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最大的热点之一,应该是朱丹在时尚COSMO晚会上各种
低级失误
。
先是把
张丽娜
差点叫成周丽娜,让张丽娜很是有点尴尬:
而史诗级翻车现场,是她不仅把娜扎认成了热巴,还说成了「
迪丽热妈
~骚~奥~瑞」:
这还没完,可能是为了圆场,她跟娜扎和周冬雨、周笔畅聊完后,又开始
管热巴叫娜扎
:
而在这一连串骚操作之后
(以上是不完全列举)
,被网友声讨的她,贴上的道歉,反而进一
步激起了大家的愤怒:
▲只有圈起来的部分是在道歉,其他都是扯
别的,看起来真的没有多抱歉啊!
作为
科班出身、有相当长工作经验
的
专业
主持人,朱丹的表现不仅大大低于人们对她的预期,甚至很难说达到了行业
平均水平
。
对这次朱丹口误,你可能已经看过很多主题是「敬业精神」和「临场发挥」的文章……
回想一下,朱丹做
主持人
时,口碑就只能说
不功不过
。不像董卿撒贝宁,主持能力都强到出圈。
而当她转型做
演员
后,她老公周一围对她的演技评价,也真
说不上欣赏
:
▲对于这段话,大家的怒点也是「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你老婆」,而不是「朱丹演技并不差」
有些人,明明是
科班专业
出身,但做事总是各种出问题,改行也并无起色,
做啥啥不顺
。
相比之下,有些人,则更像
肖战
这种梦幻型选手。他出道前
做设计师
,能做的有声有色:
而成为明星后,他公认特别出色的,也不止有颜值,还有
高情商
:
对此,很多人只能慨叹,前者能力不足或运势不到。而后者真是
天生超强
,还是命运宠儿——
「做啥都不行」和「做啥都行」之间,差距究竟在哪里?
无论想要变得更厉害,还是想要过得更顺利更快乐,其实都离不开一些简单的
观念更新
——
趁周末和年末,简妮我就来跟大家聊聊看啦~放心,这期很轻松~
01
一味务正业,可以很有害
上学时,想看课外书,或做点课外研究,但被家长无情禁止,理由是「
不务正业!
」
工作时,对工作领域外的事感兴趣,想做点新尝试,但被家人朋友不理解,理由依然是「
不务正业!
」
再比如,年末回家走亲戚,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亲戚——
一说到什么事,也不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几句话压死你:
「我
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我说的还能有错?」
「我做这个
做了一辈子
,关于这行,我说的一定对!」
以上现象或言论,其实都反映了一种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
要做好一件事,就要专业地、持续地、心无旁骛地做。不务正业或从事年限不足,必然导致失败
。
很多人对这定律的理解是,要在一件事上成为专家,
攒够一万小时工作经验
即可。
而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叔父舅父和大姑大姨很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定律。
不然,下次他们训你,还可以找出科学依据:
「我在这行业,工作了三万小时!你才几千小时,你根本
够不上一万小时专家级
,你跟我比?」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不要让你大姑大姨大伯大舅看到这本书
如果从事时间够长就可以成为专家,那为什么学校还要考试?工作还要评级?大家直接比谁的屁股足够硬,可以
坐穿板凳
就好了呀!
事实上,抽离一切刻板印象,我们如何能尽量
客观准确地判定一个人,能否做好一件事
?
我想,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意,归根结底,要看这个人,有没
有做好这件事所需要的各种
「能力」
。
是的,核心是
能力
,而不是
资历
,也不是
领域
。
简单例子,假如你是一个销售员,现在要向一位顾客
推销产品
——
▲特朗普之前的真人秀《飞黄腾达》中,做的好的很多是销售出身,蛮有意思的现象
要了解产品的
优劣势
、了解人性和
觉察客户需求
、选出最适合对方的
产品
、然后通过有说服力的表述
让对方认同
、
让对方信任
等——这些都是
能力
!
你有这些能力,你就能卖出去。
没有这些能力,哪怕你顶着「营销学大师」的名号,在行业内工作了30年,也很难卖出去——
▲大家认为她是假大师,主要是因为物理定律没有赋予人这样的能力
如果你认同
「能力」
才是最终决定因素,那么,为什么我们平常反而更看「
专业对口」、「工作时长」
和
「权威头衔」
呢?
答案依然非常简单,但有点扎心:
因为我们不懂,因为我们很懒
。
想象一下:
让小学6年级生,判断小学2年级生学的好不好,他估计可以胜任。
但如果让他判断大学生学的好不好,他估计就只能抓瞎。最终也只能看一些
好理解、相对客观的指标
,比如分数和排名:
▲但分数和排名能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呢?
