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eTheBeauty
「每一次推送,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变美机会」——干货向的变美小秘密,知乎42w关注的答主Jennyyy的个人公众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BeTheBeauty

朱丹错的只有口误吗?为什么有人总翻车,有人做啥都能轻松赢?

BeTheBeauty  · 公众号  ·  · 2019-12-08 11: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这周最大的热点之一,应该是朱丹在时尚COSMO晚会上各种 低级失误


先是把 张丽娜 差点叫成周丽娜,让张丽娜很是有点尴尬:


▲没想到这只是尴尬的开始


而史诗级翻车现场,是她不仅把娜扎认成了热巴,还说成了「 迪丽热妈 ~骚~奥~瑞」:


▲尴尬的气氛已经漫过屏幕了


这还没完,可能是为了圆场,她跟娜扎和周冬雨、周笔畅聊完后,又开始 管热巴叫娜扎


▲热巴: 不想理你


而在这一连串骚操作之后 (以上是不完全列举) ,被网友声讨的她,贴上的道歉,反而进一 步激起了大家的愤怒:


▲只有圈起来的部分是在道歉,其他都是扯 别的,看起来真的没有多抱歉啊!


大家的愤怒中,其实夹杂不少 失望


作为 科班出身、有相当长工作经验 专业 主持人,朱丹的表现不仅大大低于人们对她的预期,甚至很难说达到了行业 平均水平

▲在综艺《新生日记》里,朱丹的聊天水平也实在尴尬


对这次朱丹口误,你可能已经看过很多主题是「敬业精神」和「临场发挥」的文章……


但简妮我觉得有趣的,倒是另外一点——


回想一下,朱丹做 主持人 时,口碑就只能说 不功不过 。不像董卿撒贝宁,主持能力都强到出圈。


▲他俩的能力几乎是公认的


而当她转型做 演员 后,她老公周一围对她的演技评价,也真 说不上欣赏


▲对于这段话,大家的怒点也是「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你老婆」,而不是「朱丹演技并不差」


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不也常有这样的情况吗?


有些人,明明是 科班专业 出身,但做事总是各种出问题,改行也并无起色, 做啥啥不顺


相比之下,有些人,则更像 肖战 这种梦幻型选手。他出道前 做设计师 ,能做的有声有色:

▲即使不知道是肖战设计的,也可以感觉出设计的好看


而成为明星后,他公认特别出色的,也不止有颜值,还有 高情商


▲因为情商太高像给人下蛊,媒体戏称他是重庆蛊王


对此,很多人只能慨叹,前者能力不足或运势不到。而后者真是 天生超强 ,还是命运宠儿——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做啥都不行」和「做啥都行」之间,差距究竟在哪里?


无论想要变得更厉害,还是想要过得更顺利更快乐,其实都离不开一些简单的 观念更新 ——


趁周末和年末,简妮我就来跟大家聊聊看啦~放心,这期很轻松~




01

一味务正业,可以很有害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学时,想看课外书,或做点课外研究,但被家长无情禁止,理由是「 不务正业!


工作时,对工作领域外的事感兴趣,想做点新尝试,但被家人朋友不理解,理由依然是「 不务正业!


再比如,年末回家走亲戚,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亲戚——


一说到什么事,也不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几句话压死你:


「我 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 ,我说的还能有错?」


「我做这个 做了一辈子 ,关于这行,我说的一定对!」


▲这种长辈形象,电视剧里也经常出现


以上现象或言论,其实都反映了一种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要做好一件事,就要专业地、持续地、心无旁骛地做。不务正业或从事年限不足,必然导致失败


而这种观念,甚至不能说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爱读书的人,应该都听过「 一万小时定律 」:


很多人对这定律的理解是,要在一件事上成为专家, 攒够一万小时工作经验 即可。


而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的叔父舅父和大姑大姨很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定律。 不然,下次他们训你,还可以找出科学依据:


「我在这行业,工作了三万小时!你才几千小时,你根本 够不上一万小时专家级 ,你跟我比?」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不要让你大姑大姨大伯大舅看到这本书


但仔细一想,这种思维其实很是 偏颇 ——


如果从事时间够长就可以成为专家,那为什么学校还要考试?工作还要评级?大家直接比谁的屁股足够硬,可以 坐穿板凳 就好了呀!


