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的《权力的游戏》第七季刚结束不久,很多同学一边抱怨编剧越来越水一边感觉意犹未尽坐等第八季。确实自从剧本和开始和原著分道扬镳之后,编剧组和马丁大爷的功力差距就越发明显。《冰与火之歌》的原著不光剧情流畅细节丰富,而且在奇幻小说中也体现了一种难得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有赖于在奇幻的框架下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人情,文化制度,政治军事等等的还原,这也是大作家有别于一般编剧写手的功力底蕴的体现。
许多读者会在看完原著小说后对中世纪欧洲那种与古代中国有着巨大差别的国王领主骑士的封建体系产生兴趣,这种封建体系和我们平常在中国历史语境下讨论的封建是不同的。今天请罗神聊聊这个话题。
▽
讨论欧洲历史的封建背景首先要追寻两个东西,“封臣体系”和“土地领主体系”。
先说封臣体系。封君封臣制首先是一个战争的契约义务,同时也是一种财产权让度的关系。从战争契约义务来说,西欧封建制是一个逐级的庇护人体系。领主承担主要政治风险,被庇护的封臣提供军事力量,双方建立了一套不怎么讲信用的信用体系。
而说到底如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式的封建体系的一个源头就是军事私有制。作为君主发动战争,领主履行的是响应征召的义务而非被调动。而这套不成文机制虽然看起来脆弱,但领主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某种政治集团的一般均衡状态。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法兰克传统的地区,君主还坚持着西罗马晚期的委任体系,虽然不能如同拜占庭(科穆宁时代除外)形成的官僚系统相提并论,但也是一种治理结构。
同理,在弗兰德等地区或者早期士瓦本联盟,本地领主和其他阶级达成了某种合作,城市的雏形在这些地区也较早得到复兴。
这些军事义务的依附关系,习惯法的适用范围甚至高于诸如伦巴第铁券或萨克森明镜等少数成文法体系。直到中世纪晚期自治城市的出现,出于对财产权等私权严格的划分与执行以满足交易需求的原因,自治商业体在与领主的对抗的过程中,罗马法传统才被慢慢复兴。
这种对封建军事依附关系的遵守,常常被参与者解读成荣耀。后世关于中世纪的各种小说,对这种荣耀观也多有体现。《冰与火之歌》里北朝的领主们表现的就很明显。 比如私生子之战之后 雪诺和三傻争论如何处理叛变的家族,是否应该将其土地封给熊岛萝莉等人。雪诺的决定是在维护北境的封建稳定,而三傻的思路更类似于宫廷政治。
而小恶魔为何要求龙妈不要把背叛荆棘女王的塔利父子都杀死而要留下儿子,因为维护河湾地的封建传统并用利益征召之,让他们臣服提供军事义务,相对于强力统治使得自己被视作“外人”要更好。当然,懂政治的小恶魔军事水平太差(主要是看不到瑟曦的脑路),让龙妈强行送了一波,这时候哪怕正确也没人想鸟他的话。
以孟德斯鸠的解读来说,荣耀这种衍生文化相当于不成文体系中的信用额度和约束身份,类似于酒桌文化主导的社交体系中“面子”的作用。
其次是采邑关系。采邑是君主封给领主的土地,采邑不等于完全的财产权,而是更多类似于对于“土地效力”的征收权,这是所谓的“封邑”(feudum)。词源来说是fëhu-ôd,意思是牲畜财产,说到底这和早期氏族血缘或者拓殖的土地制度有所不同,他不是完全的土地支配。封建领主的出现本身是对西欧原有的乡村村长制土地制度的一种整合和再分配。这也是种世庄园制经济的起源。
而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封”和“制”的问题。
然而在货币经济崛起后,因为庄园经济利润率下降,货币资本寻求新的增殖模式,围绕着建立在运输中心和特许权上的公共市场慢慢衍生出自治城市。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束缚于土地生产资料本身的生产关系被前资本主义模式取代了。
以法国中世纪典型的领土制度变化为例子。可参照马孔社会变迁研究的《La société aux XIe et XIIe siècles dans la région mâconnaise》。
公共权威在此书中被区分成了两类即sires和domini,分别对应源自王权的军事指挥性质的领主权(seigneurie banale,领主有领地内公共权益的总和包括军事指挥,司法,征收军事权力相关的税,领主可以征召民夫,领地内的男丁响应参战,但财产是自己的庄园和土地)和源自地产体制的地役领主权(seigneurie foncière,相当于封地,领主对领内人有土地租庸关系,包括土地捐税,年贡抽成,葡萄酒专营的收入,已及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捐税土地权益等)。(注:此处都是学术翻译)