有参考价值,但未必全然。
年限、专业和头衔,其实只能算作
佐证
——从事时间长、有过专业知识积累、在业内得到认可的人,一般确实
更可能具备
所需的能力。
但
时间、专业和头
衔,
都
不必然指向能力
——
在
《刻意练习》
中,安德斯·艾利克森就重新澄清了一万小时定律:
所谓的「一万小时」并不是相关时长的简单累积,而需要「
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
「着眼于某个特定目标的练习,与一般的练习是有区别的,因为
并非所有的练习
都能像我们在音乐学生或舞蹈演员身上看到的那样,
能帮助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技艺
……」
「一万小时法则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尽管格拉德威尔
(《异类》作者)
本人并没有说,但很多人把它
理解成一种承诺
,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一万小时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但在我的研究中,
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
。」
什么叫
「刻意练习」
?也许我们应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例子中找启发:
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我们看来非常微小或简单的环节,他也
抱着严格的标准,认真练习,做到最好
——
相比之下,很多人别说「
抱着目的认真练习
」,甚至连「认真练习」也说不上。
对这类人来说,他们虽然看似在「
务正业
」,但
资历
只是一触即破的壳——戳破后,会发现里面的
能力内核是空
的。
更甚至,拿专业资历头衔这类「空壳」压人,本身就是
心虚
的表现——
比如你家那讨厌亲戚,在他说「这行我做了一辈子,你跟我学总没错」时,你是不是很想回敬「
你做了一辈子也就做成那样子,我跟你学岂不是还不如你?
」
▲但建议大家不要真的这样做,会变成大型家庭不和睦现场
总结一下,
能不能做成做好一件事,关键是看能力
。
虽然从直觉来说,「务正业」可以让我们更有相关能力,但也并不绝对如此。
根据上文,只有你有目的地
刻意练习
来提高能力——
浑浑噩噩地做是没用的
!即使你持续地「
务正业
」也没用!
▲学生时代时,很多人会有被爸妈盯着看书,但摆了一晚上pose其实完全没看进去的经验吧!
而即使你很认真,
「务正业」也并不一定是提升能力最有效的选择
——
简单例子,很多歌手都需要做大量
有氧运动
——看起来跟唱歌毫无关系诶!
但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可以提升
肺活量
。要挑战需要高肺活量的歌曲,不一定要一直「务正业」唱歌,去运动很可能效果更好。
董卿
能在《2019主持人大赛》大放异彩,给出精彩评语,跟她
坚持阅读习惯
有很大关系。
我相信她肯定看过
主持相关书籍
(务正业)
,但我也相信,要拥有如此广的知识面,绝对
不能只看主持相关的书籍
(不务正业)
。
简而言之,务正业并不必然带来能力提升。甚至,
只务正业,还会耽误我们提升能力
。
02
为什么有些人什么事都做得好?
我们应该都有过几次,明明平常很认真准备,但考验时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发挥好
的经历——
对于这种情况,你会怎么看?是觉得很不幸
很倒霉
,还是会觉得一点都
不冤枉
呢?
再比如,很多人在发现自己做不好手头的事时,觉得很挫败很不幸,往往觉得,是这件事不适合我,
换件别的事,我就能做好
——
这种想法,会是一段
传奇
的开始,还是会被现实
打脸
呢?
不可否认,
转行
后大放异彩的
人,绝对大有人在。
近有我们的
饺子
导演,明明是医科出身,电影却也拍得特别好:
但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他们的成功,
是否「只因为」他们转对行呢
?
在第一部分,我们讨论过「
能力
」才是核心技能点——但能力又分哪些呢?
一类叫
基本能力
,比如细心、耐心、认真、自律,情绪调节能力、时间安排能力、资料收集能力、资料整理能力、复盘提升能力等等……
而一类可称
专业能力
,比如你要做程序员,你就是要会编程,不然你再细心耐心认真也没用。
▲程序员:歪,叫我吗?我觉得我们的专业技能是熬夜哦……
转行往往意味着
专业能力
上,需要从头来过,但绝不是从0开始——
你的
基础能力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当,都是会用到的,只不过,不同工作侧重点可能不同而已。
打个简单比方,你在游戏中换个角色重新来,还是比你刚开游戏学第一个角色时快的多——
基础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
▲
在《能力迁移》这本书中,作者就把能力分为探索、洞察、制定规则、连接和说服等5类
从这种
新角度
去看问题,很多原来雾里看花的问题,就变得非常清晰。
她这次的车祸型错误,是
完全突然
的吗?不,太
有迹可循
了——
在湖南台时,她就
曾口误
把互动号码读成老东家浙江台的:
如果当时的她,有因为这事件,
复盘
过自己的能力缺失,如对自己
要求不够高
、
不够细心
、在紧
张时容易犯错
等,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
那么,上周这个同类型但更惨烈的错误,应该就不会发生!起码,不会发生的这么惨烈!