事实上,抽离一切刻板印象,我们如何能尽量 客观准确地判定一个人,能否做好一件事


我想,几乎所有人都会同意,归根结底,要看这个人,有没 有做好这件事所需要的各种 「能力」


是的,核心是 能力 ,而不是 资历 ,也不是 领域


简单例子,假如你是一个销售员,现在要向一位顾客 推销产品 ——


▲特朗普之前的真人秀《飞黄腾达》中,做的好的很多是销售出身,蛮有意思的现象


是哪些因素,决定你能不能成功做到呢?


要了解产品的 优劣势 、了解人性和 觉察客户需求 、选出最适合对方的 产品 、然后通过有说服力的表述 让对方认同 让对方信任 等——这些都是 能力


你有这些能力,你就能卖出去。 没有这些能力,哪怕你顶着「营销学大师」的名号,在行业内工作了30年,也很难卖出去——


大家可以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大家认为她是假大师,主要是因为物理定律没有赋予人这样的能力


那么好了,问题来了:


如果你认同 「能力」 才是最终决定因素,那么,为什么我们平常反而更看「 专业对口」、「工作时长」 「权威头衔」 呢?


答案依然非常简单,但有点扎心: 因为我们不懂,因为我们很懒


想象一下: 让小学6年级生,判断小学2年级生学的好不好,他估计可以胜任。


但如果让他判断大学生学的好不好,他估计就只能抓瞎。最终也只能看一些 好理解、相对客观的指标 ,比如分数和排名:


▲但分数和排名能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呢? 有参考价值,但未必全然。


年限、专业和头衔,其实只能算作 佐证 ——从事时间长、有过专业知识积累、在业内得到认可的人,一般确实 更可能具备 所需的能力。


时间、专业和头 衔, 不必然指向能力 ——


《刻意练习》 中,安德斯·艾利克森就重新澄清了一万小时定律:


所谓的「一万小时」并不是相关时长的简单累积,而需要「 刻意练习 」一万小时。



▲你们不要再误会一万小时定律啦


具体说来,这本书说道:


「着眼于某个特定目标的练习,与一般的练习是有区别的,因为 并非所有的练习 都能像我们在音乐学生或舞蹈演员身上看到的那样, 能帮助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技艺 ……」
《刻意练习》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继续补刀:


「一万小时法则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于,尽管格拉德威尔 (《异类》作者) 本人并没有说,但很多人把它 理解成一种承诺 ,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一万小时练习,几乎人人都能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但在我的研究中, 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 。」
《刻意练习》


什么叫 「刻意练习」 ?也许我们应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例子中找启发:


▲细微之处也能注意到并勤加练习,几十年从未懈怠


可以看出,即使是在我们看来非常微小或简单的环节,他也 抱着严格的标准,认真练习,做到最好 ——


相比之下,很多人别说「 抱着目的认真练习 」,甚至连「认真练习」也说不上。


对这类人来说,他们虽然看似在「 务正业 」,但 资历 只是一触即破的壳——戳破后,会发现里面的 能力内核是空 的。


更甚至,拿专业资历头衔这类「空壳」压人,本身就是 心虚 的表现——


比如你家那讨厌亲戚,在他说「这行我做了一辈子,你跟我学总没错」时,你是不是很想回敬「 你做了一辈子也就做成那样子,我跟你学岂不是还不如你?


▲但建议大家不要真的这样做,会变成大型家庭不和睦现场


总结一下, 能不能做成做好一件事,关键是看能力


虽然从直觉来说,「务正业」可以让我们更有相关能力,但也并不绝对如此。


根据上文,只有你有目的地 刻意练习 来提高能力—— 浑浑噩噩地做是没用的 !即使你持续地「 务正业 」也没用!


▲学生时代时,很多人会有被爸妈盯着看书,但摆了一晚上pose其实完全没看进去的经验吧!


而即使你很认真, 「务正业」也并不一定是提升能力最有效的选择 ——


简单例子,很多歌手都需要做大量 有氧运动 ——看起来跟唱歌毫无关系诶!


但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可以提升 肺活量 。要挑战需要高肺活量的歌曲,不一定要一直「务正业」唱歌,去运动很可能效果更好。


董卿 能在《2019主持人大赛》大放异彩,给出精彩评语,跟她 坚持阅读习惯 有很大关系。


▲每次都能给出有针对性,又有文采的评论


我相信她肯定看过 主持相关书籍 (务正业) ,但我也相信,要拥有如此广的知识面,绝对 不能只看主持相关的书籍 (不务正业)


简而言之,务正业并不必然带来能力提升。甚至, 只务正业,还会耽误我们提升能力




02

为什么有些人什么事都做得好?


