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夜战、备战考研的你,正走进一个充满伤害与欺骗的世界。这是一个责、权、利不对等的小社会,部分无德的导师早已沦为学术包工头,正绞尽脑汁地算计着如何榨干你的时间和精力。
有些导师利用学生的善良和单纯,把学生当作苦劳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早已身经百战的导师位居高位,手握决定你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边画大饼边威逼利诱。
而涉世未深的你,如同温顺的小绵羊,周围布满了鲜花装饰的陷阱。
我曾愚蠢地踩坑无数,实在不忍心看着更多学子重蹈覆辙。因此,我决定敞开心扉,分享多年的读博感受,也许能够帮助你认清硕博光环下的真相,避免犯下类似的错误。
我觉得,知晓学术圈的阴暗面,并尽力保护好自己,是众多学子读研的必修课。
谨慎地做出读研的决定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基于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设——拥有高学历的导师必然也是具备崇高道德情操的。
然而,学历与道德从来不能画等号。
这个近乎乌托邦式的假设赋予了导师过大的权力,同时又缺乏监督与制约,致使研究生碰上作恶的导师很难向外界寻求帮助。
能做到“诚信”和“公平”,就足以被称之为好导师。我没有加上“善良”这项品质,因为一旦加上,满足标准的导师实在少之又少。在我看来,能否对手中的权力保持克制,才真正体现导师道德水平的高低。
不管他有多知名,大部分导师不会真正在乎你的利益,不管他们表面上对你多么亲切友善。
所以,
务必做好调查,导师的声誉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了解其团队研究生毕业的情况、团队是否有奇葩规定、导师让研究生干杂活的程度、导师是否具备学术指导的能力、团队相处的氛围等因素。
读博等于签了极不平等的合同,出身寒门的学生更要三思。事前甄别比事后觉醒付出的成本小得多。
我曾经对于师生关系有着过于美好的幻想。遗憾的是,那些穿过学位服戴过方形帽的人,那些位于学术金字塔顶端的人,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那些顶着教授光环的人,正逐渐沦为“老板”。大家对此心知肚明,以致于学生当面喊导师为老板,“老板”也欣然接受,装都不装了。
研究生,换个称呼就是,顶着学术帽子被压榨的打工仔,长期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师生关系,比市场里的劳动雇佣关系还要不平等,“换工作”几乎不可能,“劳动仲裁”更是天方夜谭。
当你发现你的导师属于榨油届的“人中龙凤”、画饼届的“马中赤兔”时,一定要及时止损。你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选错了导师。也许不能称之为错,只是运气差了点。
改正错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且你拖得越晚,付出的代价越大。不管是换导师、出国留学、重新考研,还是去工作等,都能让你重新找到想要为之奋斗的东西。
不要展示自己的弱势
你的导师为什么不善良?利益会让人变得自私且功利。钱理群教授曾批评,中国大学生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研究生导师又何尝不是呢?让你跑腿、抢你一作、卡你毕业、劳你筋骨、苦你心智,再以PUA和心灵鸡汤辅助,他就得到了一个称心如意的搬砖人。
只要我们够拼搏,他就能接来更多的横向项目,赚得盆满钵满。只要我们晚毕业,他就能躺平式拥有更多学术成果,论文奖励拿到手软。
导师的恶是有选择性的,欺负学生之前会精准筛选出让他感到安全的对象。导师深知,自己的权力只不过在学术圈里的寒门学子面前有威力。真碰上有点背景的学生,他也可能踢到铁板。在真正作恶之前,他会谨慎地反复确认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
你要单纯善良,但不要对导师无条件信任、毫不设防。请不要随意展示自己的弱小,这不仅无法换回同情,反而更容易成为“食物链”的底层目标。尽管你无法改变出生背景,至少也应该在性格上有些锋芒。
欺负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么委屈。不要让导师觉得你好欺负,不要卑顺过头,因为一味地服从无法换回导师哪怕一点点反思。你不会因为无休止的忙碌而得到闲暇,只能换回更多的任务。导师惯用的套路就是,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让你牺牲当下,以成全他的学术打怪升级之路。
学会区分什么是真正的“为你好”
干杂活,似乎成为了研究生的宿命。下面这些是我亲身经历过或我的朋友们干过的杂活,相信大部分研究生或多或少都被迫做过其中一些:
Ø做和学术研究没关系的横向项目
Ø帮导师写基金申请书
Ø给导师本科生课程制作课件、当助教、批改作业
Ø替导师的MBA学生撰写论文
Ø去财务处帮导师报销经费
Ø帮导师找同学收集发票以便报销经费
Ø帮导师拿外卖、取快递
Ø帮导师查找和自己研究不相关的资料
Ø帮师兄师姐做跟自己研究方向不一致的实验
Ø为导师个人申报的奖项撰写材料
Ø到导师校外的关联公司当工具人
…
…
如果上述杂活只占小部分时间,大部分学生尚能接受。恐怖的是,很多学生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被迫浪费在这些杂活上。
真正的“为你好”
是希望你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术研究本身,去看文献、做实验、做调研、写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发表论文。这才真正有利于你的长期职业发展,能够提升你学术能力,才是真正的“为你好”。
不要轻信自己的导师,别看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擅长PUA的导师,会边给你分配任务边给你“画饼”。
“我们这个团队我最信任你!”、“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让你加入进去是为了让你能学习……”、“你能力达到了,以后我推荐你去学术大牛那儿读博后”……当你看着他殷切的目光,热烈的期待,请在内心默默给他颁发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奖杯。
放弃从家人、朋友那儿寻找安慰
即便和你同一所大学同一个学院的同学,也许对你导师的品行早有耳闻,也无法对你的经历感同身受。
所以,如果你的父母和朋友并没有研究生求学的经历,或者也没有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向他们分享你被压榨的经历并试图寻求安慰,可能只能换回更多的失望。一个人无法理解认知以外的事情,更难以对认知以外的事情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向父母和朋友解释你读研所遭遇的不公和无助,只需要5分钟时间即可判断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对于能理解的父母,你说完几句话,他们就能对你的迷茫做出正确的归因,并提供恰当的安慰。
你最难说服的不是对某一领域不了解的人,而是被灌输过标准答案、崇尚权威和坚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
或许你的家人被博士光环所迷惑,对大学教授的道德水平深信不疑,但至少他们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也努力想要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
聪明的你,可以多看书,或者在网上了解其它研究生的经历,相信你会找到安慰,变得更勇敢和坚毅,也能更柔和地处理,以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
做好最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