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村是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全村1933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1010人,脱贫的担子不轻。”挂职任织金县人社局副局长的贵州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干部王泽东表示,缺人力、少资金、贫困户就业脱贫意识不强,是坡头村在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也是织金县扶贫工作面临的普遍问题。
随着人社部门扶贫干部的到来,这一切开始有了变化。“大多数留村人员因为年老、体弱、多病、残疾、特殊情况等不能外出务工,解决就业问题就要另辟蹊径。”经过走访调查和多方沟通,王泽东为坡头村制定了一套牛养殖和乡村旅游观光结合的脱贫方案。
经沟通协调,上百万元财政资金到位。坡头村有45户贫困户分到了115头牛,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接受人社部门组织的牛养殖等技能培训;村里建起了民族文化广场等乡村旅游观光设施,村民就地实现了就业,贫困的面貌开始改观。
类似坡头村的情景正在贵州省许多贫困山居村寨出现。这其中人社部门建立的一套上下联动的就业扶贫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贵州省人社部门成立就业扶贫工作指挥部,选派了76名干部,组建成9支就业扶贫工作队,到各市(州)和66个贫困县(市、区)人社部门挂职,同时各地选派87名干部到人社厅挂职锻炼。“工作队不但充实了基层扶贫力量,带去了政策、资金、项目,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信息和联动机制。”贵州省人社厅副厅长徐海涛说。
脱贫攻坚,“上下”需要联动、“左右”更要协作。贵州人社部门与兄弟部门、单位共同合作,构建了省市统筹、县为主体、乡镇为重心、村为主战场、户为基本单元的就业扶贫攻坚体系。这种立足最基层、聚焦贫困户的做法成效明显。
一个完善的体系,需要以好政策作依托。《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精准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方案》 ……一系列政策文件,构筑起贵州人社部门就业扶贫工作的“主心骨”。
“一卡一库一台账”也是贵州人社部门就业扶贫工作的一个亮点。“我们通过建立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创业全程服务卡、岗位信息数据库,以及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台账,让数据成为资源。”目前,贵州省127.94万名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基础信息、就业失业状况、就业意愿、就业服务等信息全部纳入台账管理,形成人人有卡、村村有账、县乡有库的数据链,并逐步向网络化升级,“信息生产力”的优势凸显。
贵州省人社部门通过对接扶贫、移民部门,精准掌握就业信息;通过进村入户走访,查准未就业和已就业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就业能力、就业培训意愿;帮助贫困劳动力寻找就业困难的原因和病根,“一户一策”让贫困劳动力享受到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就业扶贫政策;为贫困劳动力直接对接企业、园区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劳动力优先就业。
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收集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160.87万个,开展就业推荐服务29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