很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应该都有过几次,明明平常很认真准备,但考验时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发挥好 的经历——


对于这种情况,你会怎么看?是觉得很不幸 很倒霉 ,还是会觉得一点都 不冤枉 呢?


再比如,很多人在发现自己做不好手头的事时,觉得很挫败很不幸,往往觉得,是这件事不适合我, 换件别的事,我就能做好 ——


这种想法,会是一段 传奇 的开始,还是会被现实 打脸 呢?


不可否认, 转行 后大放异彩的 人,绝对大有人在。


远有 里根 ,从演员转行做总统:


▲这跨度比特朗普还大了。


近有我们的 饺子 导演,明明是医科出身,电影却也拍得特别好:


▲《哪吒》真的是国漫之光了


人们往往会说,他们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转行。


但一个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他们的成功, 是否「只因为」他们转对行呢


在第一部分,我们讨论过「 能力 」才是核心技能点——但能力又分哪些呢?


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叫 基本能力 ,比如细心、耐心、认真、自律,情绪调节能力、时间安排能力、资料收集能力、资料整理能力、复盘提升能力等等……


而一类可称 专业能力 ,比如你要做程序员,你就是要会编程,不然你再细心耐心认真也没用。


▲程序员:歪,叫我吗?我觉得我们的专业技能是熬夜哦……


转行往往意味着 专业能力 上,需要从头来过,但绝不是从0开始——


你的 基础能力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当,都是会用到的,只不过,不同工作侧重点可能不同而已。


打个简单比方,你在游戏中换个角色重新来,还是比你刚开游戏学第一个角色时快的多—— 基础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在《能力迁移》这本书中,作者就把能力分为探索、洞察、制定规则、连接和说服等5类


从这种 新角度 去看问题,很多原来雾里看花的问题,就变得非常清晰。


比如本期的引入, 朱丹

她这次的车祸型错误,是 完全突然 的吗?不,太 有迹可循 了——


在湖南台时,她就 曾口误 把互动号码读成老东家浙江台的:


▲想象一下我们在文末放了别的号的二维码,惨烈


如果当时的她,有因为这事件, 复盘 过自己的能力缺失,如对自己 要求不够高 不够细心 、在紧 张时容易犯错 等,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


那么,上周这个同类型但更惨烈的错误,应该就不会发生!起码,不会发生的这么惨烈!


基础能力的的缺失,是会 迁移的 ——


当我们做不好眼下的事时,虽然「这件事不适合我」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我们在一些 基础能力 上,也往往有 缺失 ,比如不够细心、不会沟通等。


一味地看到「不适合」,而没看到自己的「基础能力缺失」,换个方向,很可能还是一样,只不过 换了一种姿势失败 而已。


▲朱丹演电视剧也是,频繁笑场,并对这种失误不以为然。 我猜测她不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


相比之下,那些改行后能做得很出色的人, 他们的成功,也往往不仅由于改行。


比如里根,大家都只看到他从演员到总统,但却很少看到,他的 「能力」 在这两个职业中,是 贯彻始终 的。


善于演讲 ,在学生阶段,就成为校园里很多俱乐部和运动队伍的 领导人 ,其后担任过 运动播报员


而后,他试镜成功转行当演员,因为 嗓门清晰、个性自在、体型像运动家 ,当时非常受欢迎。


▲可以说,学生时代的能力,迁移到了工作时代


而后,他又担任 美国演员协会主席 (管理岗) 。再后,当选 加州州长 。再再后,由于辩论表现突出,当选 总统


▲他和太太南希,也是一对传奇


如果从 「专业」 的角度看,他的职业生涯可真是 四六不搭 ——从播音员到总统,谁想得到?


但若我们从 「能力」 角度看,他的每一次转变都 很合理 :他突出的 演讲和感染他人、被他人喜爱的能力 ,可谓贯彻始终。


肖战 不也是个好例子吗?虽然长得帅,但「浪费」了时间做设计师,出道几年也坐过不少冷板凳。


但换个角度,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 理解和体会客户的需求,用耐心且高情商的态度,让对方满意


他自己就戏称,自己的 高情商 ,来自于伺候甲方爸爸的经验:


▲每次伺候完甲方,我都觉得世界上的人都好可爱


而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他对 魏无羡 这一角色的理解,却是很深刻的——


▲他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应该很强


即使以普通人为例,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身边,在 学校时就出类拔萃的人 ,在工作中往往也表现优异。


不是命运特别青睐他们,而是他们在很多 基本能力 或者说 做事习惯 上,本来就强于一般人。


比如最近很火的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公认实力强的两位,都是 学霸


▲这俩真的很厉害


小细节:普通人拿到任务,往往是 火急火燎地开始做 ,做到一半卡壳,或做着做着发现不对。


而他们在拿到任务时,会 第一时间分解 ,梳理流程和制定计划, 有目的有条理 地做事,效率和结果自然大大领先。


▲优秀其实是很多方法累积的,并非全然天生,并非不可超越。


看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可以意识到一种新视角:


从能力迁移的角度看,很多时候,并不是他 「居然」 能做好A,还能做好B,真的很厉害!我别说拍马屁股,拍自己屁股也追不上!好绝望!


