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柴知道
用简明可爱的方式,聊一个有价值的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40话情报补充丨路飞贾巴对战细节曝 ... ·  2 天前  
一条漫画  ·  为了让我离开渣男,闺蜜替我“试”了 ·  2 天前  
一条漫画  ·  厕所里?你们也太即兴了! ·  2 天前  
彬彬有理  ·  陈晓和陈妍希离婚,早有预兆 ·  2 天前  
女神汇  ·  网红朋友圈旅游美照VS现实中旅游实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柴知道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第三人效应

柴知道  · 公众号  ·  · 2019-03-02 22:14

正文

↓↓↓ 什么是第三人效应?  ↓↓↓


图文版

198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戴维森教授在一篇传播学论文中提出: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认为, 别人更容易被大众传媒煽动,而自己则更加理性


这一概念随后成了传播学教材里的基础概念之一,并被戴维森命名为【 第三人效应 】:即 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媒对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随后跟进的诸多研究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


比如在1997年的一项实验中,来自同一所大学的两百多位大学生,被要求阅读含有 暴力 厌女 元素的说唱歌词,然后以量表的方式评估这些歌词对不同人的影响程度。


结果被试者普遍认为,这些歌词对自己没啥影响,但会对 同一所学校的其他同学 产生较大影响,而对那些 与他们年纪相仿的纽约或者洛杉矶的年轻人们 影响就更大了。



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容易被说唱音乐中的暴力或厌女因素影响,但别人却很有可能因为听了几首歌而变成暴力狂或者厌女者。


当然,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第三人效应其实揭示了一种普遍的认知偏差:

而这一认知偏差很容易导向一些特定的社会行为:

影响第三人效应强弱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有实验发现,如果一个人接触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信息,特别是 含有暴力、仇恨、色情、谣言等元素的负面信息 ,那么在他身上就更容易产生第三人效应。


举个例子:大家看见网络上各种神药广告或者养生谣言的时候,是不是一边觉得自己肯定不会中招,一边又特别担心身边的亲朋好友受骗?这就是认为自己比他人理性的典型表现。



相比之下,正面信息的第三人效应就普遍较弱。比如像“吸烟有害健康”这样的标语,我们一般不会觉得别人看到了之后都会深受教育,立马戒烟。



另外, 信息质量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更容易被论据充分的高质量信息影响,而别人更容易被捕风捉影的低质量信息影响。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觉得: 与自己 社交距离 越远的人,越容易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比如在1997年的那项实验中,被试者们就普遍认为,相比于自己的校友,那些纽约洛杉矶的年轻人,会更容易受到说唱音乐的不良影响。


或许这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所在的社交圈子更优质吧~


另外, 个体在媒介信息中的参与度 也会影响第三人效应的强弱。


也就是说,如果媒体传播的信息与你本人有关,那在你身上就越可能产生第三人效应。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当时的中东地区,亲以色列派认为 媒体对中东的新闻报道 会让 中立读者 变成亲阿拉伯派,而亲阿拉伯派则认为媒体对中东的新闻报道会让中立读者变成亲以色列派。


换句话说,他们都觉得这些新闻报道是在黑自家。

(emmmmm...好像当代饭圈噢)


说了这么多,到底为什么会产生第三人效应呢?


有一种解释认为,第三人效应的产生跟【 乐观偏见 】有关。也就是说,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未来估计得比实际情况更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