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玩主戏剧
国内首个专门“做戏”的掌上服务平台——买票、众筹、说评、社交、分享一步到位, 为戏剧迷们打造的专属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湖北经视  ·  狂飙!暴涨!涨疯了! ·  2 天前  
湖北经视  ·  最新决定:取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玩主戏剧

香港没有小鲜肉?因为人家靠的是才华

玩主戏剧  · 公众号  ·  · 2017-06-29 17:32

正文

让看戏成为一种习惯

一切戏剧精彩尽在玩主戏剧APP



本文授权转自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

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香港新生代演员断层的问题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稍微留心这一问题的观众都会发现,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有人说过,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导演、演员以及各种电影圈的人物。比如尔冬升、梁家辉等人不止一次地提过这个问题。


只是这一问题到今天显得更加尖锐和突出了,尤其是在对比了两岸三地的新一代演员之后。 大陆的新生代演员虽然大多都是冠以小鲜肉的名义出道,在演技和电影艺术水准上还有待提高,但毕竟还是出现了像董子健、鹿晗、黄轩等一批颇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而台湾相对而言也有柯震东、彭于晏、赵又廷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新生代演员。

董子健

但是对于香港而言,如果不是真的极其关注香港娱乐圈的观众,可能细细思考之后,还是脑子一片空白,除了陈冠希和余文乐相对年轻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名字了。

很明显,现在看一部香港电影,主演不是“伟仔”、“华仔”,就是“辉仔”等,近年来上映的30多部港产警匪片,也几乎是铁三角“轮流坐庄”。 香港新生代演员断层现象严重,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香港影评人文隽就曾说过,“ 香港电影缺少接班人 。”

扫毒铁三角

如果一定要细数一下如今已久活跃在大银幕上的香港男演员,这种断层的尴尬可能显得更加可怕。

首先,50后一代基本都处于半退休状态,其中以洪金宝(1952,两次金像奖影帝),成龙(1954),周润发(1955,三次金像奖影帝),任达华(1955),梁家辉(1958,四次金像奖影帝)为主。这些人要么是退居幕后,要么只是单纯的客串,要么拍一些明显是为了圈钱的电影,但依旧有着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其次,60后应该是目前香港电影中的顶梁柱,人数最多,也最活跃。其中包括:刘德华(1961,三次金像奖影帝),黄秋生(1961年,两次金像奖影帝),张学友(1961),吴镇宇(1961),周星驰(1962),梁朝伟(1962,四次金像奖影帝),李连杰(1963),甄子丹(1963),刘青云(1964,两次金像奖影帝),郭富城(1965),黎明(1966),张家辉(1967,两次次金像奖影帝)。这一批人中,每一个人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张学友和刘德华

70后则与60后比较相似,只是相对年轻一些而已,其中以古天乐(1970),吴彦祖(1974),陈奕迅(1974)为代表。

而80后,这个本该是香港电影接班人的一代,也本该是现阶段风头最劲的一代,却出现了巨大的断层。这和陈老师的摄影作品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谢霆锋(1980),陈冠希(1980),余文乐(1981)三位应该是香港这一代最靓丽的巨星,前两位完全是因为这一事件淡出电影圈。

余文乐和谢霆锋

至于90后和00后,恕我孤陋寡闻,实在想不起来任何一个值得一提的香港演员。

如此细数之后才会发现,香港电影断层如此之严重。当然陈老师的事件只是一次偶然的灾难而已,香港电影断层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 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以及合拍片的出现 如此一来,造就了无数香港导演和演员北上揾食,为了迁就内地庞大的电影市场,而放弃了港产片的特色,导致许多合拍片不伦不类,口碑和票房双双失利。

《惊天破》剧照

另外,语言障碍虽然看似是个小问题,但却成为合拍片制作成本和时间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许多香港演员不得不为内地市场而临时学习普通话,同时内地新生代演员纷纷上位,导致香港演员在合拍片潮流中,竞争力大不如以往,其在大银幕上出现的机会也就更少了。

最后,合拍片本来就是电影制作公司为了面向市场快速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所以这些电影一般极其保守地走大投资大制作,高票房大收益的路线。相应的,从导演到主演都会选择相对比较保险,具有票房号召力的,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批60后、70后老演员们。

香港电影老面孔

如此一来,新人出头的机会就少。这个道理非常明显,看多了香港黑社会电影的观众肯定深有体会。新人要出头,当然要踩着老人的尸体上去。

比如黄百鸣就是认为合拍片的发展使电影人更重视内地观众的口味,因此也限制了香港新生代演员崛起。在他看来,近年香港导演集体北上,合拍片逐年壮大的趋势,也是令香港电影圈“新生代”机会减少,从而造成“人才断层”的原因之一,“合拍片要面对13亿人口的观众,观众层面广了,制作方向会转变,题材也要迁就内地观众口味。

黄百鸣和周星驰

除了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一些看似“细枝末节”,但也同样重要的原因。比如纵横影圈30年的任达华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新生代演员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要努力一点,别老是去喝酒,拍戏不能一个人带七个人来。年轻人就需要多看看电影、电视,多学习,增进自己的演技。最重要是有职业操守,拍戏不能迟到 。”

在80年代的电影圈,无论新人还是大明星,凡事都是亲力亲为的。比如张国荣,去哪里宣传都是一个人,哪里有跟班的?就算周润发,也是到后期才多了他太太跟着他,并不会带10个、8个跟班的。现在随着经理人公司制度的兴起,新人过份受到保护,出外宣传后面也有大队人马跟着,这只会令新人独立性弱了,产生依赖性,不能独立处理问题。

风华绝代张国荣

当然,这样的问题同时也存在于大陆和台湾的电影市场,基本上是当下整个电影圈子的现状。

除此之外,香港电影人还存在一个比较独特的问题,便是香港青年电影人注重得奖多过票房。比如商业片之王王晶就曾说过: 香港演员北上内地发展不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止是演员,就连中青年导演也是有这个问题。现在有的年轻导演太看重拿奖,所以避开拍摄商业片,这也有弊端 。”

《澳门风云3》剧照

虽然大家可能都不太看得起王晶拍的大烂片,比如《澳门风云》系列,很明显只是为了来圈个钱而已,但是王晶在培养新人和香港电影发展上确实付出了不少努力。而他所指出的,香港电影人卯足了劲为了获奖,而不是为了票房也确实是香港新生代演员断层的原因之一。

更可怕的是,即使如此,近几年也没见到在国际电影节上颇有建树的香港电影,反倒是大陆的部分小众艺术电影令人刮目相看。比如2016年的《路边野餐》、《长江图》,以及将在2017年公映的《不成问题的问题》等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