而应该是,他 「因为」 能做好A,所以还能做好B——如果我能 加强自己的基础能力,我也能做到!




03

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


知道以上的内容,除了让我们有不一样的视角, 真的能改变 我们和我们的境遇吗?

作为结尾,简妮我简单地说几个点吧:


先是 工作 ——很多人 不喜欢 自己的工作,因为觉得太琐碎、没钱、没意义、不适合……


但即使是最没意义的工作,依然可以锻炼我们的基础能力,为我们将来从事心仪的工作打好基础。


认识到这一点,就 不容易用敷衍的态度 ,去凑合做每件事。而能尽可能地从每件事中,获得 成就感和收获感


比如 小景 ,她学生时期就有 跳读漏读 的习惯,拖累成绩。而这习惯在工作时更加要命,有时本身就忙乱,一件事得重做好几遍。


她固然可以觉得「你这个黑心老板,我才懒得为你提升能力」,但如果她保持这一习惯缺点,即使将来 朱一龙约她喝咖啡 ,她也很可能看漏或看错地址,被动放男神鸽子啊!


▲朱一龙: 你真的想太多了


当然,这是一种调侃啦!

但不妨给自己设置这样一个「 梦想场景 」,让自己意识到, 自己有必要提升基础能力,做自己梦想工作时,才能做得更好 ——是不是开心多啦?


而另一点是 休息与娱乐 ——


受「不务正业」传统观念影响,我们中的很多人,对娱乐的态度是很消极的。


简单例子,前几期写 读八卦看表达能力干货 ,就有人留言,说不想看八卦, 看八卦学不到东西


但如果你认同前文,相信你会认同:关键点其实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 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做,从中获得了什么


▲敷衍着看一本高数,未必比认真看我们公众号更有所得哦!(点击图片跳转:读八卦看表达能力干货)


很多人在娱乐时,会很有 负罪感


最会休息的人,在休息娱乐中,不仅可以感受到 放松 ,也可以提升 能力 ;中等的,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但 起码获得放松


而悲催的现代人,很多时候是最差的那种:虽然花时间娱乐,但内心觉得自己好颓 好焦虑 ,不仅没有学到知识,也没有得到放松。


▲很能反映现代人心理的漫画

正如我们前面讨论的, 「专注务正业」并非一定是最好途径


就像砍柴,不间断砍3天,未必比有吃有睡有休息的3天砍得多——更不用说有人懂得用电锯!


这点是简妮我的 亲身体会 ,前半年工作爆表,天天在 电脑前熬夜 ,不仅变胖身体变差,心情也变得很糟。


重新思考休息与娱乐的意义后, 我尽量每天一万步 ,散步时思索选题或结构,或跟家人朋友聊天,实际上并没有耽误工作,反而心情更愉悦!


▲但建议大家一定要做拉伸,我之前运动过度就扭到脚了


把注意点更多放在「能力」, 允许自己一定程度上「不务正业」 ——


工作时,尽量认真地工作,不要敷衍。 休息时,也让自己充分地休息,无需自责。


只需 尝试2星期 ,相信你就可以发现自己的状态,特别是心态,大不一样—— 如果年末感到沮丧的话,不妨给自己来一个 光明的尾巴 啦!




看不懂或看不够?还可以看:

李小璐的审美和事业为啥这么迷?「没活明白」才是毁掉下半生最大元凶
网红居然吊打明星?比先天硬件更重要,get到魅力提升200%!

独立女性 / 道歉教程 / 成功关键

年度计划 / 新年颜值提升 / 短期变美

说话让人舒服 / 沟通技巧 / 会聊天

工作变美 / 摆脱学生气 / 职场达人技巧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微信: BeTheBeauty
商业合作/转载申请,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除手绘图外,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一起把优秀变成习惯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古墨社  ·  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
8 年前
深夜书屋  ·  我想浪费时间去流浪
8 年前
北大清华讲座  ·  【原创】路过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