遍易感。典型症状是发热、皮疹、“三红”(面、颈、胸部潮红)和“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少数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导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为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多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沿海或沿边地区。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雌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潜伏期1-14 天,一般5-9天。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还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并不发病,但病毒在人的血液中存在,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1.突发高热:发病突然,有畏寒、发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2.皮疹:于病程第3—6天出现,主要为充血性皮疹和出血性皮疹。
3.体痛:典型症状有严重头疼、背痛、眼球后痛及骨、肌肉和关节痛,极度乏力。
4.“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
5.其他系统表现:可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味觉异常、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还有咽痛、咳嗽等呼吸系统表现以及肝脏损害等表现。
对于感染登革热病人来说,
尽早识别尤为重要,
因为这病初期,
太容易和感冒搞混了。
如果两周内有登革热疫区旅行史,或自己活动的城市有确诊病例,再加上上述症状,则很有可能得的不是普通感冒或流感。
沟渠、下水道、地面积水可投放杀灭幼虫的缓释剂(如倍硫磷)。
打扫卫生死角,保持室内清洁,清理户外杂物,蚊虫无处藏身!
居家防蚊:使用蚊香、电蚊拍、防蚊灯、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驱蚊处理,睡觉时放好蚊帐。
外出防蚊:外出活动或旅行时,穿长袖衣服及长裤,外露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
来源:河南疾控、央视财经、广东疾控、深圳疾控、人民日报
监审:范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