当我们做不好眼下的事时,虽然「这件事不适合我」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我们在一些
基础能力
上,也往往有
缺失
,比如不够细心、不会沟通等。
一味地看到「不适合」,而没看到自己的「基础能力缺失」,换个方向,很可能还是一样,只不过
换了一种姿势失败
而已。
▲朱丹演电视剧也是,频繁笑场,并对这种失误不以为然。
我猜测她不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相比之下,那些改行后能做得很出色的人,
他们的成功,也往往不仅由于改行。
比如里根,大家都只看到他从演员到总统,但却很少看到,他的
「能力」
在这两个职业中,是
贯彻始终
的。
他
善于演讲
,在学生阶段,就成为校园里很多俱乐部和运动队伍的
领导人
,其后担任过
运动播报员
。
而后,他试镜成功转行当演员,因为
嗓门清晰、个性自在、体型像运动家
,当时非常受欢迎。
而后,他又担任
美国演员协会主席
(管理岗)
。再后,当选
加州州长
。再再后,由于辩论表现突出,当选
总统
。
如果从
「专业」
的角度看,他的职业生涯可真是
四六不搭
——从播音员到总统,谁想得到?
但若我们从
「能力」
角度看,他的每一次转变都
很合理
:他突出的
演讲和感染他人、被他人喜爱的能力
,可谓贯彻始终。
肖战
不也是个好例子吗?虽然长得帅,但「浪费」了时间做设计师,出道几年也坐过不少冷板凳。
但换个角度,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
理解和体会客户的需求,用耐心且高情商的态度,让对方满意
。
他自己就戏称,自己的
高情商
,来自于伺候甲方爸爸的经验:
而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他对
魏无羡
这一角色的理解,却是很深刻的——
即使以普通人为例,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身边,在
学校时就出类拔萃的人
,在工作中往往也表现优异。
不是命运特别青睐他们,而是他们在很多
基本能力
或者说
做事习惯
上,本来就强于一般人。
比如最近很火的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公认实力强的两位,都是
学霸
。
小细节:普通人拿到任务,往往是
火急火燎地开始做
,做到一半卡壳,或做着做着发现不对。
而他们在拿到任务时,会
第一时间分解
,梳理流程和制定计划,
有目的有条理
地做事,效率和结果自然大大领先。
▲优秀其实是很多方法累积的,并非全然天生,并非不可超越。
从能力迁移的角度看,很多时候,并不是他
「居然」
能做好A,还能做好B,真的很厉害!我别说拍马屁股,拍自己屁股也追不上!好绝望!
而应该是,他
「因为」
能做好A,所以还能做好B——如果我能
加强自己的基础能力,我也能做到!
03
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
知道以上的内容,除了让我们有不一样的视角,
真的能改变
我们和我们的境遇吗?
先是
工作
——很多人
不喜欢
自己的工作,因为觉得太琐碎、没钱、没意义、不适合……
但即使是最没意义的工作,依然可以锻炼我们的基础能力,为我们将来从事心仪的工作打好基础。
认识到这一点,就
不容易用敷衍的态度
,去凑合做每件事。而能尽可能地从每件事中,获得
成就感和收获感
。
比如
小景
,她学生时期就有
跳读漏读
的习惯,拖累成绩。而这习惯在工作时更加要命,有时本身就忙乱,一件事得重做好几遍。
她固然可以觉得「你这个黑心老板,我才懒得为你提升能力」,但如果她保持这一习惯缺点,即使将来
朱一龙约她喝咖啡
,她也很可能看漏或看错地址,被动放男神鸽子啊!
但不妨给自己设置这样一个「
梦想场景
」,让自己意识到,
自己有必要提升基础能力,做自己梦想工作时,才能做得更好
——是不是开心多啦?
受「不务正业」传统观念影响,我们中的很多人,对娱乐的态度是很消极的。
但如果你认同前文,相信你会认同:关键点其实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
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做,从中获得了什么
。
▲敷衍着看一本高数,未必比认真看我们公众号更有所得哦!(点击图片跳转:读八卦看表达能力干货)
最会休息的人,在休息娱乐中,不仅可以感受到
放松
,也可以提升
能力
;中等的,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但
起码获得放松
。
而悲催的现代人,很多时候是最差的那种:虽然花时间娱乐,但内心觉得自己好颓
好焦虑
,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没有得到放松。
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
「专注务正业」并非一定是最好途径
。
就像砍柴,不间断砍3天,未必比有吃有睡有休息的3天砍得多——更不用说有人懂得用电锯!
这点是简妮我的
亲身体会
,前半年工作爆表,天天在
电脑前熬夜
,不仅变胖身体变差,心情也变得很糟。
重新思考休息与娱乐的意义后,
我尽量每天一万步
,散步时思索选题或结构,或跟家人朋友聊天,实际上并没有耽误工作,反而心情更愉悦!
▲但建议大家一定要做拉伸,我之前运动过度就扭到脚了
把注意点更多放在「能力」,
允许自己一定程度上「不务正业」
——
工作时,尽量认真地工作,不要敷衍。
休息时,也让自己充分地休息,无需自责。
只需
尝试2星期
,相信你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状态,特别是心态,大不一样——
如果年末感到沮丧的话,不妨给自己来一个
光明的尾巴
啦!
独立女性
/
道歉教程
/
成功关键
年度计划
/
新年颜值提升
/
短期变美
说话让人舒服
/
沟通技巧
/
会聊天
工作变美
/
摆脱学生气
/
职场达人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