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rXWLB
关注“每日新闻联播”,了解最新政经动态,在这里读懂中国。www.mrxwlb.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国都市报  ·  海口至儋州!海南高速公路+1 ·  2 天前  
新华网  ·  教育部最新发布!严肃处理这些问题 ·  2 天前  
广东应急管理  ·  一工厂凌晨突发爆炸,2死19伤! ·  2 天前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3 天前  
厦门网  ·  王某(男,60岁),被当场抓获!已刑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rXWLB

20180815 乡土中国农村系列调查 土豆扶贫记(二)

MrXWLB  · 公众号  · 社会  · 2018-08-15 22:11

正文

之前的节目当中,我们关注了山东乐陵梁锥村的农民,希望帮助河北康保县农民,用新技术种土豆脱贫致富的事。作为一个已经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致富路的村子,梁锥村的农民深深体会到“扶贫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治心”。所以,针对康保县一些贫困户的疑虑和担心,他们邀请康保的农民到山东来看看。这一看,看出了什么门道呢?


河北康保县五百顷村的贫困户刘云跟着乡亲们和村镇干部来到山东乐陵,梁锥村的新面貌让他大开眼界。不过,他更关心的是,这里的土豆是怎么种的,这土豆真能让他们脱贫致富吗?


带着疑问和好奇,他们参观了紧邻梁锥村的许家村。


2005年许家村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了现代化农村改造。梁锥村和许家村依托同一个龙头企业,进行不同的产业布局。许家村发展的是马铃薯种源繁育项目,同时,这里也是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所在地,有一流的科技人员在这里工作。


若论自然条件,许家村在附近乡镇中算是差的,原因主要是地不好,土壤酸性比别处大,还有很多洼地。


微酸性的土壤,种别的不合适,种土豆却很合适。发展马铃薯种源繁育正是适合这个村子自身条件的一条致富路。


山东希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希森介绍:“我们那时候就把地整合了,农村的合作社我们成立起来了,老百姓都入股,大型机械用上了。以前种地,用100个人,现在连10个人用不了。”


山东省乐陵市许家村村民张德兰告诉记者:“俺们主要是来管理,农药、喷水都是公司出,种原原种。”


原原种要在大棚里繁育一年。2005年前后,许家村的男人们大多外出打工,大棚里的活儿就交给了许家村的女人们。


山东省乐陵市许家村支部书记刘芝平说:“一个大棚,一季能挣三四千块钱,两个大棚就是八九千元,三个就挣一万多元,一年两季,她们一年就能挣两三万块钱,比男的挣得还多。”


从事高品质种源培育,挣钱的方式和一般种地当然不一样。让客人们新奇的是,这些小土豆个头儿虽小,却比寻常土豆值钱多了。


大棚育种,让许家村的人过上了好日子,而这里培育的土豆种苗之所以能赚大钱,关键的秘密就藏在实验室里的这些瓶瓶罐罐里。


土豆良种的种苗在这里进行脱毒、分切、繁殖、培育……从瓶子里移栽到大棚中,才能生产出原原种,再经过大田繁育,才能作为种子交到农民手中。


以前,康保县的农民种土豆都是自己切了留种,种上几年,产量和品质越来越差。在这里,刘云和左进第一次见识了马铃薯良种繁育的过程,也明白了为何自己种的马铃薯产量总是不高。


河北省康保县五百顷村村民刘云说:“我已经活了五十多岁了,这是头一次见到人家先进的种土豆方式,在我们那儿以前根本不相信,根本不认可,现在看,我觉得是来值了。”


操作台上的工作看起来科技含量很高,但这些严谨的技术员,其实也是农民。


山东省乐陵市许家村村民胡金华,是这个集团的技术员,她是从外村嫁到许家村来的媳妇儿,当初相亲的时候,她一下子就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了。


胡金华说:“第一次来许家村的时候,进了大门一看房子很漂亮,什么都非常干净,比别的村都先进,来了一眼就相中了。一年以后结婚了,婆婆包大棚,我在这边上班。我回家说这边老好了,咱也得好好干,好好努力。”


梁锥村和许家村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紧紧抓住农业这个根本,把很多人认为不挣钱的农业做的风生水起。


除了马铃薯种源繁育之外,梁锥村发展的多元化产业,也让康保的农民羡慕不已。


村里养的牛是著名的鲁西肉牛,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他们还养蚯蚓,蚯蚓是制药原料,每年的收益也相当不错。


梁锥村有自己的合作社,村里的人们按工种分成不同的小组,有养牛的、有养蚯蚓的,也有负责种菜和物业管理的,他们和工人一样按时上班、集体劳动,按业绩领取工资并分红。


蔬菜组有十几个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两天给全村人分一次菜。


当年,梁锥村和许家村也和现在康保县的一些村庄一样,村民住的是土坯房,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后来,大家搬进新村,从一家一户小农作业,变成了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靠好产品和高效益脱贫致富。


十几年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一路发展的过程,他们印象最深的还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下午两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但在梁锥村的蚯蚓场里,梁增祥和村民们干得正欢。


梁增祥曾经是梁锥村最出名的钉子户。当年梁锥村集中土地搞规模化现代农业,腾出宅基地建养牛场的时候,梁增祥不舍得自己的大院子,也信不过当农业工人能致富,他坚决不住新房、不加入企业,在牛场旁边的老房子里坚守了两年。


梁增祥在村子里辈分儿高,谁都拿他没办法。但发展不等人,两年后,眼看搬进新房的村民在牛场上班挣了大钱,比比人家,看看自己,梁增祥终于后悔了。


没加入合作社之前,梁增祥一家和康保县刘英地村、五百顷村的农民一样,地里刨食、靠天吃饭,一年下来,全家几千块钱的收入,也和康保县的农民差不多。依托产业发展,当上农业工人后,家里年收入人均两万多。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