前者主要是领内军事指挥权和惩罚权,后者的核心是征税权。这类领地制度中除却教会特许地和后期王权的军管或司法辖区,在11世纪前基本以大量自由地被持有和领内军事义务分配来进行组织。此时领内并非完全统一规程的采邑体系(比如这种体系的骑士阶级更多是所谓milites castri权性的人身依附),还是以领内私权来进行分配。领内基本分为两类人,拥有军事义务(coutumes banales)的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主要全都严格服从堡主的指挥权、司法权,并负担各种捐税。(注:milites castri指直接依附于领主的骑士阶级这种私,不同于半独立的骑士阶级)
而堡主基本上都是前朝地域显贵,这种领主体制依赖于大量自有地的继承和已经既成的村庄(villa)生产关系存续,不可能存在完全一穷二白的情况,没资产没土地很难搞起来。比如这本书中提到的葛罗家族:
“11世纪中期,葛罗家的自由地虽然有所缩减(像当地其他家族一样),但乌塞尔城堡周围的自由地得以巩固,并开始向外延伸,尽管这些领地中间分布着一些飞地,如教会、骑士和农民的自由地,但它在结构上仍具有罕见的严密性;由于坐落在格罗斯内河渡口附近,它就为确立强制领主制(seigneurie banale)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据点。”而这个所谓据点基本上是加洛林后裔的土地主在领地内慢慢建立起依附性的武装和自由地的义务分配。
而严格按照统一规程的采邑时代,也就是马克布鲁克的区分方式中,大约是1160-1240年才是采邑时代(temps des fiefs),而这种规范化的权益分配(类似的还有此时的弗兰德)实质上带有地域性。seigneurie territoriale这个术语描述的领主体制属于刚才提到的变种,骑士阶级被采邑授予正规化,而劳动阶级分化出了农奴(hommes propres),此时堡垒主的私权关系变成领主的地域依附关系。
而对农民迁徙,明确有限制的是农奴阶级,自由农在农业劳动者里占有相当部分。但是自由农的迁徙依然是相对少见的,甚至未必比农奴逃跑的多,乡土观念不是单纯的文化成因,更多是农村耕植这种生产方式的伴随产物。
所以大规模的领民迁徙基本上是由有组织性的垦荒运动开始的。比较重要的有法国10世纪加强了各领地联系的森林垦荒和后来对欧洲中东部所谓的“东方垦荒”。这些大多都是贵族或土地主的资助下进行的,但10世纪这次比较特殊。
这次垦荒在《文明的进程》和前面提到的作品中都有提到,甚至教会人士也在参与,比如本笃会的修士们(Bénédictin)开垦了鲁西荣(Roussillonnais)的森林和荒地、缅因(Maine)的森林等;西多会的修士们(Cistercien)为诺曼底(Normandie)的清林造田做出重要贡献。
在《文明的进程》这本作品中提到,由于领主间交通和公共区域的打通,由手工业流通带来的货币经济使得公共区域成为商业驻地,城市系统开始建成,货币和实物媒介开始取代领主不成文约定在早期商业里的信用基础,军事领主们开始处于经济衰退状态,地产性权益的地役领主权(seigneurie foncière)开始上升,拥有地产的农民和新阶级开始与领主和正在扩大期的王权交换一些权益,包括庇护和特许。年贡地(censives)开始出现,持有者须支付物质性义务,其数额由习惯法确定。
虽然此时王权还未随着路易六世扩张,但特许也导致了领主本身的变化,比如法兰西王室颁布特许状授权给王室庄园洛里(Lorris),宣布取消该庄园各种旧习惯费用、塔利税(taille)、军事服务、各种劳役征用以及城堡的警卫工作等等,但居民们每年需要支付6德尼埃的住房租金和每阿庞6德尼埃的地租作为补偿。实际上此时,无地当代自由农和领主关系更多也是土地承租关系了。货币经济后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后,领主与自治城市开始对抗和妥协的轮回。
这个大趋势是衰落的贵族最后开始慢慢并入国家体系,从菲力二世到路易八世再到后来的菲力四世,王权扩张伴随着巡视制度(Besitzergreifung durch Umschreiten)和司法辖区制度(bailli)的建立,事务性的行政官员慢慢渗透入领主体系,官僚系统真正意义出现,国王也与城市社团组织达成某种经济协议,包括特许和行业法令。所谓13世纪的封建国(principautés féodales)时代到来。
而后期的农民迁徙就是对新领土的垦荒运动了 ,动因非常复杂,可以写个专著。大致包括农村分工的扩大;土地地产的支持;生产过密化;农产品经营方式随商业扩散;适用于东方垦殖的新田制;大量闲散,丧失义务的武士阶级等等。这次垦殖说到底是新的生存空间和发财机会,促进了一波人的阶级上升。
这也使得原来依赖于乡土的农民迁徙变得更为自由和常见。甚至农奴都可以在通过新的垦荒获得一些财产后,在这个时代也买回自己的权益。比如Constance H.M. Archibald的《The serfs of Sainte-Geneviève》里面提到了一个某地的领主Hubert de Procheterre 的判例,就是拿四分之三的土地换了全家的自由,然后带着财产到了外地。于是领主时代的安土重迁,此时被新的生态取代了,领主权由此开始松动。
相关阅读:
小指头与权力游戏的虚构/真实(上)
小指头与权力游戏的虚构/真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