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觉得许知远VS马东的访谈太失败了,自说自话,全程尬聊。我很惊诧,我一直以为许知远是很冷门的人物,没想到90后们评价他也头头是道。那个访谈确实不耐看呢,不问八卦,不煽情,没爆点,也没人摔话筒,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里,显得格格不入。据说这节目是给开奔驰G的人看的。不可能的。这帮人是宋鸿兵的精准用户。看的人都在我朋友圈里,都市白领、西二旗打工者、王者峡谷晃悠者而已。人们对「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慢节奏也不太理解,就说这个像刮了胡子的高晓松的人怎么能做视频呢?你们懂个屁,人家可是和「宝岛第一美女」高金素梅传过一段佳话的人物。咱们中国人也不太理解「知识分子」,以为像于丹那样的就是了。冷不丁看到许知远这样「脱离时代」的就说人家「装」。许知远要是给「成语大会」这样的节目当评委,说话特别好听,为人特别圆润,配合各种梗,那才不叫「知识分子」了呢。充其量叫「学术明星」。咱们也不待见「知识分子」,「反智」(anti-intel-lectualism)是流行的,「专家」一定是黑心的,「知识分子」一定是领了美国狗粮的。很多人明明够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号,也不敢承认了,怕死了,恨不得回你一句:「你们全家才是知识分子。」当然,这种认知是历史的债务。「文革」时期的「知识越多越反动」,另一种则是对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如「文革」时期的骂语「臭老九」。导致直到现在,知识分子不敢冒头,更不敢参与公共事务。许知远访谈蔡澜、罗永浩、马东,已经是知识分子能缩到最安全的区间进行「文化观察」的最大尺度了。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一张没有牙齿的嘴,不再具有说出真理的权利。」许知远是有牙齿的,既不颂圣,也不讴歌这个时代,他只是凭借本心来与流行文化的符号人物进行探讨,尽量把娱乐虚无的元素往时代精神脉络的方向导引。很多人看完节目说,这回罗振宇赢了,这回马东赢了。这就是娱乐节目PK设定环节看多了的后遗症。我看到的是,这些问题许知远不问,罗振宇、马东这辈子都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马东,你坐下,来让我们先看一张照片。哇,是悉尼的一个中餐馆的后厨唉,马东撅着屁股洗碗呢。马东,咱们再看一张照片。哇,马季在春晚表演《宇宙牌香烟》的照片唉。《夜空中最亮的星》的音乐起了,马东嚎啕大哭,开始陈述白手起家创业的艰辛。哎,卧槽,老王啊,这孙子,我小学时候的同班同学啊!《凤凰花开的路口》音乐起,马东开始回忆小时候的校园岁月。最后,许知远开始提最后一个问题升华价值:马东,你怎么保证你的节目引导年轻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完美。《人民日报》转载,网友齐夸马东不容易,太励志了,我的天呐。赛义德是这样定义「知识分子」的:「公开提出令人窘迫的问题,对抗正统和教条(而不是制造它们),不能轻易被纳入政府和企业。」波兹纳做了补充:「也不能轻易被纳入其他宗教、社会、学术的教条。」许知远应该不会回应今天满屏对他的 diss ,他实在应该庆幸腾讯还能给他做一档视频节目,能由着他的性子进行议程设置,并且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关注度。后者离商业元素很近了,但他作为「知识分子」也从不忌讳借助这份力量。苏格拉底说过:「有看法的人一点也不比有知识的人差」。所以,我多希望,大家的 diss 是基于价值层面的思考,而不是许知远个人及节目与自身感官冲突来的愤愤之言。
「椅子,是办公第一生产力」
符合人体结构👉才能保证血液循环通畅👉产生更多氧气👉思考更高效👉工作更出色👉赚更多钱👉买更好的椅子👉把你老板踩在脚下👉就现在,请收下日本知名冈村电脑椅制造商出品的办公多功能人体工学转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