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搜狐焦点上海
欢迎关注搜狐焦点上海公众平台,每天轻轻松松掌握最及时的楼市要闻,最丰富的上海本地快讯!更多详情请进入:http://m.focus.cn/sh/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本地宝  ·  迎元宵!上海9家老字号汤圆店推荐! ·  2 天前  
上海发展改革  ·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发布!聚焦提升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搜狐焦点上海

黄欣伟:从早教到房地产,该长该短产品线?

搜狐焦点上海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11-28 18:36

正文


孩子在一个早教中心就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不仅是孩子还是家长,和各方人士相处愉快,并顺利结业。就在想要选择下一个早教课程以继续的当口,却发现或被告知该校的产品线戛然而止,于是不得不换一个地方继续。


换一个地方,对一个孩子和孩子家长而言,都是一种次要选择:最为担心的是孩子的重新适应问题,其次家长也面临着更换场所、重新评估教学团队等等问题。


于是(特别是换了地方之后稍有不顺利),一个正常的本能抱怨产生了:“都怪前一家没有升级课程。”


如上都是亲身经历。


事已至此,跳出甲乙双方来旁观,自然是各打五十大板:


产品线是每个商家自己设定的,没有理由要求必须一站式,不想挣这个钱,或者评估费效比之后放弃某款产品供应,难道是罪过?!


当然不。


客户经过一段时间磨合,适应了这个环境并且还觉得不错,自然有做熟不做生的环境依赖,这也很正常,“在商业竞争这么激烈的背景下,我想送钱给你,我又何错之有?!”


客户也没错。




一、 产品线的正比例,只是逻辑上可行





说回房地产。


今天我们见惯了那些动辄几百万平方米的开发模式,也对一个社区里从高层到别墅到商业甚至办公楼一应俱全的综合体,今天回望当时“一个5万㎡的多层社区”,自然有些鄙夷和不堪回首,但那是时代和产业双双不同所导致的进化差异,其实也不应该被诟病。


那么来了: 今天,在上海,一个五万㎡的高层社区,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看待


剔除抬杠的种种,比如“在上海,哪里还有多层的指标”,但如果有呢?


至少冠冕堂皇的一个诟病,就是——产品线不够丰富,业主同一社区内置换的可能被封杀了。


再剔除开发商经济实力等大背景,对于每一个开发企业而言,彼此对自身业务有各自的定位,或者说愿景定位:


笃信“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当然恨不能把各种形态各种业态都开发一遍,一是显示自己胆子大,二来也羞辱房地产“本不是什么高精尖”;


笃信“术业有专攻”的,自然只会就着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开发,这是对细分的尊重和敬畏,所以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不仅是业态上那些“只做住宅”的,甚至可以精细到“只做刚需小三房”的。


这两者,其实也都不能算有错,只是各自对自身的认知不同而已。


丰满产品线的最大优势,在于逻辑推理上存在的画面很美: 你可以先买一套公寓结婚生子,待到经济实力完善之后,需要空间更大需要三代同堂甚至就是需要享受物欲,于是可以在同一社区置换从顶复→洋房→大平层→叠加→联排→双拼→(直至)独栋。


对一个消费者而言,这样的逻辑是成立的,因为居住也存在一个环境适应的大背景,特别是熟悉的交通(回家路线)、熟悉的配套设施、熟悉的邻里关系、熟悉的社区氛围,等等。


开发商应该也乐见这种局面,滚动开发的可能可以从一个客户身上实现两次到多次的销售,就算建设周期赶不上业主的置换周期,保持一个社区人群的纯度,也是一个软实力,可能在未来的二手房市场上,通过保值增值得以体现和放大价差。


看起来正方有力: 【产品线越长越好】



二、离开成本谈产品,至少是个流氓腔





且听反方论证:


产品线过长,首要考验的是开发资金实力(是否够得上),其次是开发团队实力(是否跟得上)。


对老板、员工、供应商、消费者而言,四种人四个立场,都可以理解。


今天的房地产开发,已经不仅仅是开发水平,而是统筹和整合水平,所以就算产品线拉长,也就是一个重复劳动,很难实现理想主义所言的“开发一期改进一期创新一期”,因为那些看起来玄乎的技术领域,其实内行人都知道:“几句话而已”!



站在客户维护、品牌传播立场上,产品线应该长:



1、 客户基数更大

2、 客户纯度更集中

3、 项目传播到达的宽度

4、 项目在区域里的地位

5、 品牌发展的触角



老板是算账的动物,以上五个都OK背后的资金、人力、成本、投入、运维、市场应对难度,这样一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几乎洗白成了褒义词。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答案,或许只能这么说:


如果,你对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信心,并看好某一行业的持续发展,两个条件兼备之上,应该拉长产品线,因为客户忠诚的滚雪球是对营销费用最大的节省。


如果,你因为(初次进入、未来不确定、对自己没信心),或者看空整体市场的发展周期,那么产品线周长控制,是对企业负责,甚至是对社会和客户负责,因为这种滚动出去的都是负能量,那还是能省则省吧。


今天中国房地产市场上,随着准入门槛的提升,一线城市已经形成了只有几家可以参与的超级联赛赛制,这种市场驱动决定了剩下的王者,产品线不长都不行了,特别是那些动辄百万平方米的拿地,不分摊产品形态、不形成滚动置换,就是最大的冒险。


能够拿一个8-10万㎡社区,开发个2-3年不愁卖的日子基本过去了,但也不是说杜绝,只是概率递减也是不争事实。




三、 2016年地价一窝“峰”,产品线的现实命题





落地到具体的问题,产品线已经不是一个未来话题或者说未雨绸缪我们还能且议且思考,而是已经走到面前不能回避的现实命题。


过去两年,地产市场的火热从平静到飙升再回归平静,但双曲线的另一头,是一路上扬不回头的地价升势图,可以想象得出这个双曲线的向上突破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